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凤台文化”的特点探究

“凤台文化”的特点探究(二)

[日期:2012-05-17] 来源:清远日报  作者:高峰 [字体: ]
  三、和亲睦族精诚团结
  和亲睦族,精诚团结,创业成功,报效家乡。这是散居海内外凤台公后裔的共同心愿。自凤台公的古墓重见天日,被清新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美国纽约陈颍川堂“寻根团”以及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江门、新会、台山、鹤山、顺德、南海、恩平、珠海等地的“寻根团”纷至沓来。他们表示:凤台公和儿子陈英、陈图长眠清远,是清远人,我们把清远视为福地,也把清远当作发祥地和第二故乡,全体兄弟要同心协力,积极支持家乡建设,为家乡的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和亲睦族,精诚团结”是“凤台文化”中第三个特点,说起来还有一个动人心弦的典故。
  话说宋室南渡后,战事未曾静止,金国和元朝这两大政权不断攻宋,蒙古铁骑节节南下,珠玑巷士民争相逃亡。陈凤台作为陈氏族人领袖,果断率儿子7人、子侄28人,族中兄弟30余人从珠玑巷迁居清远,休整后再分路南迁珠三角。陈凤台临行相约:此处迁移,兄弟日后恐难同住,为了将来兄弟便于寻找,便于识别与沟通,途中凡遇村名有点水傍的就可定居,因为水虽然支流万派,但终归可以同源。后来陈氏一族历尽艰险,终于找到了各自的定居地。凤台公夫妻和侧室随六子陈图迁入清远城居住,其余的儿子、兄弟及诸侄散居各府州县。“逢冲则止,遇水而居”———如今成了陈氏兄弟的相认“密码”。由此可见,“凤台文化”的精髓八百多年来至今仍深远地影响着陈氏族裔。
  四、精忠报国爱国爱家
  “凤台文化”重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家国观念”———家就是国,国即是家。家庭、家族、国家在这一基本文化形式上达到融合。从家推及国,在家讲孝道,在国就成了尽忠,移“孝”为“忠”,这是孝道延伸渗透到“凤台文化”的表现,体现了家与国相互包含的关系;从在家的尊亲,上升为对国家的忠心,从伦理感情上升为政治观念。凤台公要求后辈要对长辈严格尊重,对宋室要誓死效忠,使儒家思想逐渐地成为“凤台文化”的主导,也成为陈氏族裔的思想主导,并在整个陈氏族裔历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凤台公后裔把“凤台文化”从情感逐步推广到整个社会层面,因此,“凤台文化”成为了岭南陈氏族裔的经典。现在仍保存在鹤山凌村的“兄弟义士坊”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它记载了凤台公后裔一段可歌可泣的精忠报国史。
  南宋末年,元朝军队攻占临安,俘虏了宋恭帝。但是,以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为代表的一大批坚持民族气节的文武官员不愿臣服元朝,他们组织了历时五年的抗元斗争。先是拥戴宋恭帝的弟弟赵昰为帝,在福建、江西、广东一带开展武装斗争。赵昰病死后,他们又立八岁的赵昺为帝,继续在广东沿海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陆秀夫、张世杰率千艘战船和20万军民保护宋帝乘船撤退到新会崖山据守。
  在这危急关头,所有支持南宋政权的人,都用不同方式支持崖山保卫战,有的出兵勤王,有的捐钱捐粮援助。凤台公第七子陈仁的后裔陈元辅、陈英辅兄弟二人,毅然捐粮几千石运到崖山支援宋军。这一壮举,对于宋帝及其20万军民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实在是忠义之举。丞相陆秀夫请皇帝降旨表彰陈氏兄弟的忠勋,分别赐匾“兄弟忠勋”、“勤王义士”,并建立牌坊表彰,“兄弟义士坊”之名就此而来。
  祥兴二年(1279年),元军大将张弘范率领大军包围崖山,二月发起全面攻击。壮烈的崖山保卫战开始了,宋军浴血苦战,死伤累累,最后宋军防线被突破,丞相陆秀夫背起宋帝跳下大海,壮烈牺牲;张世杰率部分战船突围,不料突遇台风,翻船沉没。
  南宋灭亡后,凤台公的后裔告诫子孙,不要与元朝统治者合作,故在元朝统治中国的90多年间,鹤山凌村陈氏没有一个人出来当官。1983年,鹤山县人民政府把有700多年历史的“兄弟义士坊”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出专款将它修葺一新,令“凤台文化”的精髓得以继续流传。
  有2000多年历史的清远蕴含了中华文化许多博大精深的文化理念和区域文化特色,“凤台文化”作为清远“福地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理应受到关注和重视,它是清远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成果,它已经延伸到整个珠三角、延伸到整个岭南、延伸到海外。在未来的岁月中,它对加快清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环境,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内容导航】
第1页:“凤台文化”的特点探究(一)———读《福地清远》有感 第2页:“凤台文化”的特点探究(二)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glen | 阅读:
热门评论
匿名 发表于 2016-6-22 7:47:14
蒙古国变为「元」,是在1271年才开始采用。选自「大哉乾元」之「元」。
陈凤台逝于1227年,当时还没有元兵,清远地区能够见到元兵应该是在1278年左右,此时已经是陈凤台逝去50年后的事,陈凤台父子如何与当地的瑶、汉、壮等族人组成民军,共同抵抗元兵,并且成为“抗元英雄“。
所以有些人总是喜欢时空错乱。
匿名 发表于 2016-6-24 10:45:59
是呀!陈瑛也见不到元兵。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6-24 10:45:59
回复 匿名 的评论
蒙古国变为「元」,是在1271年才开始采用。选自「大哉乾元」之「元」。
陈凤台逝于1227年,当时还没有元兵,清远地区能够见到元兵应该是在1278年左右,此时已经是陈凤台逝去50年后的事,陈凤台父子如何与当地的瑶、汉、壮等族人组成民军,共同抵抗元兵,并且成为“抗元英雄“。
所以有些人总是喜欢时空错乱。
是呀!陈瑛也见不到元兵。
第 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6-6-22 7:47:14
蒙古国变为「元」,是在1271年才开始采用。选自「大哉乾元」之「元」。
陈凤台逝于1227年,当时还没有元兵,清远地区能够见到元兵应该是在1278年左右,此时已经是陈凤台逝去50年后的事,陈凤台父子如何与当地的瑶、汉、壮等族人组成民军,共同抵抗元兵,并且成为“抗元英雄“。
所以有些人总是喜欢时空错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