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缅怀陈毓铮】要打造“文化广东”牌

[日期:2015-05-05] 来源:中国评论  作者:韦民 [字体: ]

 

陈毓铮认为应打造“文化广东”牌。


  中评社讯(记者 韦民)“面对全国新一轮竞争大潮的冲击,广东如果不珍视和开发自己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要建设一个文化大省的任务就会变得异常艰巨!……”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主任、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陈毓铮近日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话语显得很急迫。这位被誉为广东“人才库”、“智力库”的领军式人物,他的话题从政府参事室的作用谈到广东的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华侨问题以及他在本届参事室主任任内的最大心愿…… 

  参事室是广东社会发展的“人才库”、“智力库” 

  记者:您作为广东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同时又是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我想请问,为什么说政府参事室是广东省的“人才库”和“智力库”?你们在团结和倚重党外高级知识分子为广东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出谋划策方面是否拥有很大的优势? 

  陈毓铮:参事室是政府的直属工作机构,这个机构是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由毛泽东、周恩来亲自建立起来的,至今已有52年的历史。参事是由政府首长亲自聘任的、以有影响和德高望重的党外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队伍。参事的具体职责可归纳为十六个字: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咨询国是、统战联谊。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是广东不可或缺的“人才库”、“智力库”,其参事大多数是由在广东享有很高声望的专家、教授和学者组成;他们长期以来对广东社会经济和文化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直通车”的方式,或以个人的名义,直接向政府领导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决策出谋划策,提供咨询,为广东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不断提供新思想、新技术、新成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我可以告诉你两个具有全国影响的事例。1992年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法律系吴世宦教授根据多年研究成果并对广东法制建设实践进行深入考察,提出实行“以法治省”试验的十一点建议,省领导审阅后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加以实施,使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推出“以法治省”的地区,对全国各省起到了示范作用。 

  还有一例,1994年顺德市率先进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于是,围绕珠三角未来产业走向这一重大课题和现实情况,一时间在全国的理论界、产业界议论纷纷,也招致来自各方的批评指责。省政府参事、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张元元教授多次深入顺德相关企业考察,力排众议,据实撰写出《顺德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和思考》一文,用充分的理论根据和大量的事实打消了人们对顺德企业改革的担忧;此文经新华社转发后,在全国产业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广东省委、省政府及时采纳了张元元参事的建议,并向全国推广顺德的经验。现在八年过去了,“家电王国”顺德和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都已成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和最重要的电器生产基地之一。事实胜于雄辩,张元元参事的建议无疑对促进广东乃至全国的企业改制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支持珠江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责无旁贷 

  记者:你到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任职两年来,对珠江文化的研究做了大量的推动工作,如支持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一系列考察“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动,出版了珠江文化丛书等等。珠江文化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而参事室在弘扬珠江文化的优良传统方面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陈毓铮:珠江文化是近年广东学术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有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参事,还有司徒尚纪参事、黄启臣、谭元亨、洪三泰等教授和作家;尤其是黄伟宗参事多年来身体力行于珠江文化的研究和开发,成果累累,他的许多建议均受到省政府和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于珠江文化最本质的特征,我们是这样理解的。广东兼有山地和海洋两种文化内涵,境内有中国第三大河珠江。过去,我们从来没有从一条“江”去研究广东的流域文化,更多的是研究以山脉命名的岭南文化。而珠江文化则是水文化,珠江流域比岭南地域范围要大,以河流命名的流域文化更能反映人类文明的渊源,从这个意义上说,珠江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则比岭南文化更加广泛;广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最早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是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交融的地区。从秦汉以来中原汉民的连续多次南迁广东,明代以后几次大的历史事件造成广东人向海外移民,形成今天的华侨(华人)众多的省情……所以,多元性、兼容性、海洋性和开放性就构成了珠江文化的最本质的特征,并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互为补充,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弘扬珠江文化,近两年我们参事室负责组织了十多次大大小小的有关珠江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研讨会、座谈会,支持出版了一批共七种珠江文化书籍。我以为,这些工作只是尽了我们参事室应该尽的责任。因为,第一,我们参事室是省政府直属的工作机构,又是各种专业人才云集的综合性的“人才库”,有责任、有能力去承担起研究和弘扬广东传统文化的重担。这既是一个任务,更是一份责任。第二,作为政府参事和文史馆员,有一项很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将尚未被发现或分散在全省各地的文史资源和资料搜集起来进行研究、整理,使之产生新的价值并加以开发利用。 

  我们对珠江文化研究的支持正是基于上述这些考虑而进行的。 

  学术研究应该结合实际面向社会 

  记者:在学术界是否有学者对珠江文化的概念提出不同的意见? 

  陈毓铮:目前我还没有听到有不同的意见。但即使有,也很正常。学术研究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感到十分高兴的是,在海内外媒体的推介下,现在珠江文化的概念已经在社会上(尤其是海外和港澳台地区)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赞许和认可。我认为,广东这批人文学者对珠江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相当务实,他们不是在炒作和跟风,也不是在“象牙塔”里兜来兜去,而是直接面向社会、结合实际、走向大众,很受各地的欢迎。像粤西湛江、肇庆、封开、粤北南雄、粤东潮汕、广西梧州等地正因为珠江文化的研究给当地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作了很好的宣传和开发,因而逐渐收到了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广东是一个出思想家群体的地方 

