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始祖宗祠依旧在 15幢洋房说变迁

[日期:2012-09-08]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王景花 刘在富 [字体: ]

始祖宗祠依旧在 15幢洋房说变迁

700多年墩头陈氏 华侨建筑整齐划一 历史韵味长留村中

摘要:在斗山镇墩头村委会,现居住2 0 0 0多陈氏,他们同宗同源,但开枝散叶分落各自然村的他们,却有着各自不同的风味故事。他们的开族老祖村也叫墩头,现在仅居住着20 0多人,这个村里坐落着8间陈氏祖祠,在外华侨人数极少。

    均安村建筑整齐划一,立村以来就有长远的规划。

    均安村有一间武馆,如今少有人来。

    均安村民正在整理抽水灌溉农田的水管。

    墩头陈氏族史见证人:

    陈裕勤 70岁

    墩头陈氏第28世,2003年参与台山墩头陈氏族谱编辑工作。

    在斗山镇墩头村委会,现居住2 0 0 0多陈氏,他们同宗同源,但开枝散叶分落各自然村的他们,却有着各自不同的风味故事。他们的开族老祖村也叫墩头,现在仅居住着20 0多人,这个村里坐落着8间陈氏祖祠,在外华侨人数极少。

    均安村建村131年,是墩头的陈氏大村,这个村子里居住着1000多陈氏,在海外的有2000多人,这是一个典型的华侨村,整齐规划的华侨建筑林立。在墩头,还有浮月、五福里陈氏等,他们的故事也相当耐人寻味。

    墩头村一共有8间陈公祠,其中部分用于居住,新中国刚成立时,有村民太穷没有房子住,就分给他们住了。

    根据旧族谱记载,始祖从善公到斗山来,已经700多年了。整个墩头村委会共有2100多陈氏,在海外多于这个人数。浮月、五福里、均安村等都是著名的华侨村。浮月村的15幢洋楼见证着这个村里陈氏的出海史。

    墩头村内有8间陈公祠

    70岁的陈裕勤接孙子放学后,回到墩头村,对于村中历史他最清楚了。陈裕勤在2003年参与台山墩头陈氏族谱编辑工作,他对自己的祖先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墩头村是墩头村委会下属的一个自然村。根据族谱的记载,这个村子建村已经500多年,是墩头陈氏公认的开族老祖村。墩头陈氏始祖从善公,也是整个斗山镇陈氏的始祖,在墩头村里有他的宗祠。

    在陈裕勤的带领下,南都记者在村后,见到了两间并列的陈公祠。其中一间就是从善陈公祠,从善陈公祠已经没有使用,外面堆着竹子。“据我了解到的,在清朝的时候曾经重修过,至于建于何年,已经无从考究了。”墩头村一共有8间陈公祠,其中部分用于居住,“新中国刚成立时,有村民太穷没有房子住,就分给他们住了。”

    “根据旧族谱记载,始祖从善公到斗山来,已经700多年了。”据陈裕勤称,墩头村是斗山上阁中心地区。陈从善700多年前从新会石头村迁到上阁堡东山里,五世祖时长房元康迁徙到六村朗美开族,兄弟元福仍居住在东山里,直到十世祖时方迁至现今的墩头村,至今已500多年。

    陈裕勤是墩头陈氏第28世。

    开族老村漂洋过海者少

    在墩头村,虽有新房子,但大部分是近代的民居。“我们村,到外面去的人很少。”墩头村虽然是开族老祖村,但住在这里的陈氏仅有200多人,大部分村民以务农为生。

    陈裕勤对国外的生活并不向往,在他的眼里,国外的生活有可能比家里更苦。“我爷爷就在国外去世的,78岁的时候在美国去世。”陈裕勤称,父亲不到15岁,爷爷就跟着村里的青壮年一起到美国打工。“40多年没有回来过,我从来没有见过他。”陈裕勤的父亲也没有跟着漂洋过海去美国。

