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版新会《陈族世谱》里,有一篇历史性的文献——《凤台祖墓图记》,它图文并茂地点明了清远蒙里驿冠军山(今天塘山)陈凤台墓与广州陈家祠的特殊渊源,其中最后一段赫然写道:“光绪十九年(1893年)癸己,建筑陈氏宗祠于广州省城西关,有堪舆熟识此山(冠军山)名,绘图报至,同往重修,各房签捐立,尝三年一祭,由省西关宗祠办理。”
经过细心的分析和解读,清远地域文化专家终于发现了一段冠军山与陈家祠尘封了百余年渊源,为陈氏后人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史话。
据历史记载,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月,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清末著名外交官陈兰彬等48位陈姓“绅耆”,“为崇德报功之举”,组成建祠公所,联名向各地陈姓宗族发出《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议建陈氏书院章程》等信函,邀请省内陈姓族人以认购入主牌位的方式筹集款项兴建祠堂,这就是广州陈家祠建祠的由来。
陈家祠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历经百年风雨,它不仅是陈氏族人缅怀先辈的圣地,更成为海内外游客参观岭南建筑艺术的最佳文物景点,如今已成为新羊城八景之一——“古祠留芳”,为陈家祠增添了无限神韵。
在建祠过程中,发生了两件令陈氏族人兴奋之事。第一件是有位造诣高深的堪舆(风水)大师将重新发现的清远蒙里驿冠军山陈凤台墓绘图报至西关陈家祠筹委会,并同往重修。第二件是东莞陈伯陶在光绪壬辰科(1892年)殿试中进士及第,高中探花,即授翰林院编修等要职。众人皆认为是祖宗凤台公和陈家祠的庇佑。因此,“各房签捐立,尝三年一祭,由省西关宗祠办理。”
陈凤台不愧是一个历史名人,数百年来在广东、广西两省的陈氏族人中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陈氏名人多如繁星,数不胜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10年前,广东、广西两省“七十二县”的陈氏族人捐款建造广州陈家祠时,同时对地处偏远的清远陈凤台古墓进行了重修,并绘有详细墓图备案,拟定从陈家祠到冠军山的拜祭路线,约定族人三年一祭。
从历史文献资料中得知,捐资建造广州陈家祠的并非全是凤台公的后裔,但为何只重新修缮陈凤台的墓而不重修陈伯陶、陈兰彬、陈白沙等陈氏名人的祖墓呢?这些非嫡系后裔,为何要跑几百里水路来清远冠军山拜祭凤台公?除了陈凤台在陈氏族裔中的名望以及在岭南地区有相当大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参拜被誉为“风水宝地”的冠军山九龙潭“王陵”也!当地堪舆界有句箴言:“飞天蚕形——照远不照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