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京梅村地处南粤珠江三角洲西南端,背靠古兜山,颇为偏僻。然民风世代淳朴、善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古风,却哺育出陈享这一代武坛英才,名扬海内外。其始创之“蔡李佛”拳,风行一百六十多年而不衰。殊不知,其开枝散叶,茂盛之极,溯流“缘福陈公祠”方寸之地为源头。驻足伫立故址,遥想当年,龙腾虎跃犹在,而爱武之人,又有谁不为蔡李佛矫健潇洒、气势磅礴、别具一格之拳路而赞叹不已。笔者蘸墨撰写短序,搜索枯肠之际,豁然明白,因有京梅村之源头,蔡李佛始风靡天下,亦因有蔡李佛方让五湖四海认识京梅。文赘意切,一则缅怀始祖及历代宗师胸怀坦荡、爱国爱乡之民族美德,锲而不舍、不屈不挠之民族风骨。二则考究蔡李佛丰富之内涵,试评其精神实质所在。
蔡李佛始祖馆旧址
饮水思源,应是蔡李佛人内在之感召力。享公摒弃别家以自己姓氏命名门派,便是最好佐证,足见其师恩不忘,轻名利而存大志。观者不妨顺下文简叙,以窥蔡李佛之发展史。
清道光十六年(1836),蔡李佛拳正式诞生,享公首设“洪圣”武馆于此。谨遵“重光少林术”师嘱,为毕生目标。悉心授徒,见时机成熟,遂派陈燕贻、陈典垣、陈大楫、龙子才等数名弟子,分赴粤桂各地设分馆。仅寒暑几秋,蔡李佛洪圣分馆遍布两省四十多处,而求学者蜂拥咸至。于当时腐败清庭“不许汉人习武”恶劣环境而言,其发展之迅猛,为岭南各派所不及,亦为中国近代武术史所罕见。享公之武林地位,蔡李佛拳技艺之精奥,毋庸言多。
洪圣馆兴旺之际,恰逢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众多弟子相继投身义事。以冯云山(太平天国南王)及广西浔州弟子犹为突出。享公于新会亦助其师兄陈松年,“扯旗起事”于江门狗山。尔后,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处当幕友。“天京内讧”致太平天国衰落。享公为逃避满清朝庭追捕,经香港辗转南洋,美洲,行医授拳。各地洪圣武馆相互联系有疏,彼此各谋发展,无奈滞于时局多蹇。
清同治年间,享公应聘莅临香港,任教于广东会馆,萌生重整旗鼓之决心。其次子陈官伯,首徒龙子才等人亦紧随于他。祖馆京梅、广州、佛山、江门等地重复活跃。此时,享公在港收得一徒弟,姓张名炎,此徒自小习洪家功夫,有所根基。自得享公真传,技艺判若两人,进步甚快。享公爱材,分别派遣其到新加坡、香港、佛山、江门等地洪圣分馆任主教。张崇拜享公之极,羡慕洪圣蔡李佛之盛,乃更名张鸿胜。
享公于新加坡义感广东、福建两地华侨会馆首席教头,化干戈为玉帛;于金山大埠,痛击凌辱我同胞之外国恶棍,技精尚武;于香港拳败不可一世之俄国大力士,扬我国威。其诸多事迹,廖廖几句,难叙其祥。1868年,其年事已高,返回故里,专心研究拳理,技艺,整编蔡李佛拳教学课程。因坐镇始祖馆,陈官伯、龙子才、张炎等人,积极掌管各地洪圣馆教务,雄风又振。新会、香港、佛山、广州等处发展尤其神速,为蔡李佛盛行之二次高潮。
享公不幸于光绪元年(1875)仙逝。巨星坠落,酋首顿失。经历史浪淘,时代洗涮,蔡李佛仍脉流甚广,至今当数三支,简述如下。
其一,享公次子陈官伯(1857-1916),主要传三祖陈耀墀,耀墀先师于解放前,分别在京梅祖馆,哈蒙埠中华会馆,吧城埠广东同乡会,羊城、香港十多所中学及部分工会组织任职武术教师,可谓桃李满园。京梅村师从之第四代陈华灿,陈耀垣、陈炳羡、陈伯添等弟子,一直在新会或港澳传授蔡李佛拳术,其中陈华灿先贤,奔波于崖西、会城等地,授徒甚广,年届八旬仍孜孜不倦,收集资料拳谱,令蔡李佛在发源地继续流传。广州地区陈耀墀公之入室弟子胡云绰、潘芬等十二人,人称“四俊八贤”技艺誉满省城,后随其学艺者,遍布省港澳。享公第五代曾孙陈永发先生,承其祖父耀墀、父亲云汉之真传,旅居海外,而致力于国际上推广蔡李佛。还心系故乡,为始祖馆重焕光彩而不遗余力,充分体现蔡李佛爱国爱乡之真谛世代相传。