    “我见过一些从国外打工回来的,听他们说在外面可苦了。”这些早期出洋的打工者,每个月省吃省喝寄钱回来,大部分在餐馆打工。“如果能在外边做生意,那么生活会好一些,在餐馆里打工或者去做苦工,都不好过。”陈裕勤摇着头说。

    在墩头村中间,有一间祠堂保存较为完好,木门换成了铁门,但铁门生锈多时,还上了锁。“这里曾经做过几年的文化楼,现在也没有使用了。”这座是纪念十四世祖商瑞公的祠堂,里面已经变得空空落落,从外面看去,残留较少宗祠的味道。

    均安、浮月均是华侨村

    墩头村委会办公大楼墙上有碑记,这座大楼由曾经赴美的归侨陈公维夫妇捐建。据墩头村委会书记陈荣耀介绍,这对夫妇现在一年里有近10个月呆在乡里。他们的子女在美国经商。

    “墩头在外的也不少。”陈荣耀称,整个墩头村委会共有2100多陈氏,在海外多于这个人数。“浮月、五福里、均安村等都是著名的华侨村。”浮月村的15幢洋楼见证着这个村里陈氏的出海史。而均安村是墩头所有自然村中,截至目前,唯一没有杂姓的村庄,也是陈氏大村,现有居住人口1000多人,海外均安陈氏有2000多人,是村里人数的一倍多。

    经过700多年的开枝散叶,墩头陈氏年轻人看着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他们当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向往国外的生活。陈荣耀是均安村人,他的二儿子在国外打排球,但是他的大儿子就坚定地不想到国外去。“他现在顺德工作,他觉得在家里过得更舒服。”

    陈氏在墩头起源,到后来从墩头漂洋过海,形成了各自村里的个性,浮月村、五福里是台山名镇名村“一镇四村”中的两个村子,这里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墩头陈氏的故事也将会慢慢被挖掘。

    名人谱

    陈策文(1932年至今)

    热心公益累计捐款4000万

    祖籍台山斗山镇墩头均安村。香港群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五邑商工总会名誉会长,博爱医院总理,香港四邑会所副会长、江门市荣誉市民。

    陈策文的童年时代生活艰苦,在故乡读完小学后,因无钱升学不得不离乡赴广州习商。1953年,他自广州赴香港寻求发展。后来,他凭着多年经商积累的经验,独自创立群策集团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又先后经营地产,使业务拓展远至美国、加拿大,成为香港工商业巨子之一。“他偶尔会回乡下来,虽然已经近80岁了。”均安村的村民称,陈策文现在仍会回乡。

    陈策文热心家乡,热心公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带头捐资办学、办医院、办交通,作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他带头捐款70多万元,组织筹建斗山镇墩头华侨中学,为台山市改革开放后捐资兴办第一中学。1982年他独自捐资600多万元建起了斗山医院,并先后累计捐款4000万元。

    陈卫平(1957年至今)

    在内地捐善款逾2000万

    陈卫平1957年生于斗山墩头均安村,1993年移居美国,现居于香港,是安达控股国际集团董事长。他情系母校任远中学,十分关心母校的发展建设,1996年捐资5万元修建校门楼,1999年捐建“陈卫平陈娟娜教学楼”,多年来在内地共捐赠各类善款超2000万元,1997年荣获江门市荣誉市民、台山市荣誉市民。

    陈氏村落掠影

    均安村没有杂姓的陈氏村

    均安村始建于清朝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由墩头村迁居均安立村,至今131年。这里不仅有过半的墩头陈氏人口,还是墩头唯一没有杂姓的陈氏大村。均安村现有260多户,1000多人,1200多亩耕地。旅居海外华侨2000多人,是著名的华侨之乡。祖辈从立村起就有长远的整体规划。

    规划整齐划一

    均安村与墩头村味道完全不一样。这个村子里有4座陈公祠,都是三进以上的大祠堂。村里规划整齐,每6间屋就有一条十米阔的横街贯通全村,共有三条横街,直巷1.6米阔,小横巷0 .4米阔。每间屋面积120平米,村中间有一条加阔的南北向直巷,称为中巷,与横街成十字街。长方形的村形,东西笔直,南北贯通。

