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议大夫陈凤台为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最为珍贵的是:
一、留下了一个兴旺发达的凤台家族
谏议大夫陈凤台,因向皇上进谏御敌失败,遂率七子、家人、族人三十余人,变卖家产,离开祖居上百年的南雄珠玑巷,改名隐居,往南逃迁。避开了朝庭奸臣的继续迫害,逃过了元军灭宋后对主战派的报复追杀。保住了家人,保住了凤台家族。开平凤台后裔、私营企业家陈惠明说:“凤台太祖与珠三角、阳江一带真有缘份,如果当初南迁落居的地点不是珠三角、阳江一带,比例说是迁到了海南,今天的珠三角、阳江一带就没有凤台家族了。”可能这是天意,是缘份吧,凤台太祖为珠三角、阳江一带留下了一个凤台家族。
现在,凤台后裔已经发展有一百多万,他们分居海内外,分布各行各业。不管过去,现在,他们都在不断地创造出辉煌。但是,不仅我们懂得,还要教育子孙懂得,没有凤台太祖,就没有我们的过去,没有我们的现在,也没有我们的将来,我们要永远记住凤台太祖的大恩大德。
二、留下了一座特别受后人敬仰、怀念的凤台古墓
宋朝进士谏议大夫陈凤台墓葬于清新县和云镇天塘山上。由于他生前所取得的成绩彪炳,为凤台家族、陈氏家族、清远家乡争得了荣誉,作出了贡献,特别受后人敬仰、怀念。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广东72县的陈氏捐资建设的广州陈家祠竣工,接着“各房签捐立赏”,同往清远天塘山上拜祭并同时重修了谏议大夫凤台古墓,并约定今后三年一拜祭,由广州陈家祠负责办理。在天塘山上的凤台古墓,现在还保留着当年重修时立下的陈辉山界、凤台拜卓、四柱华表和土后龙。
2004年以来,凤台家乡清远市县政府对凤台古墓修葺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以副县长为组长的古墓修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开展古墓修葺工作,下发文件确定凤台古墓为县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划定古墓保护范围,协调做好范围内的其他坟墓的迁出,解决工程用地,发动广大海内外凤台后裔、社会热心人士捐助修墓资金,如期完成上山水坭公路、水坭级道和古墓修葺工程。现在,一座靓丽肃穆的凤台古墓呈现在天塘山上。谏议大夫陈凤台古墓修葺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应记清远市县政府第一功。
清新县天塘山上的凤台古墓,牵挂着百万海内外凤台后裔的心,为了报答凤台太祖的大恩大德,他们拥跃参加捐资修墓活动,香港凤台后裔说得好:“一定要把古墓修葺工作做到最好,吾够钱由我地出。”共捐资金接近200万元。古墓修葺竣工后,必将会把凤台太祖与分居各地的凤台子孙拉得更近,各地的凤台子孙必定会更多地回清远家乡祭祖。凤台太祖一定庇祐:清远家乡社会和睦,经济腾飞,人民幸福;百万凤台子孙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发财顺利,事业有成。
三、留下了热爱国家,忠心报国的精神
宋朝末期,皇上昏庸,奸臣当道,蒙古铁骑对大宋朝国虎视眈眈,企图把宋灭掉。正当黎民百姓,国家社稷危在旦夕,明知向皇上进谏御敌有可能危及个人士途,甚至生命的关键时刻,为了百姓,为了国家,四朝重臣邝愈平(陈凤台岳父),谏议大夫陈凤台、刑部主政邝一声(陈凤台妻弟)等一班朝庭忠臣,把个人安危,生命置之度外,挺身而出,冒死向皇上进谏,提出“缓金伐元,才是救国良策。”但不被采纳,反被贬官。由于宋朝昏君不听忠臣劝告,五十年后,元军先灭金国,后灭大宋,验证了谏议大夫陈凤台等一班忠臣预言的正确。表现了朝庭一班忠臣,对黎民百姓的无限热爱,对国家的无比忠诚。谏议大夫陈凤台为后人留下了热爱国家,忠心报国的精神。
四、留下了关爱家人、呵护家庭、至亲至爱的传统美德
南逃前,凤台公就上谏失败以后将会产生什么后果作了详细全面的分析,认为可能会有两个方面危及家人家庭的安全,一是朝庭奸臣的再迫害,二是元军灭宋后对主战派的报复追杀。为此,凤台公决定:变卖家产,举家南迁。并且制订了周密的南迁措施:一是改名隐居;二是兄弟七人每人分居一个地方;三是逃往边远的南方农村居住。使凤台七子、家人避过灾难,体现了凤台公对家人家庭的无比热爱,无比关心与呵护,至亲至爱的传统美德。
五、留下了重视文化、刻苦努力学习文化的榜样
凤台太祖教育儿子从小重视文化,刻苦努力学习文化。经过不懈的努力,父子八人在学业和仕途上都获得了成功,取得了功名。据阳东县东平镇《沅岭陈氏族谱》载:陈凤台,宋进士,谏议大夫;陈谟,乡举进士,刑部侍郎(未就);陈英,进士,宣议大夫;陈闰,进士,宣议大夫;陈恺,进士,宣议大夫;陈图,庠生;陈仁,庠生。据新会潮涟宣祖族谱载:宣,宋进士。凤台父子八人中,六人为进士,四人获四品大官,在一个家庭中有这样的成就,实属少见。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永远为后人学习。
开平市谟祖后裔陈国铭
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