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谈陈宜中,必谈咱阳江海陵石井陈氏。十年前曾有人在《阳江日报》刊发陈宜中是海陵岛陈氏“开基祖”的文章;前段时间有“xx组”对陈宜中“潜隐”阳江作“史迹考”;“南海1号”的出水,阳江电视台更作多次有关陈宜中的跟踪报道!足见阳江对古人陈宜中的重视!浙江温州永嘉的陈宜中,为何与阳江有不解之缘?!
陈宜中贵为南宋丞相,过去海陵、儒垌陈氏均攀附,认为自己是陈宜中“光荣”的后代!尽管在《宋史》笔下,他并不怎么光彩。
笔者儒垌陈氏,与石井陈氏同祖不同宗——儒垌陈氏是“七子流芳”中第六子陈陶公后裔(虽然石井有些“老者”说儒垌陈氏从他们那迁出,其实不然!陈陶公十九世孙陈运超公,晚清武进士,钦点蓝翎侍卫,其进士柱今还高高立于清远天塘山陈凤台墓前)。运超公(锦公十八世孙),《清宫侍卫处岭南藉侍卫名录》记为“阳江州人”,民国《阳江志》卷二十七“陈运超,字卓轩,儒垌人,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科第八名(举人)兵部差官,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恩科第四十名殿试三甲第十七名(武进士)蓝翎侍卫,特授柳庆镇中军守备置柳州都司”,都司在清武官中为正四品;在儒垌陈氏族谱“通族历代仕宦题名”中,“运超,钦点御前侍卫”。2000年 版 《阳江县志》载:光绪十四年武科举人,十六年武科进士。
儒垌旧族谱载:(凤台)“公墓在清远县蒙里驿九龙潭”(今属清新县禾云镇沙河桂湖村)。有关陈宜中事,笔者在此也谈下个人看法。
今石井陈氏大多数宗亲认为太始祖是陈宜中,也有不少人认为是宋承事郎(正八品)陈若水公(陈尚濓《世笃忠贞崖门事尽 海陵托迹石井全生》持这一观点);从石井迁出的岗列那洛村陈氏尊若水公为“一世祖”。也有部分人坚持认为陈若水就是陈宜中,世上没若水这个人,“若水”,喻“落水”意思!是耶非耶?莫衷一是!
据民国十四年(1925)版《阳江志》(林钟英、梁观喜编)第三卷十一建置四.古迹载:“宋承事郎陈石泉墓在海陵石井山,光绪十九年(1893)裔孙生员(秀才)陈英桂呈请督学徐琪捐金重修。”此说明英桂公认先祖是“宋承事郎陈石泉”无疑!但陈若水是不是陈石泉?!据《阳江志》载:徐琪于“癸巳岁”(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岁次 癸巳)“按试阳江”时,“有绅士请修张太傅墓,随畀洋银贰百大圆,而陈生英桂复以厥祖若水号石泉公请示余嘉,其敬承家学先芬亦给银一百大圆,使之葺治维新以期定固”。厥:他(英桂)的,厥祖:他的祖先“若水号石泉”,说明英桂公对陈若水是自己祖先是认可的。后人持何看法,看着办。
按清朝职官制度,品级最低是从九品。从九品、正九品,从八品、正八品,从七品、正七品……从一品,最高是正一品。省学政是以进士出身的侍郎、翰林官、詹事等官简任省学政,带原御品级。例如侍郎正二品,詹事正三品。因而,八品的陈若水,在二(或三)品的省学政徐琪眼里,当然架阁“官轻”了,况且“架阁”未入流!但作为其後人,决不能不认官轻的若水公,而去认位高权重、权倾 朝野的陈宜中!为什么?!
