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的宗族文化以孝、悌、忠、信、仁、义、礼、智、和善、慎睦、忍让、俭朴为中心。孝摆在首位。孝者,是尽心奉养和顺从父母的意思,在《颖川陈氏家训》中对孝作了具体的要求:“父母面前无违拗,在生不见子承欢,死后念经有何效,尔子在旁看尔样,忤逆之人忏逆报,当知孝。”
在孝敬父母当中,陈英是楷模。陈英是陈凤台的三子。在台山陈氏族谱中有这样的一段记录:“陈辉,号凤台,进士第,仁刑科谏议大夫,生七子谟、宣、英、凯、润、图、仁,三兄英,进士,为广宣议大夫,因差抚外夷不行,将家属贬,同父辉葬在清远县蒙里驿九龙潭。”这很能是陈凤台家族从南雄珠玑巷南迁的直接原因之一。据邝氏和陈氏的族谱记载,陈凤台被害的原因是他与邝一声共同向宋宁宗进谏“缓金伐元疏”,未被接纳,反被奸臣所害,被迫辞朝。
陈凤台举家南迁时有儿子七人,子侄二十八人,族兄弟三十余人。除六子陈图和陈凤台本人定居清远之外,其余都迁到了珠江三角洲各地。陈英带着自己的妻儿选择的第一个定居点在台山的冲金。冲金在当时还是一片荒凉之地,加上初来乍到,人地生疏,要安顿好一家大小的生活和重开基业,确有不少的困难,但再难也有一家团圆,总有天伦之乐,而且陈英有四个儿子(法、福、寿、悟),其中长子陈法为柳州知府,四子陈悟为福州教授。陈英到了新的地方稍得安稳和发展后就只身回到清远县侍奉隐居到天塘山上的年迈父亲。
陈英因“抚夷不行”累及兄弟离散,深感自责,但又勇担责任,他毅然离开新建的家园,走进偏僻的深山,尽心奉养年迈的父亲,一则可让父亲得到安慰;二则可让其余六位兄弟不用为父亲操心,安心在新的地方开创新的基业;三则可为子女做出孝顺父母的榜样;真是孝悌兼顾。其父终老后安葬在天塘山上,陈英死后也安葬在天塘山上,永远相伴在父亲陈凤台的墓旁。这座偏僻的高山上有幸埋藏着父子双进士(陈凤台、陈英均为宋进士),宋朝两大夫(陈凤台为谏议大夫,陈英为宣议大夫)。从此,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就在天塘山上永远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