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江门市隆重纪念陈垣诞辰130周年

[日期:2010-11-30] 来源:江门日报  作者:杨慧敏 [字体: ]

    11月23日上午,陈垣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在我市蓬江区棠下镇陈垣文化广场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市政府、北京师范大学主办,蓬江区政府、北京师范大学广东校友会承办。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唐伟,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蒋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广东校友会名誉会长吕伯涛,市领导王晓、李崴、李旭及陈垣长孙、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智超出席大会并为陈垣铜像揭幕。

  唐伟十分赞赏我市举办本次大会。他说,今年是我国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北师大原校长陈垣先生诞辰130周年。日前,北师大、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等单位联合在京举办了纪念大会、学术研讨和成果展览等几项活动,深切缅怀陈垣先生的品格和风范,大力弘扬陈垣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教育思想。而我们又欣喜地看到,陈垣的故乡江门不仅举行纪念大会,还将陈垣的故居修葺一新,修建了陈垣纪念馆和陈垣文化广场。陈垣是一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国宝”级学者,在陈垣的家乡弘扬陈垣精神必将对江门建设文化名市、蓬江区建设文化强区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江门侨乡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涌现出了包括明代理学家陈白沙、近代维新领袖梁启超、中国电影之父黎民伟及当代史学家、教育家、被毛泽东誉为‘国宝’的陈垣在内的一批批名流俊士,侨乡文化因为他们而显得更加灿烂,更加充满活力和魅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晓说,在侨乡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侨乡文化逐渐形成了兼收并蓄、勇于开拓、大胆革新、求真务实的鲜明特色。而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纪念陈垣先生,就是要大力倡导陈垣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发扬他优良的治学学风、学习他在学术上谦虚谨慎、刻苦治学、追求真理、创新进取的励耘精神,使其与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的侨乡人精神相融合,推进江门文化名市建设。

  “另外,举行本次纪念活动,对于擦亮侨乡文化品牌,挖掘整理保护五邑文化资源,珍视历史文化名人的遗迹遗产,提升地方的知名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王晓希望,通过擦亮陈垣这一块侨乡历史文化名人品牌,进一步教育青少年,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培育和振奋民族精神。

  大会还宣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的贺信,并为在日前举办的以陈垣为主题的蓬江区中小学征文、书法比赛中获奖的同学们进行了颁奖。

  大会结束后,与会人员前往陈垣故居参加了陈垣纪念馆落成剪彩仪式,并参观了陈垣故居。

[NextPage]

 

陈氏后裔多高学历

“受陈垣先生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家族第三代(即陈垣一代)、第四代子弟中,有77个大学毕业,8个出国留学,70%高中毕业,女性也大部分都读书。”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陈垣堂侄、中山大学外语学院教授陈珍广告诉记者。

  据了解,出席此次纪念陈垣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的陈垣家属共有20多人,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广东,多为高级知识分子。陈珍广说,他们这一代的后辈受堂伯陈垣的影响比较大,个个愿意读书。

 

 

[NextPage]

纪念陈垣先生诞辰130周年
承先生“励耘精神” 扬侨乡文化精

陈垣1951年11月1日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后与毛泽东主席及抗美援朝特等英雄在怀仁堂国宴上。

修葺好的陈垣故居今天重新开放。本报特约摄影师 黄智军 摄

陈垣1970年11月与启功合影。

  前言

  侨乡江门文化沉积厚重,历史名人辈出——明代大理学家陈白沙、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中国首位飞行师冯如、致公党创始人司徒美堂等等,都在海内外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如果说五邑历史文化名人是南粤天空一个耀眼的星座,那么世界级历史学家、杰出教育家、史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陈垣无疑是这个星座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陈垣,字援庵,1880年生于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10年毕业于光华医学专门学校。自幼好学,自学成才,在宗教史、元史、历史文献学等方面,,成绩卓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崇。

  陈垣从教70多年,任过46年大学校长。他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任辅仁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经历过几次政权更迭,他的人生观更加坚定:“人生须有意义,死须有价值”。

  陈垣并非单纯的书斋大师。他还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热情的学者,以刻苦的治学精神和优良的学风影响了一代代学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而紧扣时代命脉,总能在历史的拐点处作出明智抉择。从弃医从政,到弃政从史,我们可以看出一代知识分子的救国热忱。从众议员到教育次长,从辅仁大学校长到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期间亦折射出时代的巨变与救国理念的转换。一脉相承的是,陈垣始终如一的民族气节,一生不变的赤子情怀。

  1951年11月,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后,毛泽东在怀仁堂举行国宴时,与陈垣同席。毛泽东向别人介绍说:“这是陈垣,读书很多,是我们国家的国宝。”