  记者:在谈到广东文化在全国的影响问题时,近年在社会上有“广东经济上是‘富裕户’、文化上却是‘贫困户’”的说法,一直到今天我们还经常听得到关于广东的文化发展与其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符的议论。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陈毓铮:你说的这种情况,的确在一些人的头脑里存在这样的观念。这是他们对广东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缺乏认识所造成的偏见。我认为,这可能与我们广东长期以来在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开发、包装和推介上做得不够也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去年八月广州召开的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不少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有识之士都向省里、市里提出了一系列要整合广东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广东”的品牌的建议。我觉得这些专家的建议有很多都是颇有见地和切实可行的。 

  事实上,广东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一个历史上出思想巨匠和文化泰斗的地方。这方面的例子很多,1500年前的佛教大宗师惠能,在广东言传身教几十年,他将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不仅对佛教和佛学,而且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近现代广东涌现出像郑观应、容闳、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思想家群体,这批思想家的不断现,使广东成了近代中国思想家的摇篮和革命策源地,不仅成为时代思潮的主流,而且还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一直到今天,广东的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各方面的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在文化、艺术、思想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有很多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意义。这方面的事例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四年台山县长经历获益良多 

  记者:我知道您曾经在广东著名的侨乡台山当过四年县长,今天回过头来看,您的这段经历是否对您以后到省里长期从事侨务领导工作帮助很大? 

  陈毓铮:对,帮助很大。台山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我说它特殊是指台山人口才103万人,而分布在海外的台山籍华侨却有129万人之多,这种现象在广东是不多见的。所以台山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 

  我是台山人,我的伯父、舅舅以及许多亲友都在美国、加拿大定居,所以我从小就对祖辈们旅居海外有很多感性认识。我在大学学的是理工科,毕业分配到台山的工厂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一干就是10年。一直到1984年担任台山县长后,我才感受到自己肩上的压力。我明白因为台山拥有华侨众多这个县情,如果不懂得做华侨的工作,不时时、事事、处处为华侨着想,想当好台山的县长,恐怕只是一句空话。很庆幸的是,在台山有很多既精通经济、又熟悉侨务工作的基层干部,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经验,也逐步培养了自己对侨务工作的兴趣,对华侨勤劳、节俭、在海外谋生的艰辛以及他们热爱祖国的赤子情怀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如果说我后来在省侨办还做了一点工作、有一点长进的话,我想这与我在台山县政府那四年所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华侨对广东的贡献功不可没 

  记者:提起华侨,作为一名资深的侨务干部和华侨问题研究专家,您对海外华侨华人为广东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如何评价的? 

  陈毓铮:说到华侨(华人)对广东的贡献,我在广东省侨办工作了八年,对此有很深的体会。应该说,广东有今天的发展成就与它同海外华侨的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是分不开的。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四个字──功不可没!华侨不仅对家乡广东的经济腾飞功不可没,而且对全国的改革开放也是功不可没! 

  大陆目前有3400多万华侨(华人),而广东就占了三分之二,即有2300多万。1979年,邓小平批准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其中三个就定在广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广东具有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独特优势。改革开放20年来,通过海外侨胞,广东引进了四万多家企业;与此同时,还引进了国外大量的先进的管理方法、方式和管理人才。由于海外华侨大量投入资金、技术,为广东经济的大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势头。同时,除深圳这几个经济特区外,广东的其他重点侨乡如中山、台山、顺德、东莞、潮州等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也因为得益于侨资的大量注入而得以迅速发展。近20年来,广大华侨对广东家乡捐赠的数目也非常庞大。截止到去年底,华侨华人无偿自愿捐赠回广东兴办教育、医疗、文化活动中心和修桥筑路的资金已达309亿元人民币。仅举以上这几个数字,就可以看出华侨对我们广东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希望广东有一部完整真实的华侨史面世 

  记者:广东作为一个有2300万华侨华人的大省,在搞好对华侨文化的保护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据说您对广东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准确的华侨史感到忧心忡忡,这是不是与您这位“老侨务”的华侨情结有关? 

  陈毓铮:你提到华侨文化的保护问题,其实,自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广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很有成就。我以为,华侨文化是广东文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不仅是广东省侨务部门需要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且关键是要提高全社会和国人都来关心、爱护华侨历史文化的自觉意识;对华侨在家乡的利益、各种历史遗留的问题等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要设法帮助解决,并立法保护;还要加强教育,充分利用、开发广东现有的华侨博物馆等资源进行华侨文化的教育,常抓不懈,以此培养人们从小就增加对父辈们“漂洋过海”的认识,以及培养海外华侨的第三代、第四代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等等。这方面的工作很多,任务很繁重。 

  目前广东虽然有一些关于华侨历史的论着,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一部比较完整的、符合事实的华侨史。说实话,我对此是比较忧虑的。今年五月我应邀到台湾访问,发现台湾也没有一部完整的华侨史,他们有些关于华侨的史料介绍也带有很多片面性。 

  以前,人们常说,广东的华侨史是一部血泪史、苦难史。但只有对广东的文化历史有了认知,对海外侨情作过调查之后,才对华侨史有新的理念。我认为,广东的华侨史,是一部推动世界文明的历史、是一部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经贸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弘扬中华文化、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广东海外华侨的移民历史、教育状况、他们在居住国争取合法权益、促进家乡广东和华侨居住国的友好往来、中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等等都需要真实、全面、完整地写入历史,让后人铭记。我们参事室最近专门成立一个研究海外华侨的历史项目课题组,与省内相关部门和机构合作,计划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将这部华侨史编纂出来。我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意义,能够为广东的华侨文化积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是我们文史工作者最大的心愿。 

  附:陈毓铮小档案: 

  广东台山人,1944年生。华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1970年分配在台山县农机二厂当工人。1983年后历任台山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代县长、阳江市副市长。1992年后历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长、广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 
                      (本文刊载《中国评论》2002年11月号)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glen | 阅读: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