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村古城墙,充满历史的沧桑感。
汶村古城三圣堂。
汶村古城护城河。
汶村古城墙上用作防御的枪孔。
台山市汶村镇汶村村,又称“汶村大村”、“汶村古城”。
南宋时期,立村始祖陈恺举家南迁,由南雄沙水村珠矶巷来此立村。从此,陈氏一族在汶村繁衍生息。陈氏兄弟相约“逢涌则止,近水而居”,便于以后的相聚。为了纪念陈氏入粤始祖陈文和南雄沙水村之源,故定村名为“汶村”。
700多年的古老村子,经历了多重战火洗礼。
明末清初,它目睹了一段段关于战争的悲惨壮烈故事。
A 文安城
谁是王兴?汶村村为何又叫“文安城”?沿海古村居然是反清复明的重要根据地?
倘若能重新定位汶村村,我更愿意用“城”来形容这一个古老的村落。
从南薰门走进汶村村,仿佛走进了一个迷宫。村内巷道纵横交错、窄小蜿蜒。居民楼房在这“羊肠小道”的两旁似乎显得密集、拥挤。
现在,汶村村有村民8325人,全村7.5平方公里,呈长方形,是名副其实的大村,辖下有西康、南薰、北东、北西、东上、东下、花厅、上坑、沙坦、文华里、太平10个自然村。
在村里老人陈吉胜的带领下,我来到了汶村东上村村边。
这儿,是一堵100米长的古墙残垣。这儿,曾是汶村村最有力的防盗措施。
《汶村治乱记》记载,1645年,明末清初汶村举人陈王道倡议建造汶村城。公元1647年春,汶村城竣工,城设四门,称“东阳”、“西康”、“南薰”、“北拱”。城墙高3米,用土筑成。城作长方形,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大半里,城外除东面外,都有宽约3丈的城壕围绕。
“可惜,‘文安城’时期,王兴奋力抗击清兵时,这道墙就被毁坏了。到现在,也只剩下那么一段了。”陈吉胜感叹道。
王兴是谁?为什么在沿海古村里抵抗清兵?是多大规模的战争,以至于坚固如城墙也被毁?
历史是如此记载的:
清光绪十九年的《新宁县志》:“王兴,番禺人,少为农,短小精捍,智计过人,群呼为‘绣花针’;明亡,遂散家财,收纳亡命,以计恢复,四方归之。”
台山市博物馆馆长蔡和添向我讲述了那一段曲折的历史:“王兴本是番禺人,绿林出身。明朝灭亡后,他在恩平起兵反清复明。他先是控制了恩平城,随着水路而下,攻陷了当时的汶村城,并以此为根据地,在新宁西南面奋力抗清。”
《江门侨报》、《江门日报》创办人之一黄仁夫是台山人,对台山历史深有研究,曾编著《在台山古今五百年》、《台山县志》等。在《在台山古今五百年》一书中,他对汶村的这一段历史也有着完整的记载:
1647年(永历元年,顺治三年)正月,王兴控制了恩平城后,与前明巡抚连城璧合作,打出了反清的大旗。他留下部将薛子良守恩平城,自己带领主力东进。他们在今台山市大隆洞地区,找寻到了从广州逃来的唐王之弟聿鐥(至今,当地有一个地名为“寻王”),就奉他为主,以便号召。
进入新宁的王兴,先是与当地的农民起义军进攻新宁城,不得,退守于大塘。即便如此,当时王兴部队很得人心,新宁南部的广大乡村皆附明,都组织力量支援。
在与清兵对抗期间,王兴长期驻扎于新宁、恩平之间。期间,他屡败清军平南王尚可喜,被唐王朱律鐥封为左军大都督,挂虎贲将军牌。
保卫汶村城大地主陈王道,长期与王兴为敌。这时,他派人到新宁城与清知县联络,向清朝投降。陈王道作为明朝举人却向清投降,加深了王兴与他的矛盾。
随后,王兴广泛出击归附陈王道的横岗、那马、小担等村,控制了汶村城附近的据点。1654年(永历八年、顺治十一年)六月十六日夜间,王兴部队攻克汶村城。王兴部队占领汶村后,将汶村定为南唐王朱聿鐥治下的首都,改名为“文安城”,奉永历年号,用明朝服制,以此地为抗清根据地。
B 斩头忌
每年的农历六月廿二日为何被定为汶村的“斩头忌”?什么是“红地”?其背后有什么故事?汶村城内是否真的建有御花园和行宫?
