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根在天塘 七子流芳

[日期:2012-05-17] 来源:陈凤台研究  作者:温华春 陈文镜 [字体: ]

——记天塘山上的陈凤台


    清新县西北面有一座名山叫天塘山,海拔高度一千多米,是清新县境内的第二高峰。天塘山东南连着沙河,西南连着石坎,西北连着浸潭,纵横几十里。从东南山麈仰望,雄伟而陡峭,连绵十多里长的悬崖有数十丈之高,一到山脚就有令人望而却步的之感。
    当历尽艰辛上到山顶后又是另一番风景,回头往山下看就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往天塘山的纵深望去,有无数矮小的山丘,草木丛生,常年翠绿,又产生了“高山出平原”的感觉。小山之间,溪水纵横,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多得无数,简直是一个动植物的自然生态王国。
    据文史资料记载,这座山曾经是“田亩纵横,耕户林立”。可见以前有不少人在这座山中耕山种地。由于山高皇帝远,这里就成了穷人逃避苛捐杂税和文人学士隐居的好地方。现在还可寻找到很多古人留下的山寨、山门和聚居村落的遗迹。由于当时山上的生存环境太恶劣,山民不断向外迁徙,到解放前,这里仅剩下几户人家坚持在山上生活。从此,这座山就成了没有污染,没有喧哗的清静之地。
    在这座大山南端的一个小山坡上有一座宋代古墓。坟墓简扑自然,天生而成,除墓碑和拜祭桌以外,看不出有多少是人工修造的,在一片原始生态的自然环境之中显得十分和谐,真是天生福地。坟墓前面一百多米远的地方便是百丈悬崖,悬崖的上面有一口一百多平方米的天然水塘,当地百姓称为“旺塘”。塘中一年四季都有清泉,既不会干涸见底,也不会漫顶外流,实在是奇景。水塘边在东西两面各立有两支墓表。墓表高约两米半,用花岗岩石做成,刻有陈凤台墓的重修时间(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和立表人的姓名。
    陈氏族谱有这样的描写:“(陈凤台墓)来龙从冠军山顶(今叫望军山)庚申位转辛酉入乾亥坐乾向巽兼戊辰,来水已丙去水艮寅,见来不见去,前面远山,巽乙峰对照穴前,余地吐作盘唇,广可三亩,唇内一水塘,四时不涸唇边俱是石壁,高数十丈,俯瞰其下,小山百余,如众星拱极,然登穴不见。因本山高而盘唇阔故也。惟见三五里外田原及大坑水过堂耳。远望诸山,齐眉罗列收全,外局回顾,隔坑后山,尤倍峻大,一路行龙,是金水星而纯阴至头,横起三个小山,小金星从中金,水乳入穴而融结焉。”当地历代百姓都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在这块风水宝地中长眠的是宋朝进士谏议大夫陈凤台。他生前曾在京城任职,是直接向朝庭提建议和意见的官员,称得上是位高权重。
    近看这座古墓并没有什么显眠和气派的地方,但从远处看就不同一般了。坟墓的后面有三重小山,一座比一座大,一座比一座高。右边是望军山,左边是大仙殿,共同护卫着陈凤台墓。墓前有四季不涸的天然的圆形水塘,好象一个巨型的墨砚,水塘边的四支墓表好似四支大笔,再往前面远望,可以看到一排酷似笔架形的山岭。墓前墓后的山林草地就如四季常新的美丽画卷。天工和人工在这里巧妙地造就了象征着“文房四宝”的奇特景观,预示着陈氏的“书香门第”代代相传。
    陈凤台祖藉在中原颍川,后来徙入福建,到其曾祖父这一代从福建迁到南雄珠玑巷。曾祖父(陈文)生鼎,鼎生万山,万山生辉(凤台)凤台自小遵循陈氏家族的祖训,专心读书,长大学成之后,参加殿试获得进士及第,官封谏议大夫。
陈凤台在珠玑巷时是当地的望族,又是书香门第。凤台所生七子均获功名。长子陈谟,宋进士,授刑部侍郎,不就;次子陈宣,宋进士; 三子陈英,宋进士,授宣议大夫;四子陈恺,宋宣议大夫。五子陈润,宋庠生;六子陈图,宋庠生,七子陈仁,宋庠生。
    正当风台家族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之时,由于“因差抚外夷,不行,将家属被贬,遂更名,隐于广之各处,散属寓焉。”因为没有执行上司指派去安抚外夷的任务,将要受到上司的惩罚,所以被迫改名再次迁徒,散居广东各地。
    陈凤台家族被贬后,长子陈谟迁往古冈州(新会)德行里;次子陈宣迁往鹤山霞洞;三子陈英后人迁往新会迳背新宁(台山)冲金;四子陈恺迁往新宁(台山)海晏汶村;五子陈润迁往潮阳,六子陈图迁往清远城;七子陈仁迁往鹤山凌村。陈氏族谱对七子的去向均有记载。从南雄到达珠三角各地,在当时不论走水路或陆路经过清远都是首选路线,而且陈凤台的六子就定居在清远城。定居清远城的陈图与其他的六个兄弟相比,迁移路程是最近的,住在清远城生活也会相对方便。那时的陈凤台已上了年纪,为了减少路途的艰辛,就近跟随其六子定居清远城,从此就成了清远人,并在清远度过晚年和逝世后长眠天塘山。
