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儒垌陈氏太始祖陈陶公,吴川人说他是明•吴川陈克柔,寓居美国的陈济凝宗亲更直指谟翁曾孙陈雷秀是儒垌陈氏太始祖陈陶公。陈陶公分身乏术,他只能是儒垌陈氏太始祖陈陶,不是宋•陈雷秀,更不是明•吴川陈克柔!
儒垌,笔者生于斯,长于斯。面对众人质疑,作为陶公裔孙,有责任还陶公历史真面目!裔孙试图拨开迷雾,以释疑云。谓予不信,请听我慢慢道來!
陈陶公,阳江儒垌陈氏族谱未注明太始祖陈陶公生卒年月。但可根据族谱“序”蛛丝马迹推断!
据陶公八世孙明•万历岁进士陈仕俊公(“岁进士”是明、清时人对岁贡生的美称,不是殿试的正式进士,是岁贡生),署香山县(今中山市)训导,于明•万历己未年(1619)修《陈尝(徳公)户谱》序载:“太始祖,闽之浦田(当时的确称“浦”田)人也。生二子:长锦发公,官高凉;次炎发公即我烈祖,家居事亲依膝下。宋末元兵煽乱,太始祖來粤,适遇锦公致仕而归。邂逅中途,不克旋闽,下籍江邑,初居石港,迁于儒洞,发祥衍庆,于斯八传矣!”。
谱 “序”关键词是“宋末元兵煽乱”、“致仕”八个字!
首先谈序中“宋末元兵煽乱”。朝代是“宋末”,元兵何时“煽乱”是关键!
史载: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立蒙古国,并当上“蒙古帝国大汗”,在漠北地区二十余年的与西夏战争、再个就是二十四年的蒙金战争,接近北宋内地只是在辽宁辽阳、北京延庆、山西大同等地;后攻打花赤子模,以及转战于广袤欧洲大陆,公元1273年,元世祖忽必烈派兵进驻高丽,1275年进军日本……总之,此时元军未曾到过宋朝南部地区——福建、广东是很平静的。“元兵煽乱”似乎与公元1277年元军攻陷兴化军州城(今莆田县城)的事有关!
南宋时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与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邵武军合称“八闽”,驻地基本上与今莆田市相同。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军治迁至莆田县城。
南宋徳祐二年(1277)恭帝在临安(杭州)降元,同年五月,众臣拥益王登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第,定为行都。元至
元十四年即南宋景炎二年(1277),元军陷兴化州城(莆田县城),大开杀戒,屠戮乡民。谱序“太始祖,闽之浦田(莆田)人也”,故在莆田,太始祖陈陶公目睹元兵暴行后,只好“來粤”投奔在高凉任刺史的长子锦发公(据闻宋以后没有刺史一职,但族谱的确有此记载)。
若“宋末元兵煽乱”指元军陷兴化州城这年时间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儒垌陈氏太始祖陶公于公元1277年“來粤”,在阳江县海陵乡溪头石港“适遇锦公致仕而归”。适:刚巧,恰好,正好——正好遇锦公退休回闽。
再來谈谈“致仕”。
据孔令纪《中国历代官制》(齐鲁书社)介绍,宋代致仕分为两类:其一是“陈乞”致仕,规定官吏的年龄已到致仕之年,即“引年”,应自动请求致仕;其二为“特令”致仕,即如果已到致仕之年的官吏恋栈不退,就强令致仕(退休)。
至于致仕年龄,宋初虽遵行“大夫七十而致仕”的古礼,但在宋太祖、宋太宗统治时期,要完成社会的稳定和各种制度的重建,正系用人之际,一些亲信重臣到了七十岁仍未致仕,说明“七十致仕”尚未严格执行。到了真宗成平五年(1002)便重申了文武官员年龄到了七十岁,如果陈乞致仕即被允许的旧制,同时下诏令,患疾病不能履职者不到“引年”也可请求致仕,而负赃犯者,则必须随时离开职位。仁宗皇祐三年(1051)两次下诏,除待制以上侍从官外,其余文武官员到了七十岁而不自请致仕,一经弹劾查实,则不许“考绩”,即不能进行磨勘与升迁。神宗即位(1068)后,更是严格执行“七十致仕”的制度,并正式实行特令致仕(见《宋史•职官志》)。
既然“遇锦公致仕而归”,说明这时锦公七十岁从南宋高凉刺史任上退休回闽,“邂逅中途(指今阳西溪头石港)”,“不克(克,能;不克,不能)旋(回、返)闽”,整句意思:不能回闽。只好“下藉江邑(邑,旧指县,即落籍阳江县)”。“初居石港”时:锦公七十岁;若陶公十六岁生锦公,则陶公八十六岁,生于(1277-86)1191年;若二十岁生锦公,则陶公九十岁,生于(1277-90)1187年;若陶公廿五岁生锦公,则陶公生于(1277-95)1182年,按农村习俗“浮岁”计,则是1181年!