最近有一朋友(石井宗亲)送笔者一本石井某村陈氏族谱,虽不按“欧阳谱法”五世一列,还是弥足珍贵!从内容上看,与《阳江儒垌陈氏族谱》(存阳江市档案馆)讲“古”无异,区别在于这本族谱是引用“前辈老人说”的“始祖陈宜中史实” 不容置疑,而《阳江儒垌陈氏族谱》 由“主编”陈x讲“古”!石井x村陈氏族谱,有一半篇幅讲“古”,也可说是x村讲陈宜中“史实”的村志更恰当,但比《阳江儒垌陈氏族谱》“讲古”略胜一筹!
国有国史,家有家乘,族有族谱。为人作事,不要数典忘祖!
族谱称太始祖是陈若水,但一半篇幅却是说“始祖宜中公”的“史实”的矛盾的记载!但从这族谱可看出石井陈氏太始祖的祖籍,从祖籍可知,“心悲故国”、“架阁官轻”、“世笃忠贞”的南宋八品承事郎陈若水才是石井陈氏的太始祖,而非位高权重的南宋丞相陈宜中!
有何证据?!石井陈氏“祖祠大厅对联”中“兴化军”三字揭示了石井陈氏太始祖的真相!”祖祠大厅对联”原文如下(笔者加了标点符号):“追远祖以仰前徽,内尽职,外尽忠,劲节英风,兴化军威昭万古;序群公而分世次,左为昭,右为穆,同龛合食,观堂祀典享千秋。”
“兴化军”三字是解开石井陈氏太始祖迷团的关键!它昭告後世:太始祖祖籍地是宋时福建兴化军,而“官轻”八品、“心悲故国” 、“世笃忠贞” 的若水公恰恰是兴化军人!位高权重的南宋丞相陈宜中是浙江温州永嘉县人,与“兴化军”不搭界!
事实上,若水公虽是“官轻”八品的承事郎,但他出身名门望族,他可是南宋名相俊卿公的玄孙!俊卿公曾祖陈仁公,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从钱塘(今浙江杭州)迁來玉湖浦边定居,遂为玉湖陈氏始祖。
玉湖又称白湖,今称阔口(玉湖村今称莆田市荔城区阔口村),在莆田城南木兰溪北岸,古代是著名渡口。玉湖陈氏第四代、第八代分别出了榜眼俊卿公和文状元文龙公,两人先后拜相,是抗金、抗元的民族英雄,宋朝天子追赠二公上三代为太师,玉湖陈氏祖祠至今仍有“一门二丞相,九代八太师”的石刻楹联。玉湖陈氏祖祠现存建筑为明万历(1573~1619)及 清同治年间(1862~1874)重修,有“陈丞相里第”、“状元里”、“文章魁天下,节义愧当时”、“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等石刻。1991年,爱国侨胞陈德发等宗亲捐资重修玉湖陈氏祖祠,“玉湖陈氏祖祠”额和“民族英雄”匾为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屈武所题。
玉湖陈氏在宋、明时期多次南迁广东、广西、海南,并东渡台湾。如俊卿公胞兄定居广东海阳(今汕头市澄海 区),近年澄海 陈氏曾回莆田寻根。明初玉湖陈氏第12代陈康,作为闽人36姓之一赴琉球定居日本冲绳。1988年以來,陈康第17代孙仲本盛康先生等人多次往莆田寻根,认为陈康是从兴化湾南岸,也就是今莆田县北高镇美澜村(马栏)出发前往日本的。
莆田,今福建省下辖一个地级市——莆田市,史称兴安、兴化,雅称莆阳、莆仙。自古是福建中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有湄州湾、兴化湾、平海湾三大湾。
莆田,旧称蒲田。因古时原是一片 汪洋大海,後由于地壳运动,地表的抬升,海水逐渐退去形成了陆地。因土地长期浸泡在海水中,土壤的盐分太重,不能耕种,时间长了长满蒲草,故当地流传一句俗语:“蒲田蒲田,只见蒲草不见田”,说明蒲田是很荒凉的。蒲田自古靠海,经常发生水灾,在以前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人们只能依托于神灵來祈求平安。人们认为蒲字带水,才会发生水灾,故把“蒲”
字三点水去掉,成了现在的“莆”田。
