陈白沙先生生平
陈白沙先生讳献章,字公甫,号石斋。明宣德三年十月二十一日(一四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出生于广东新会县都会乡。童年时举家迂于江门之白沙乡,学者以乡名尊称白沙先生。卒于明弘治十三年(一五00年),终年七十三岁。
白沙于正统十二年,二十岁应乡试,考取第九名举人,其后屡次赴京会试皆未第。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年)时已五十六岁,始以荐举官授“翰林院检讨”旋以奉母终养告归,返自沙乡居碧玉楼读书讲学,此后终身不仕。
白沙虽然一生不作官,而却以理学而名于世,成为一个明代杰出的理学家,并且是个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和诗人。其学说则称“白沙学说”或称“江门学派”。
白沙的理学,是出于吴与粥之门。他奉行以“静坐澄心,从中悟道”的哲理,其学说在当时自成一家,影响甚大。自白沙学说之出现,明代理学“始入精微”,黄宗羲甚为赞誉陈白沙学说为“独开门户,超然不凡。”(见《明儒学策》)国学大师章太炎认为:“明代学者和宗儒厘然独立,自成体系,则自陈白沙始。”现代学者章沛教授认为:“他的思想,上承宋儒理学的影响,下开明儒心学的先河,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和作用。”见《陈白沙哲学思想研究》可见白沙在中国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沙的讲学宗旨,不尚声华,惟务实际,与当时形式时尚,沉溺于利禄功名的传统官学派办学作风,背道而驰,冲破正统派的学术权威,解放传统制度的束缚,为学者开辟了新的道路。
白沙先生是当代诗人,他的请格调清高,雅淡清洒,有陶渊明、邵康节的风格。张诩谓“其诗也则功专而入神品,有古人不到者。”(见《行状》)他常好以诗论道,诗句之中,多涵哲理,故有“白沙诗语如禅语”之誉。后世学者为研究白沙的理学思想,多从其诗作的一鳞半爪中探索出来。且他的诗平易近理,不事雕饰而直舒胸臆。且看他几首五言诗,可以略见一斑:
(一)群儿齐弄钓,其一偏多遇,余三未得手,投竿来上树。
(二)东艇拍西艇,小拍容何伤,夕风起惊涛,艇艇争低昂。
(三)断除嗜欲想,永激天机障。身居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这都是不事雕饰、平易近理、又多涵哲理之作,是明诗中最 具特色而高致的。除理学、诗、文之外,白沙更擅作书,其书法 植骨于欧阳询,又参以米苏之势,自成一体。早岁作书,皆用毛笔,惟最擅草书,其传世著名的“大头虾谈”书法立轴,其一就是用毛笔书成;晚年喜用茅笔作书,茅笔是白沙创制,以茅心束缚而成,称日“茅龙”现在崖门之慈元庙碑,就是白沙晚年用茅笔所书。下笔挺健雄奇,麦华三教授在论白沙书法中有云:“白 沙以茅龙之笔,写苍劲之字,以生涩医甜熟,以桔峭医软弱,世 人耳目为之一新,岭表书风力之复振”的评价。白沙书法的出现,一洗元代以来柔弱萎靡的书风,使明代书法为之改观。这是白沙于书法造诣上的一个贡献。
据故老相传,元将张弘范率师人崖门,迫死未帝君臣而成其大功之后,自以为不可一世,勒石于崖门,大:书“张弘范灭宋于此”以自旌其功,白沙深恶之,为加一“宋”字于其上,乃成“宋张弘范灭宋于此”。一字之加,立使这个“开国功臣”贬为千古罪人,真是春秋之笔。
白沙先生逝世后,朝庭为怀念他生平的道德风范,于明万历 十三年诏命从祀于孔庙,与历代圣贤位列于孔庙之中,以资后人景仰,考广东省历史人物中,能从祀于孔庙的,只白沙先生一人而已。故有“岭南一人”之誉。白沙先生生平的道德风范,深受后人所景仰。在历史文献中,己有不少专著传诵,至今香港等地,仍有“白沙纪念馆”、“白沙纪念中学”等设立。每逢诞日岁时,还出版有关白沙刊物等纪念活动。
白沙先生在江门的遗迹很多,除“楚云台”、“春阳台”、“庐山书院”、“嘉会楼”等早已湮没外,尚存有“白沙祠”、“碧玉楼”、“贞节碑坊”等,均为明代建筑。其中贞节牌坊且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钓台故址”、“ 白沙公园”等纪念建筑物。
此外白沙生还对岭南的古琴久化参展作出了长足的贡献。白沙先生生前曾潜心专研过流行于岭南一带的琴曲并对其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生前用琴现在仍在广州博物馆中陈列。
陈白沙祠
陈白沙祠在江门市郊白沙村。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祠内正中为陈白沙塑像,旁有用白沙手迹刻的匾联和碑刻。门前木石结构牌楼,立面三间,四柱三楼。楼上有檐,檐下有玲珑致密的斗拱、枋椽及精美的瓦面雕饰,是广东现存的精巧明代牌楼。祠内有前门、贞节堂、崇正堂、碧玉楼等,均为一进四座挂两廊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