陈吉胜介绍,汶村村现存的族谱等历史资料,多称王兴为“贼寇”。对于汶村人来说,王兴的攻陷始终是不可磨灭的“痛楚”。
当时,王兴攻打汶村时受到举人陈王道组织的村民勇猛抵抗,一时无法入手。农历六月十六日夜间,王兴部队乘乡勇疲劳困倦的时候,在南城门挖出渠道,让一些士兵偷偷潜入城内,把城门打开,才得以攻陷汶村。
攻陷汶村后的第二天,军师连城璧来信建议:“欲取汶村为老营,务须要陈姓尽诛”,以免后患。
王兴接受了这个意见。随后,他以唐王聿鐥千岁的名义贴出布告,引诱逃亡的汶村人回家:如果回来,则保证家人团聚,安居乐业;如有包藏隐匿者一概杀无赦。
随后,王兴还派遣一百多兵士在村内,乃至附近的村落搜查,挨家逐户找出汶村人押回家。
一年后,六月廿二日,王兴将回到汶村的男丁屠杀了。最后,得到各村亲戚掩护而保存性命的汶村人,仅有百余人。
当年斩头的地方血流成河,把地都染红了,后人称为“红地”。为记王兴屠村之灾难,农历六月廿二日也成为了汶村人的“斩头忌”,以志不忘此恨。
邵庭采的《西南纪事》记载:“王兴在汶村熬海铸山,务农积粟,发展制盐业,建仓库,铸刀枪,构筑沟垒;又礼贤下士,招兵买马,壮大自己。”
汶村被攻陷后,经过半年时间的经营,政权大大巩固了。这里就建立了一个拥有新宁、恩平两县南部地区的敌后政权。因为靠近海边,汶村成了农民起义军李定国联系台湾郑成功的中继通讯站。
一幕幕历史烟云过去,却留下一个个有待探讨的话题。
“那么,当年的王兴除了战争的痕迹,还有没有留下什么给汶村?”我问道。
村里的老人说:“据说,以前这里有行宫、御花园,宛如一个皇宫。”汶村村民之间有这么一种说法,王兴攻陷汶村后,在汶村城城东”三圣堂“设立唐王朱聿鐥行宫,“闲竹祠”设立虎贲将军府,又设御花园(现址在花厅,现尚存一口水井),设寝宫(现址在东下村);城墙加宽、加厚,在东、南、西、北四城门各设堡垒。
不过这个说法,在台山市博物馆馆长蔡和添认为,依然存在着疑点。
台山市第三次文物普查队在汶村发现了一个古窑遗址,该遗址位于汶村北东村。据考证,这些古窑建于明朝,主要是用来烧制砖、碗、杯、缸、瓦等的,供村里人建房和日常生活使用。
“经过我们多次考察,还没有发现任何古物或古遗址证明这里就是王兴或聿鐥所指的‘行宫’、‘御花园’。我们只能说,这里也许就是当年他们落脚居住的地方。毕竟那是一个战争的年代,在人力物力那么匮乏的特殊时期,要建一个御花园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蔡和添说。
C 王兴
坚固的城墙最后如何被清军突破?明末将领何去何从?
将军击楫夜谈兵,刁斗无声百里营。三载围城妻妾死,可怜碧血化流萤。——《哀王将军》
王兴攻陷汶村后,以此为根据地,极力抗击清兵。清平南王尚可喜多次进攻,未果。
《台山古今五百年》记载:永历十二年夏,清平南王尚可喜控制了广东省,派兵大举进攻汶村。王兴将军领兵据险抗击,苦战三月,大败敌人。及至1660年(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春,尚可喜又亲带大军围攻汶村。汶村被围半年,到八月中旬,粮尽援绝。
“那是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有说法称,当时尚可喜带了近10万兵前来围困。”陈吉胜说。
在台山市汶村村历史文物研究委员会提供的资料里有着更加详细的记载。尚可喜趁新宁大饥,发兵大举进攻汶村。王兴领兵据险抗击,苦战三月,大败清军。于是,尚可喜采取长期围困方针,征调水陆兵和民夫挖掘深沟,筑造高垒,切断汶村和外界的联系。
王兴部队被围困,粮尽援绝,陷入绝境。当时,城内物资匮乏,物价飙涨,一升米要两千文钱(约合白银二两,即一石米价二百两)。王兴见大势已去,下令允许城中兵民出城自谋生路。
八月十七日夜,王兴宴请文武官员和依附人士,宣布已经同清政府达成协议,分发钱财让大家各奔前程。
最终,王兴还是选择了以死殉国。
王兴自焚殉国,陈恭尹的《王将军挽歌》有详细描述:王兴与张夫人礼拜了母亲,又互相拜别;15个妾侍也罗列两旁,向他们礼拜。此时,张夫人捧出一罐酒,说道:“我藏有一斗好酒,等待这么一夜。现在终于离别了,大家尽此一杯罢!”各人怀着极其悲伤的心情饮罢酒,就各自回房去了。过了一刻,王兴和母亲穿堂入室,见16个妻妾都已悬梁自尽,王兴劝母亲逃离后,走到中堂,把永历帝赐给他的印信放在正中,点起香烛,向永历帝遥拜,接着又拜过四方。然后脱下朝衣,走进堆满火药的房间,先后解下张夫人和15个妾侍的尸体,移至火药堆上。他再出去穿上朝衣,进房点燃火药。一声巨响,烈焰腾空,王兴壮烈牺牲。南唐王朱聿鐥见状服毒自尽,其将士浮海而去,拒向清投降。
自焚,也许到了这里,就是一个最悲惨的结局。但是,王兴以及他的抗清故事也并没有被时间所埋没。
1952年,广州海珠区南箕村一项工程动工,无意间挖出一块“无字碑”,这碑高一米,并无只字。继续深挖下去,发现墓坑内有一个大青缸,里面载满骨灰,还杂有妇女的钗钏残断饰物。缸上有墓碑曰:“南明抗清殉节王兴将军暨妻妾之墓”。原来墓主竟是王兴,骨灰是他本人及妻妾的。
“最后他并没有向清投降,也是一个有节气的将军。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当时一些受其感动的人就把他的骨灰运回广州埋葬。”蔡和添说。
1955年,文物单位把王兴墓迁至广州风景秀丽的越秀公园,同“绍武君臣冢”葬在一起,墓碑刻上“南明抗清殉节王兴将军暨妻妾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