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
兴伯舞起代代相传的醒狮,当年的荣耀现在一切仿佛在眼前。
村屋变成了新建的公寓,田园的影子就浓缩在了屋顶。
瑶台西村仅存的旧牌坊。
陈氏公祠里,正在摆喜宴。
瑶台的街道比起别的城中村更加宽敞,适合在下午时分散步回家。
民俗
锣鼓伴狮舞
瑶台舞狮在附近很有名。
瑶台的民俗,据闻数八音锣鼓和舞狮最为出名。瑶台怡苑(即寿星乐园)二楼就是瑶台乐团的所在。乐团设施齐全,接待我们的蔡贵标大叔介绍说,几乎每天都有粤曲爱好者来这里自弹自唱,周六周日更是人气鼎盛,一发不可收拾。瑶台的粤曲队现在有三十多人,在附近的村落中小有名气,刚刚在白云区举办的戏曲大赛上,他们还以预赛第三名的成绩入围。另一位蔡百宏大叔如今已经60多岁,是乐团的主要成员,在唢呐吹奏方面有很高的技艺。蔡大叔说,以前瑶台还有曲艺游街的传统,乐队抬着锣鼓架上街游行,架上有大鼓和铜锣,边奏边走,前面有舞狮开路,热闹非凡。
至于舞狮,更是瑶台村人值得炫耀的传统。最老的舞狮师傅蔡百兴,如今已年愈古稀,从七八岁开始他便是村里舞狮队的主力,后来开班授徒,桃李过百,舞狮需要有“功夫底”,兴伯从小习武,有过硬的本领,几十年来舞狮的功夫和套路都没有丢下过。瑶台舞狮之所以能出名,就是因为瑶台人一直没有丢弃这一传统,村民平时在工作之余还会练习套路,一代传一代。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舞狮的传统也开始有了没落的趋势,以前舞狮队要家家户户“采青”,现在许多人都已经搬到新的住宅区,“采青”的习俗也无法延续下去了,只是过年的时候在祠堂拜祭祖先,舞狮队还会来助兴。兴伯举起狮头给记者拍照的时候,腰挺得特别的直,曾经赖以成名的绝活,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变成历史的痕迹了。
特产
丝瓜福地
关于特产,据说瑶台的丝瓜曾经远近闻名。沙比坑是种植丝瓜的“福地”,此处出产的丝瓜不但味道清甜,而且煮得烂熟也不会发黄,是用来拌菜和煲汤的上等材料,以往还出口到香港等地区。十多年前农田被城市所淹没,瑶台丝瓜从此便绝种了,只有上了年纪的人还能够回忆瑶台丝瓜那种香甜的味道,瑶台的村民说起丝瓜也津津乐道,希望有机会还能仔细品尝。除了丝瓜,据说瑶台以前种植的大白菜也有很大的产量,不过不像丝瓜那样出名,所以瑶台丝瓜“煮不黄”的特质便成了瑶台农作物的唯一典型了。
宝贝
立功大炮
瑶台村最值得一提的文物是抗英时期两门铜制的大炮,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据说当时这两门大炮曾经在抗英战斗中立过汗马功劳,后来因为英军和清政府要查封民间的武器,所以当时的人便把这两门大炮搬到瑶台的陈氏祠堂收藏起来。陈清老伯现在还能够指出当时收藏大炮的地方,就在祠堂的中庭,他记忆中大炮体形相当庞大,跟虎门炮台的大炮相差不远,可惜的是解放之后村民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不强,两尊大炮居然被当作废铁卖掉,十分可惜。与铜铸大炮命运相似的还有村里的古庙,原来是供奉“北帝”的地方,后来搞运动,古庙被当作是封建遗物惨遭拆除,如今一去不复返了。
来历
原来此“瑶”是彼“窑”
关于瑶台命名的来历,村中人大多都说不知道,村里没有村志,无法找到书面的证据。我们采访的时候遇到过的许多老人也说不清瑶台名字的起源。听蔡百宏大叔讲,瑶台以前曾经是烧窑的地方,瑶台的“瑶”就是从烧窑的“窑”演变过来的,至于是否如此从来都没有人考究过。白云区地方志上有关瑶台的记录只是说到该村建于明代,以舞龙舞狮粤曲出名,水稻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改革开放之后瑶台村开始城市化,农业生产已经基本停止,现在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至于瑶台名字的来历,区志上也没有相关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