民国时期始祖馆会徽
其二,龙子才(广西苗族人),为享公之首徒,主要传阮骇等人。阮骇主要传方玉书。曾任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的区汉泉前辈,就是先后师从方玉书、陈耀墀先贤之蔡李佛名宿。区先生极力推广蔡李佛及武术运动,培养出陈昌棉、董德强、邱建国等诸多全国武术著名教练、南拳比赛冠军。国际现流行之南拳比赛套路,沿袭蔡李佛拳路之风格,并与其桥马为基础。凭此,籍可告慰毕业为“重光少林术”而呕心沥血,四处奔波,始祖享公在天之灵。
其三,张炎(旅港新会人)为享公后期所收之得力弟子,张随公多次往返于香港、新加坡,先后接管新加坡、香港、江门、佛山洪圣馆教务。为蔡李佛拳广泛传播,作出过贡献。其主要传李恩、陈盛等人。李恩传黄杏泉、谭三等徒,谭与“江南五虎”之一北少林顾汝章交往甚笃。一些地方麾号“北胜蔡李佛”便源于此。
四海朝宗,蔡李佛拳历久不衰,实得益于享公始创门派时坦荡胸怀与高风亮节。其初立门规便训示;弟子设武馆不许以姓氏命名,随同俗习,令蔡李佛世代相传而无门户之见。其远大理想,智仁抱负,确令人起敬。毫无疑问,饮水思源乃蔡李佛之本。锲而不舍乃蔡李佛之精神。然而,蔡李佛洪圣馆在第三代、第四代担纲时,正值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原以“重光少林术,世代毋相遗”为宗旨,“反清复明”为旗帜而哄起的洪圣馆,毕竟为相对松散之民间团体。故不可避免受社会动荡,政治不稳定影响。有道是文长武短,内部出现不同利益者,衍生矛盾。继香港、佛山之馆名易为“雄胜”与“鸿胜”,又出现“北胜”等等名称分支。有个别后传弟子,曲解蔡李佛洪圣之实质,断章取义,窃剽历史。塑出某一支脉前辈,奉为始祖,以讹传讹而否认陈享公。实有悖于饮水思源之优良传统。檄言有凭,为使蔡李佛这一岭南优秀拳种继续健康发展,更加丰富其内涵,适应时代,发源地应责无旁贷。
上世纪,“开放改革”中华大地掀起武术热潮。1986年洪圣始祖馆得到政府支持及海内外同胞资助,重新开馆,京梅村青年纷纷习武学艺。1999年外出会城等地之蔡李佛弟子枵腹筹办“新会市蔡李佛始祖纪念会”,力图发扬光大蔡李佛.2001年10月,京梅村民委员会及众多乡亲父老,敬仰先辈,着眼未来,将缘福陈公祠定为蔡李佛武术博物馆。以便子孙后代继承优良传统文化,提高综合素质,为国效力。
“洪材定取文章事,圣算还推武略通”。联首“洪圣”冠名。细琢其意,蕴涵颇见深奥。关羽秉烛达旦,义薄云天;岳飞壮怀激烈而精忠报国;辛弃疾湖海豪歌,抒发忧国情怀。千古流芳,被奉至圣、至崇、至赞武将者,大多是技压群雄,却又好书善辞之英雄豪杰。固文韬武略,两者兼修,为古今成材之道。习武强身健体,助于文赋长进,拓展思维;攻文悟理明德,助于尚武志广,胸怀坦荡。我们细究享公,确实文武双全,堪称一代宗师,杰出之武术家。自古潜心武学者,若不假以文助,当属一介武夫,就算其技盖世,称雄一时,充其量为匹夫之勇,昙花一现而技艺难传后世。精武娴文,志铭博大,恩泽后人,方能成不朽名家,非沽名钓誉之辈所及。凡懂武术者,晓得血肉之躯人皆有之,挥拳蹴腿,稍仿犹似。效以形态,不明之精髓,终练亦空回。故名家大师,传技必授予心法拳理。不能以武学典著传世,不足以自成一派。不能以正直心志维系,不会流芳致远。享公将平生所学,精华尽集,著书立说,供后人秉承发展。其“先训德、后授艺”之前瞻门规,“武技进可御外侮,退则强身”之箴言,充满生命力,技艺自然流传不衰。
(蔡李佛始祖馆嫡传第五代弟子陈忠杰敬撰 二OO一年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