    天塘山离清远城有五十多公里的路程,在当时也是偏僻之地,那时从清远城到天塘山的船只要从清远城的南头入滨江上龙颈到沙河圩上岸再步行二十多里的山间小路才能到达山顶。陈凤台除了在清远城居住之外,有无上天塘山居住过,这很难定论,但这座山有适合他当时居住的环境。一是这座山的自然生态很美,绿树红花,清泉小溪,常年不断,很适合文人学士的隐居在生活。二是山上山下住的都是从中原迁来的客家人,与陈凤台的家族一样是中原人,有着共同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三是因为当时陈凤台受到上司的指责,在城市居住不够安全,而进入天塘山隐居是最适合的,死后就葬在天塘山。
    陈凤台何时葬在天塘山,难以查出准确的年月,由于他是宋朝人,距今已有八百年左右。这座古墓在广东陈氏家族捐资修建广州陈家祠时(1894年)进行了一次重建,并由广州陈家祠负责这项工作,从此,地处边远高山的陈凤台墓就与座落在繁华闹市的陈家祠结下了深厚之缘。在广东陈氏是大姓人家,有七十多个县的陈氏族人捐资修建陈家祠,为什么又要一并负责重修陈凤台墓呢?这说明陈凤台本人及其后人都在那个时候陈氏家族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陈凤台墓时,在墓前立了四支墓表。墓表的石质与广州陈家祠建祠时用的石材一致,说明这四支墓表是从陈家祠打制完工后再运到天塘山的。墓表上刻有十二个立表人的姓名,其中十人是清朝道光到光绪年间受朝庭钦点的文武官员。摆在最前面的是陈伯陶,东莞人,1892年中探花,他参加了重修凤台墓的活动。然后依次是:陈兰彬吴川人,1863年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陈仲真台山人,勒封缓靖伯;陈遇夫,陈翰,台山人父子解元;陈华    1894钦点翰林院编修;陈昭常,新会人,1894年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陈朝光1865年钦点蓝翎营用;陈英刚1886年钦点花翎侍卫;陈炽昌,中山人1883年钦点金殿传胪;陈远超1880年钦点花翎侍卫;陈朝卓1871年钦点花翎侍卫。
    以上是陈氏家族在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人物,现在陈凤台的后人有百万之多,除遍布珠三角地区之外,还有不少到了东南亚和南北美州等许多国家从事各行各业,并涌现出很多杰出人物。他们都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建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无论到了什么地方都能在当地生根开花结果,但又不忘根源,无论离家多远,隔了多少代,都有一颗爱国爱乡之心。陈宜禧就是一位杰出代表,他是陈凤台的第二十一代后裔,出生在台山一个贫苦家庭,十五岁到美国做杂工,由于他勤学忠厚,在雇主的指点下学会了英语和铁路管理工作,还热心为华工服务,后来积聚了一定的钱财,1904年抱着“实业求国”的理想,在美国募得股银270万元回乡修建新宁铁路,在与外国人争路权的斗争中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又为当时四邑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陈宜禧用毕生精力建成的新宁铁路早已不存在,但他爱国、爱乡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还有晚清举人陈卓平,追上时代潮流,跟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和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壮烈牺牲的陈铁军烈士等杰出代表人物。
    由于陈凤台的家族大,分支多,而且从珠玑巷南迁时,仓促出行,分散进行,后来又因族谱残缺和散失,家族联系逐渐疏远,直至失去联系,因此近百年来都无组织过拜祭活动。近几年由当地的热心人士和县、市政府以及省、市、县的政协、侨联积极挖掘陈风台的历史资料和牵线搭桥,现已联系上了台山、新会、鹤山、新兴和美国纽约、香巷等地的陈凤台后人。以陈伟志、陈树荣、陈家木梁。陈永锦,陈焕湘为代表的美国纽约陈川颖堂的百人回国访问寻祖拜祭团,于2006年10月14日上天塘山拜祭陈凤台墓,他们说“祖先陈凤台是清远人”。死后长眠清远福地800年,因此,清远也是我们的故乡。以后我们要在经济文化建设中互相交流,共同促进,为家乡建设做贡献。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