族谱“序”载:“未几而”(未几久),太祖母、太始祖“终”,故太始祖陈陶公卒于公元1277年,享年九十五岁。
综上所述,阳江儒垌陈氏太始祖陈陶公生于宋乾道辛丑年(1181),卒于宋景炎丁丑年(1277)。若同意我如此推理的话,那么儒垌陈氏太始祖陈陶(1181~1277)公,寿九十五,子二:长锦发公、次炎发公。在儒垌、蒲牌、新墟马车等地已繁衍四、五万人之众。
至于图祖“子四:言、视、聪、动(祖居清远县城里),言子二:籲龄、春龄。”相信清远宗亲已启动寻找图祖后裔下落工作,不知进展如何?清远任重道“远”,拜托了!多谢!也拜托众宗亲,帮忙查找。 儒垌陈氏太始祖陈陶公,不是清远图祖!
至于谟祖玄孙陈雷秀公,据《台山视角》【台山颍川堂与“七子流芳”】报道,雷秀公“迁阳江儒洞”;还有更早时济凝宗亲网上帖子(直指是陈陶公);前不久有宗亲放上研究群的图片【“雷秀住阳江儒(裕)洞”】,均暗示陈雷秀即陈陶!我要说,雷秀公肯定不是陈陶公!因此,寻找雷秀公后裔工作可说压力“山”大!特别谟翁後裔。
儒垌陈氏太始祖陈陶公,古稀之年(七十),而谟翁曾孙陈雷秀刚出世!陈陶公耄耋之年,“陈雷秀25岁迁儒垌”(陈济凝语)时,此时95岁高龄的陈陶公目睹“煽乱”的元兵凶残,才“來粵”、“未几而”逝于阳江“邑”溪头石港;陶公长子陈锦发公70岁(致仕),比陈雷秀大45岁!陈雷秀迁儒洞(正确写法儒“垌”),其後裔应不要賴陈陶公!陈陶公“來粵”,95岁高龄逝于溪头,不要说去吴川,就是讹传的海陵、上洋、陈村也未到过(只是锦、炎二公“后來更道太平”才迁儒垌陈村)!陶公可说未离开溪头半步已离世!因此,“迁居”或“住儒(裕)洞”的陈雷秀,不是儒垌陈氏太始祖陈陶公!
至于吴川明代陈克柔,吴川个别宗亲更荒谬!陈陶公长子陈锦发公“任宋高凉刺史”,宋代朝廷命官;吴川陈克柔,明朝人,连秀才也未捞一个,他怎可穿越近200年,去冒宋•锦公之父陈陶公?!
吴川陈炳勋宗亲(吴川泗岸中学教师,主修吴谱)2013.04.17.曾在陈凤台研究网刋文《陈凤台六子陈图不是儒洞陈氏始祖》,看完我这篇短文後再作判断:陈陶公是不是凤台公六子?陈炳勋“总纂”的《吴川泗岸大院陈氏族谱》,“中学教师”大言不惭地说,他此谱“乃广东陈氏宗族谱中唯一一部记载全面的族谱”!