  侨乡以能培育出陈垣这样的“国宝”为傲。

  今年是陈垣先生诞辰130周年,时逢广东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江门市大力推进文化名市建设,蓬江区政府斥资兴建陈垣纪念馆,并以纪念馆开馆为契机,举行一系列隆重的纪念活动,缅怀陈垣先生,承扬先生的“励耘精神”。

  1

  陈垣故居重新开放 陈垣纪念馆今天开馆

  今天,“陈垣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在蓬江区棠下镇“陈垣文化广场”隆重举行,作为大会的重要系列活动,重新修葺好的陈垣故居将于今天重新开放、新建的陈垣纪念馆也将同时开馆。

  从江门市区出发,沿江沙路直走不久,就可见到路边上树立着的“棠下镇石头村陈垣故居”的指示牌。沿着一条平坦的水泥路进入陈垣故居,会发现,道路两旁增设了指示牌、路灯、厕所等配套设施,路边的花草树木井然有致,陈垣故居大门、围墙及四周经过一番修整后,使故居更显开阔。

  陈垣故居三面环山,目前对外开放的一排四幢青砖平房建在中间高地之上,前面池塘掩映,周围矮石低树,草木葱郁,风光清幽。故居由陈垣的祖父陈海学始建于清同治年间。近年来,经过各级地方政府的保护、修葺和完善,这里已经是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后人们凭吊先贤的旅游胜地。

  故居入口处便是陈垣的半身塑像。陈垣着中式衣袍,长髯低垂,两眼平视前方,眉目间透露处威严肃穆。塑像下方“陈垣校长像”五个毛笔大字遒劲有力。陈垣曾长期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这塑像便是北京师范大学广东校友会为了纪念自己的老校长所立。走进中厅,横梁上“老如松柏、金玉满堂、少若芝兰”几个金字闪闪发光。

 

[NextPage]

  2

  自学成才成大师 自言治学无捷径

  1880年11月,陈垣出生在棠下镇,是家中长子。陈垣祖父陈海学经营新会特产陈皮起家,成为远近闻名的药材商人。陈垣的父亲排行第五,亦继承父业,生意更加兴隆。但陈垣自幼无意经商,立志为学,得到了父亲的支持。陈垣5岁时随父亲到广州,一路向北,从此开始了他传奇的成才之路。

  陈垣一生最为后人景仰的是他的治学之道。刻苦钻研、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是陈垣特别提倡的学风。他经常告诫青年学子要注意读书治学的长期性和艰苦性,学术上没有捷径可走,不要企图“毕其功于一役”。陈垣治学,没有师承,全靠自学。他十三四岁时就已经把十三经读完了,后来偶然看到张之洞的《书目答问》,眼界更是大开,渐渐学会了按照目录选购经史子集所需的图书,广泛涉猎,而研读《四库全书》对他的一生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陈垣到北京后,听说原藏承德文津阁的《四库全书》已运到北京,存放在国子监前街大方家胡同的京师图书馆。那时他住在北京城内的西南角,而方家胡同是在北京的东北角。当时紫禁城东西两侧的皇城根是宫苑禁地,需绕道而行。于是,陈垣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到图书馆阅读《四库全书》,要是遇上风霜雨雪,有时来回要三四个小时。上午他总是图书馆刚开门就赶到,下午直到闭馆才离开。就这样,陈垣一读就是10年!

  50多岁时,陈垣为了阅读《嘉兴藏》,深入到潮湿尘封、蚊虫肆虐的秘室,为预防蚊虫叮咬传上疟疾,每次都要服用奎宁才去查阅。他正是以这种刻苦顽强、持之以恒的精神,数十年如一日地撰作了20部专著和近200篇论文,留下了恢宏的史学成果。陈垣有诗曰:“寒宗也是农家子,书屋而今号励耘。”这正是他刻苦治学学风的真实写照。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垣研究室主任周少川先生对其治学精神进行了总结:第一,陈垣先生自言:“治学无捷径,唯一的体会就是刻苦和持之以恒。”第二,他提倡“言必有据、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强调写文章不要哗众取宠,而要建立在坚实的材料基础之上。第三是他要求“不说闲话、力求创新”。他看到很多论文空话太多,于是就特别反对这样的文风,提倡“理要讲清楚使人心里服,话要讲明白使人看得懂,闲话不说或少说。”第四,陈垣强调谦虚谨慎,精益求精。他自己曾经花大价钱买清人的手稿。研究其修改的过程,了解前人是怎样做学问的。而且做完文章都喜欢拿给朋友看,胡适、陈寅恪等学者都是他的朋友。他拿文稿给不同水平的人看,认为给水平高的人看受教益,给水平低的人看则有新知。