    “你仔细看,每幢民居建筑,都是有规定的。”陈荣耀指着均安村的整齐划一的青砖大屋介绍说,这些青砖大屋都是已有100年左右的历史,均是华侨回乡所建。“我想在开村的时候,应该是有详细的规划。”陈荣耀称,村里的每一幢青砖大屋前面一间都要比后一间高一个砖的。从其中一幢民房的房顶看过去,的确如陈荣耀所说。

    村里有武馆

    在均安村的大祠堂旁藏着一间小武馆,在一个大草坪旁立着一面墙,墙上黄色武字特别抢眼。陈荣耀就是这个武馆的第三代传人。“我从6岁开始练武,那时候每天下午6点在这里开练,一练就练到天黑,有时候会练到12点。”陈荣耀还记得30多年前在大草坪里跟着师公练武的日子。

    打开武馆的大门,里面摆着不少狮头,灰尘拂面。“在这里,可以学洪拳,还要学舞狮。”陈荣耀说,以前村里的大事都请他们。“我们的舞狮很有特点,我们会在脚上再加一个台架,对舞狮师傅的要求更高了。”陈荣耀今年47岁,他每天早上都抽一个小时来练武。

    据他介绍,他学武的时候,大草坪上每天都有30-40人一起练武。“那个场面可壮观了,特别热闹。”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村子的人少起来了,练武的人更少了。作为第三代传人,他收有30多个徒弟。而如今,村子里的徒弟也只在有活动的时候才会聚集起来练习、表演。

    据陈荣耀介绍,这个武馆,他的师公取名为“振武堂”。

    五福村

    五福村,俗称田螺坑,立村始于200多年前,今年被列入台山市名镇名村建设的村庄之一。在这里,家家户户门前都有小庭院,这里的华侨文化并不古老。“这里最大的特色就是村里遍布小公园,非常有意思,建筑也多为现代的小别墅,当然建筑的年份并不久远。”据斗山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

    在名镇名村的建设中,五福村的规划定位是社会管理名村。这是一个连接侨心、乡村自治、海内外力量共同推进乡村文明提升的典型示范村。

    墩头村

    墩头村位于斗山上阁中心地区水泥公路边,四路环山,现在居住有80多户、300多人,耕地面积500多亩。开发鳗鱼塘200多亩。墩头是陈氏开族老祖村,自始祖从善公由新会石头村迁徙来上阁堡东山里开族,历经700多年历史。墩头村1949年前经济落后,村容环境很差。

    浮月村

    大约乾隆四十二年(1768年),由陈氏先祖建村,有着近250年的历史。浮月洋楼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5栋独具特色的百年洋楼是陈氏的祖业,是台山新八景之一,也是浮月村的标记,现在村里陈氏仅有100多人,占村里人口约三分之一,而海外陈氏有1000多人。

    宗族源流

    墩头陈氏已有700多年历史

    据族谱记载,墩头是陈氏开族老祖村,自始祖从善公由新会石头村迁徙来上阁堡东山里开族,历经700多年历史。传至五世祖元康、元福兄弟两人,长房元康迁徙到六村朗美开族,元福仍居于东山里,十世祖从东山里迁居现今墩头村已500多年。

    到清朝康熙乾隆盛世年间,即17世纪中期,人口逐步增多,在村塘基开始设立街市,经营买卖小生意,兴旺繁华。到清朝道光年间,即18世纪初期,由于村场小、人口密集,各小房子孙分别迁徙到五福里、浮月、均安等立村定居。

    故事征集

    每一个离乡的孩子,都有着自己想要倾诉的故事;每一个家族,兴衰与浮沉,都那样地耐人寻味,而你们,都是我们寻找的对象。有些故事很感人,有些故事很温馨,有些故事很沧桑……无论是您还是您身边的那些家族故事,只要能打动你我,都可以与我们一同分享。或者,您有更多的建议和想法,也可以与我们联系。(联系方式:086-15815915999)

    采写:南都记者 王景花 摄影:南都记者 刘在富 推荐:陈济凝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glen | 阅读: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