兴化,因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置兴化军,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而得名;宋景炎二年(1277),兴化军城失而复得,端宗诏兴化军为兴安州而有“兴安”之称。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赵光义)诏以莆田、仙游、永福(今永泰)、福清四县之部分属地置兴化县(治所在今仙游县游洋镇),并在其地建太平军。太平兴国五年,改太平军为兴化军,划出平海军(今泉州市)的莆田、仙游二县归兴化军管辖,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与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州、邵武军合称“八闽”,驻地基本上与今莆田市相同。太平兴国八年(983),军治迁至莆田县城。宋雍熙 二年(985)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置福建路,兴化军隶属福建路。南宋德祐二年(1276)恭帝在临 安(今杭州)降元,同年五月,众臣拥益王登 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第,定为行都。元至元十四年(1277)即南宋景炎二年,元军陷兴安(兴化)州城。元时地方设行中书省,兴安州改称兴化路。
至于“军”,那是 宋代一级地方政权,与府、州平级。宋代地方政权,基本沿袭唐制,宋太宗(光义)以後把全国分为若干路,路相当唐代的道、元代的省,这样可大致概括为路、州、县三级。宋代的地方行政单位名称非常复杂,路(省)以下有府、州;府州之外有军、监,下属有县等等。凡政治、经济、军事三者兼重的地方设府,有驻重兵的军事地区的设军,工业区如煮盐、冶铁等重要地区设监。
祖祠里“兴化军”三字明白无误告诉石井陈氏後代祖籍地“兴化”——今莆田市。若水公是莆田市莆田县(今荔城区)玉湖始祖仁公後裔(假如石井石泉墓墓主是若水公的话)!
《陈氏原始历代世系谱》只对若水公之父陈瓒公有较详介绍,对若水公连娶妻何人都没交代,只知有一子:泉生公!
陈尚濂宗亲《世笃忠贞崖门事尽,海陵托迹石井全生》一文讲到“据说來自福建省莆田族谱《中国陈氏宗族原始族谱》(《陈氏原始历代世系谱》的另一版本)载若水‘由内阁学士出粤东安抚使,落籍于粵,生三子’”云云。但公元二0一二年十二月由“莆阳玉湖陈氏家乘编委会”编的族谱(二版 )是这样描述若水公的:“行十八,以张世杰辟官督府架 阁。宋亡不仕,立景济子复为嗣。复字以修,子三:泉生、尾生、盈 生,皆从徙泉州”。从莆田玉湖陈氏族谱看來,”宋亡不仕,立景济子复为嗣”,说明若水公在莆田頣养天年,不离闽地!至于“内阁学士”、“安抚使”、“出粵东”、“落籍于粵”等文字,若水公出生地玉湖族谱并无提及!连泉生公也改为非亲生,“立景济子复为嗣”,泉生公是景济的孙,变成了景济子复的儿子,由若水公儿子变孙子了。
玉湖陈氏族谱还载:景济(若水公胞弟)行二十,官督 府架阁,配赵氏,子四:肖、复(嗣若水)、琥(为僧)、吕(为僧)。注:标点为笔者所加。
从上面资料看來,说明宋亡后,若水公低调,“不仕”仇元,连侄子琥、吕都为僧,看破红尘,也遁入空门了,若水公不会來阳江。似乎陈宜中就看准这点,才大胆冒若水公之名,在海陵潜隐下來繁衍后代。为求生存,躱避追杀,不惜隐姓埋名,降低身份,冒承事郎(八品)若水公,且对若水公故里有一石泉寺此事了如指掌——“号石泉”!莆田的确有一石泉寺,若水公高祖俊卿公堂弟义卿公,本来“官礼部主事,後归隐为僧,主持石泉寺,赐号径山长老,未详其後”云,从这点可看出,陈宜中冒若水公,号石泉,可谓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