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默默无闻的陈凤台墓护陵人——陈先明

[日期:2006-08-28] 来源:陈凤台研究  作者:温华春(文)陈文镜(图) [字体: ]
 

    地处天塘山顶的宋进士陈凤台古墓在远离后人不便拜祭的情况下为什么能基本保存完好。这与陈先明先生四十年来的坚持做好保护工作是分不开的。
    陈先明先生是天塘山脚下的白花山村人,从小就经常上山采茶、采笋,掌牛放牧,对山上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对山上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的历史传说十分了解。尤其对陈凤台古墓和大仙庙怀有一种特有的情怀,大仙庙在当地很灵验,在历史上的多次天灾人祸中都能避祸驱邪,庇佑当地百姓,陈凤台在他的心目中总有一种崇敬而亲切的特有感情。大概是出自“同姓三分亲”的缘故吧。所以这四十多年来既是天塘山大仙庙的理事,又是陈凤台古墓的义务护陵人。
    在文化大革命的初期,什么东西都当作“四旧”来破除。地处高山的陈凤台墓也未能躲过,一九六六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运动进入高潮时,一批红卫兵到处打听陈凤台墓在何处,陈先明先生听到消息后,悄悄上山,挖了一大堆土挑到陈凤台墓前将墓碑和拜祭桌埋了起来,然后又砍了一大堆柴堆在新土表面,看上去就只见到一大堆柴,果然事隔几天后,有一个红卫兵小分队气冲冲地跑到山上将大仙庙的神台、香炉等砸烂,然后又跑到陈凤台墓前只看到水塘边有几根墓表,几个人一起推推这根,推推那根,由于墓表用花岗岩石做成又深埋地下根基稳固,他们推来推去,一根也推不动。这时候,太阳快要下山,阵阵冷风吹来,他们怕天黑后无法下山,只好赶紧下山去了。这才使这座八百多年的古墓避过了一场劫难。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化大革的狂潮已经逐渐退去。各家族、各村的祖坟已无人再作为封建迷信来破除,各地人民传统的祭祖活动开始恢复。陈先明先生又想到了几年前为保护陈凤台古墓所做的那件事情。他又悄悄地上山将陈凤台古墓前那堆土挑开,将坟头的石头砌好,砍掉坟地上的树木和杂草,基本恢复原样,并随即焚香拜祭。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每到清明时节,他在拜祭自己祖先的同时,总是不忙一同祭上天塘山拜祭陈凤台墓。年复一年,有些人看见陈先明先生如此诚心和执着,就冷嘲热讽地说,你年年都为别人拜祖先,发财的是别人的后代,你还不是世世代代都住在这个穷山沟。陈先明先生却心平气和地说,我虽然不是陈凤台嫡系后人,但再往远古追根寻源总是一家人嘛,俗话都说同姓三分亲。陈凤台的后人都远在他乡,我拜祭一下这位远房祖宗也是应该的,即使只有陈凤台在外地后人兴旺发达,我也会感到高兴。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在当地的人民群众中,又掀起了一股相信风水的潮流。这时候陈先明先生是陈凤台墓旁大仙庙的理事,经常在大仙庙和陈凤台墓一带活动。有一些人虽然不了解陈凤台的历史,但看到墓表刻着的十二名被清政府钦点的名人。又听说陈凤台在海内外的后人多达百万,还有不少富商名人,更加笃信这是一片风水宝地。经常有一些乡间的“风水”先生带着罗盘等工具这里看,那里测,想寻找一些合适的墓地来安葬祖先,或出卖给他人谋利。陈先明先生看到这些图谋不轨的人就会过去劝告这些人,不要在陈凤台墓地的范围内打歪主意,破坏别人的祖坟是缺德的事,再好的风水宝地也不会被缺德人所利用。经过劝说,共有十多个想在陈凤台墓地打歪主意的人都不好意思地走开了。
    由于陈先明先生这位几十年如一日的热心护陵人,所以陈凤台墓在经历了不少的自然风雨和人为劫难后仍然保持着简朴自然古坟风貌。
    好人终虽有好报,不管是神灵保佑还是巧合,陈先明先生现已年过古希四代同堂,身体健康,在天塘山脚住了不知多代的他,到了他儿孙这一代已有多人走出了贫困的山村,有的在清远市区,有的广州市,都过着安乐祥和的小康生活。

上图左前为陈毓铮,陈毓铮身旁为陈先明,在陈凤墓前焚香拜祭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glen | 阅读: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