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塘山顶上的陈凤台墓前的、清光绪二十年立的墓柱上记载有十二位陈氏官员,其中有一位是清光绪庚寅科蓝翎侍卫。在陈凤台研究网上刊载的“关于陈凤台古墓的几点建议”作者:黄淼章;“陈凤台长眠天塘山,情系广州陈家祠”作者:温华春 陈文镜;“鳳台長眠天塘山 福蔭廣州陳家祠”作者:黃淼章 溫華春 陳文鏡;等几篇文章只是参照墓柱的记载并加注:“光绪庚寅科(1880年)钦点花翎侍卫 陈远超 ”。除此之外在陈凤台研究网上对这位清光绪庚寅科蓝翎侍卫并无更多的资料可查,就连陈凤台研会对此蓝翎侍卫也是只知其人不知其为何方之人,而让人更想探知一二。
从陈凤台研究网的载述中发现“光绪庚寅科”加注为公元“1880年”是很明显的错误,光绪庚寅年应是光绪十六年即公元1890年。出于对这一记载的好奇,试着查找资料核实。
因此在网上百度搜索“清光绪十六年庚寅科武进士金榜”,搜到的结果如下:
● 光緒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武殿試金榜 ●
第一甲(賜武進士及第共3名)
張憲周、李承恩、陳邦榮;
第二甲(賜武進士出身)
共19名
譚 鼇、吉 陞、張宗藩、林桂榮、齊萬福、富 亮、馬中選、孫有慶、宋明都、楊奇璇、
劉臣良、常連三、周炳元、張健貞、朱懋昆、郭樹藩、申琴堂、王治國、荊鴻恩 ;
第三甲(賜同武進士出身共139名)
葉鴻鈞、梁之楨、王恩元、劉鴻章、劉鳳儀、王登科、蘇凌藻、馬文煥、嚴桂章、王陞官、
呂國銘、王耀斗、王統三、楊志信、孟藩銘、陳運超、沈汝麟、杜同春、康方正、倪贊清、
韋文蔚、李鷹揚、王鵬舉、宋品元、蕭 錦、秦鎮熙、樊衛棠、李榮標、王國鼎、孫士英、
馬奪魁、李國標、任金灝、林冠軍、蔣明海、陳雲安、周春彩、甘大鋐、吳朝高、劉松源、
曾紹儀、何樹基、張一元、彭鴻陞、李萬魁、囗樹屏、莊家龍、何炳烈、毛霖熙、唐迪光、
李九成、王虎臣、薛 玳、葉穿楊、王家斌、囗榮芬、柳獻廷、吉人傑、祁 斌、李宏輝、
曹儁囗、周俊英、袁世佐、賈應庚、陳玉良、李長星、許連芳、詹慶麟、孔憲武、潘琮琪、
鄭應輝、林捷三、黃定魁、宋一清、李玉麟、趙囗台、王振魁、和 潤、鄭春江、唐高林、
潘金山、丁耀武、徐 洵、陳慶龍、郭希曾、玉 祥、宮 琦、韓道益、張功成、羅經發、
呂鎮鎧、葉國琛、潘春魁、黃國鈞、徐連元、熊炳元、劉克三、梁翰章、張廷松、陳朝威、
馮之繡、杜大鴻、周鼎甲、張殿元、張飛龍、潘登雲、鄭元承、王懋章、徐鳳標、劉祥瀛、
楊慶元、趙大魁、謝嘉猷、林金鏡、何錦全、蔣達傑、陳兆麟、趙宗晉、韓有起、江佐畿、
徐騰熙、柳獻祿、叚春茂、岳興桂、楊冠英、彭興邦。
从这份金榜记载中又发现金榜中记载的名字为“陈运超”(见金榜第三甲),与凤台网中几篇文章中记载的“陈远超”有一字之差,为探究正误?
又在网上拜读了一篇由广州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汪叔子写的“岭南武术历史发展的若干反思——读《光绪丙申大清搢绅全书·御前待卫》札记”的文章,文中有一份“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夏季清宫侍卫处岭南藉侍卫名录”,具有一定的参巧价值。(见下图表1,表2)
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夏季清宫侍卫处岭南藉侍卫名录”中可很容易地查到:清光绪庚寅科(十六年)三甲蓝翎侍卫、陈运超、广东省、阳江直隶州、阳江州人。所记载的藉贯、科举、功名、姓名具详,与前份光绪庚寅科金榜中的记载互证,毫无疑问此“陈运超”才是陈凤台墓前望柱上记载的真实姓名,对照墓柱照片果然如此(见下图墓柱照片),
而陈凤台研究网上刊载的“关于陈凤台古墓的几点建议”“陈凤台长眠天塘山,情系广州陈家祠”“鳳台長眠天塘山 福蔭廣州陳家祠”等几篇文章中记载的:“光绪庚寅科(1880年)钦点花翎侍卫 陈远超 ”实为文章作者的笔误。
有了以上资料,又从地方志中查找到了更多的有用资料,翻开旧版《阳江志》看到了页面内容更加详细(见下图):
旧版《阳江志》载:陈運超,字卓轩,儒洞人,光绪十四年(1888年)戊子科第八名(举人)兵部差官,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第四十名殿试三甲第十七名(武进士)蓝翎侍卫,特授柳庆镇中军守备置柳州都司。都司在清朝武官当中应为正四品,至此从已查找到的资料显示清光绪庚寅科蓝翎侍卫的藉贯,从广东陈氏--阳江州人--儒洞人显得愈加清晰。
为此,带着旧版《阳江志》的资料,拜访儒洞陈氏宗祠,经儒洞陈氏宗祠的宗亲核实,清光绪庚寅科武进士,蓝翎侍卫陈运超是儒洞陈氏太始祖陈淘(图)的长子宋代高凉刺史陈锦发的十八代后裔。在锦发公祠堂(在儒洞大村)里也看到了供奉着的陈锦发和陈运超的神主牌位(见上图).陈运超的神主牌位载:“清十八世祖 考钦点御前侍卫讳运超字卓轩 陈公之神位”.由此可见清光绪庚寅科广东陈氏蓝翎侍卫已经查实清楚为儒洞人氏陈运超无疑。从此次查实中似乎可以看见有一条清晰的线是从清远天塘山起始连着几百里外儒洞陈氏的锦发公祠,也牵着儒洞的陈氏宗亲。陈凤台墓前的墓柱虽不能言语,但它却是儒洞陈氏曾于一百多年前,在清远天塘山上拜祭过陈凤台祖墓的见证;陈凤台墓前的墓柱虽不能言语,它是儒洞陈氏曾有份参与广州陈家祠的捐建的最好物证,它将所有的一切镌刻在清远高高的天塘山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