  3

  芬芳桃李人间盛 慰我平生种树心

  在7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陈垣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和教学经验,为国家培养出大批栋梁之材。

  在陈垣看来,教书育人,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更要关心他们的品德修养和身心健康,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他在教育活动中十分注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从1926年出任辅仁大学校长开始,在他91年的漫长人生中,大学校长一当就是46年。担任校长期间,陈垣从未间断过给学生上课,且从不缺席、迟到。他对学生要求严格而不严厉,有顽皮的学生在背后称他为“老虎”,但在课堂上,没有人不自发地挺胸直坐、两手分置双腿之上,听得入迷。好些受业者都说过:“从来没见过这样会讲授的先生。”他讲课,不像当时的一些知名学者那样天马行空,而是循序渐进、踏踏实实、面面俱到。

  因为是自学成才,陈垣更加重视学习方法。对于自己摸索出的经验,他也乐于跟学生和后辈分享。从他那些著名的学生柴德赓、启功、周祖谟、刘乃和等人的回忆文章中可以看出,陈垣对他们影响最深的,就是他的治学精神和方法。

  启功曾流泪写下《夫子循循然善诱》一文,回忆初入辅仁大学教大一国文时,陈垣先生对他的耳提面命,第一条就是: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和学生的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启功说:“老校长教导我的样子,我现在蘸着眼泪也能画出来”。

  对于陈垣先生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周少川点评:陈垣先生很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中小学教书时就带学生采集标本,在医学院教课也特别重视解剖课的教学。

  陈垣先生非常重视教师的教育方法,认为“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他把教育业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做,非常投入,曾写诗云“芬芳桃李人间盛,慰我平生种树心”。

 

[NextPage]

  4

  八十争先树赤帜

  频年知己效丹忠  

  陈垣先先不但学为人师,他一生的追求、操守,特别是他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更可为后世垂范。

  早在1904年,他就与友人创办了旨在反对清政府民族压迫政策和封建制度的刊物《时事画报》,不久又加入了同盟会。1913年,他以广东革命报人的身份当选为国会议员。定居北京后,亦政亦学。但当他目睹北洋政府的腐败后,便渐渐失去了从政的信心。1922年,他毅然辞去了教育部次长的职务,彻底告别了北洋政府,满怀“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的雄心壮志,而完全走上了教育和治学的道路。到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陈垣除了完成《元西域人华化考》等元史和宗教史的著作外,又有《中西回史日历》、《二十史朔闰表》、《敦煌劫馀录》、《元典章校补》等著作问世,这时的陈垣先生已誉满天下。

  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沦陷,北大、清华等高校纷纷南迁,以免被日伪接管。留下的辅仁大学因系德国教会办的学校,没有被日伪接管的危险。对于辅仁大学的校长陈垣先生,日本人则千方百计地加以威逼利诱。但陈垣先生坚持民族气节,拒任伪职,拒挂日伪旗,利用历史研究为武器,与日伪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同时设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期间史源学课之所以选择《日知录》、《鲒埼亭集》为教材,就因为顾炎武、全祖望都是反清志士,在他们的笔下,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民族激情。

  抗战八年,是陈垣先生史学研究的一个新高潮。其专著有六种之多,即《释氏疑年录》、《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通鉴胡注表微》。此时的研究为什么要以宗教史为主要对象?因为历史上宗教徒多高洁之士,特别是明末清初的许多爱国志士,他们不愿接受满清王朝的统治,只有遁入空门而逃到大西南去避难。胡三省于宋亡后居乡不仕,也于《通鉴》之注的字里行间寄托了亡国恨、民族情,但鲜为人知,故陈垣先生要为之“表微”。因此,这六种专著隐含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弘扬民族气节,反对投降卖国。沈兼士曾赠诗称颂陈垣先生:“傲骨撑天地,奇文泣鬼神。”抗战八年,留在北平的陈垣先生是以文笔为刀枪,在敌人的心脏开劈了一个无形的抗日战场。我们今天读了先生的著作也无不受到教育和鼓舞。

  1959年1月28日,陈垣以79岁的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史学家唐长孺为陈垣入党赋诗:“八十争先树赤帜,频年知己效丹忠。后生翘首齐声贺,岭上花开澈骨红。”

  江门出了陈垣,是江门的光荣和骄傲,但更重要的是,陈垣作为在我国史学界和教育界有重大影响的名人,他的精神对江门人今天建设富裕文明侨乡,仍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我们不仅要继承他在史学和教育方面的成就,而且要学习和弘扬他追求真理、热爱祖国、严谨治学、创新进取的“励耘精神”。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glen | 阅读:
相关新闻       江门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