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存馆的广东陈氏族谱中,林林总总(我在此仅指清、民国时修的):增城•清陈庆新、陈圣启《陈氏族谱不分卷》、番禺•清陈泮辑《陈氏家乘旧谱序跋一卷》、清远•清陈真勋《陈氏族谱不分卷》;潮州《陈氏族谱不分卷》(记事至清光绪十六年)、饶平民国陈步墀《陈氏族谱不分卷》、饶平民国陈阮辑《陈氏族谱二卷》(民国二十三年钞本 二册)、南海民国陈万豫、陈春发合编《陈氏族谱四卷》、南海清•陈其晖纂《南海金鱼堂陈氏族谱》、顺徳《陈氏族谱不分卷》(清道光二十八年钞本)、顺徳民国陈迺珍《陈氏族谱二十四卷》(版心作《颖川家乘》)、顺徳民国陈淡泉《陈氏族谱四卷》、台山民国陈熙中《汶村陈氏恺翁十世孙复新祖房之家谱不分卷》、还有台山望头陈氏《族谱不分卷》(民国陈煜南修)、新会清•陈如璪编、新会清•陈鲈华纂《陈氏族谱不分卷》、新会清•陈养性堂编《粤东陈氏正派族谱不分卷》、外海乡清•陈步翥修、新会民国陈起龙修等族谱、兴宁民国陈仙畴《城内新街陈衷纯祠族谱五卷卷首一卷》……等陈氏族谱,就是没有《吴川泗岸大院陈氏族谱》,连广东省中山图书馆都没馆藏,哪來“唯一”?!“唯一”的是没被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收藏!比馆藏的广东各地陈氏族谱还要架势、牛 逼?!我真是无语!
儒垌陈氏也不敢沾光,他们的太始祖是陈陶公(1181~1277),并没冒认清远图祖。只是陈陶公十八世孙、晚清武进士、钦点蓝翎侍卫陈运超公的石望柱,今还岿然不动立于天塘山凤台翁墓前!陈运超公,晚清武进士,民国《阳江志》、2000年编《阳江县志》、儒垌陈氏锦公裔族谱都有记载,只是非清远陈图後裔!
陈炳勋说他吴川明时陈克柔是儒垌陈陶公,比较一下:陈陶(1181~1277)公,族谱载“朝议大夫”,长子锦发公“任宋高凉刺史”(或“宋任高凉刺史”);陈克柔房兄陈璆公,明洪武庚午年(1390)中举,若陈璆公五十岁时中举,那么他出生于(1390-50)公元1340年,就算陈克柔与房兄璆公同年,充其量也是生于1340年,与1181相差159年,明朝陈克柔怎可穿越159年,去冒宋朝陈陶公?!所以,吴川明朝陈克柔,绝对不会是宋朝陈陶公!所谓“中学教师”陈炳勋死缠烂打,又趯(广州音“笛”)去清远胡搅蛮缠,有失斯文!
过去儒垌陈氏修谱(《陈尝户谱》),曾将七祖全按三点水“漠、渲、渶、润、海、淘、源”记之,儒垌话“源”、“仁”同音;淘,因有“淘汰”之意,后裔认为不雅,族谱不写“淘”而写陶。阳江大沟华洞陈氏族谱,第六子记“陶”。
综上所述,儒垌陈氏太始祖陈陶公(诰封朝议大夫),生于宋•乾道辛丑年(1181),卒于宋•景炎丁丑 年(1277),寿95岁。清远图祖、陈雷秀公,都不是儒垌陈氏太始祖陈陶公!当然,吴川明朝陈克柔,更不是儒垌陈氏太始祖宋朝陈陶公!阳江、吴川同属粤地,陈陶公从福建莆田“來粤”,陈克柔从吴川迁儒垌,怎能说“來粤”?!说什么陈陶公从吴川迁儒垌,说穿了,是吴川人强加给儒垌陈氏的蛮不讲理的野蛮铁证!
综上所述,本人倾向认为:儒垌陈氏太始祖陈陶公,就是凤台公六子陈图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