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台山平洲发现“举人村”

[日期:2006-08-29] 来源:江门日报  作者:董平 区景常 [字体: ]

    随着村民在平洲村挖出十几块“举人碑”,这个沉寂多年的“举人村”终于浮出水面——




“举人碑”被后人用来砌墙
 
“举人碑”被用来围猪圈

  今年5月,端芬镇平洲村为了参评江门市、台山市文明村达标,村里为此重修、重建了一些设施,在挖掘鱼塘时,村民们挖出了十几块石板。据端芬镇文化站站长、平洲村人陈强新描述,村民们把这些石板挖出来后,才发现这些石板上刻有道光、咸丰、同治等字样,村里的老人们看过这些石板后,确认这些石板都是村里雕凿于清代的“举人碑”。随之,平洲举人村得以浮出水面。

  据村里人回忆,这些“举人碑”原本竖立在村口,是历代村民为获取功名的族人而立。石碑用当地的花岗岩打成,长约1-3米,宽40厘米左右,碑上以正楷刻写阴文,内容分别记录某年某人考中何种功名。据介绍,村中族人凡考取功名者,都会凿制这样的石碑,以光宗耀祖,激励来者。据称,当时全村共有各类石碑几十块,可惜年代久远,社会变动,这些石碑要么被破坏,要么被人拿去家中做了门槛,要么被拿去做了平洲影剧场的石凳,一些甚至被用来围猪圈,文革期间“破四旧”,剩下的“举人碑”都被拿去修建鱼塘了。

  现今,这批从鱼塘中挖出的“举人碑”,又重新立于村口,构成一道富有地域特色的“碑林”,成为村内最引人注目的景观。

 

“举人村”举人知多少

  平洲举人村到底出过多少举人呢?在台山端芬文化站陈强新的帮助下,记者在平洲村找到了曾经重修过《平洲族谱》的陈持秉老人。今年84岁的陈持秉老人介绍,平洲村的始祖陈和刚于乾隆六年(1742)携妻及四子由台山三八镇冲泮圣堂村牧鸭南迁至此,陈和刚认为此地平枕云峰,洲环泽水,能生彩凤、起文龙,遂将此地取名平洲,安家在此,此后,平洲陈家的后人就按照《平洲族谱》命名,辈分为“建宇平洲贻绍业,安居上泽展先猷”。陈持秉老人告诉记者,平洲村历时上出过许多武举人,其先祖陈清华就是村里最早的武举人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典籍已失传,到底出过多少武举人,他也无法确认。

  陈宝田处理过不少宗族事务,是现今村中知道族人故事最多的人,现年82岁,属绍辈。陈宝田老人说,先祖陈和刚带着四个儿子来到这里后,陈家就分为四房,在清朝的时候,平洲村陈家一房的子弟最多,有上百户,出过17个举人,他自己就是一房的后人,二房、三房共20多户,没有出过举人,四房约30户,出过1个举人,就是陈清华,陈持秉就是陈清华那一脉的后人。对于这18个武举人,陈宝田拿着《平洲族谱》讲述着,其中有陈洲传、陈贻彪、陈洲拔、陈贻拱为父子两代同为武举人,有道光年间的陈清华,咸丰年间的陈仕平,光绪年间的陈贻禄等。由于年代久远,老人也上了年纪,不能回想起剩下的11位武举人,只是很肯定地告诉记者,平洲出了18个武举人。

  记者翻阅了《新宁县志》中关于选举的部分,看到清朝年间台山中举的武举人名字和中举年份都有记载,便按照陈宝田老人告之的名字逐一查证,却发现因老人告之的多为家族字而《新宁县志》中多为名而难以对照。后来在台山市博物馆叶玉芳副馆长的帮助下,结合平洲现存的举人碑、陈宝田老人的回忆和《新宁县志》的记载,初步核实了3个武举人的身份,分别是道光年间的陈朝安、陈清华以及光绪年间的陈兆昌(贻禄),其余的暂时无法查证。

  在考证过程中,有一点记者感到奇怪,在《新宁县志》记载的清朝75个武举人中,姓陈的举人刚好18人,难道这18个举人全部都是平洲村的?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可能性不大,不过这本《新宁县志》只记载到光绪19年,即1891年以后考取功名的再无记录。

平洲村为何举人多

  为何一个只有263年历史、200多户人家的小村,居然能出这么多功名在身的人,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奇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呢?

  对此,有的村民说,平洲村山明水秀,藏风聚气,平枕云峰,洲环泽水,是育人的好地方;有的村民说,或许开始时村子里只出了几个举人,此后在这些举人的影响下,整个村子都形成了考取功名的传统……以上种种说法,不一而足,但究其真正原因,谁也说不清楚。

  不过回顾历史,可知清朝以铁骑劲弓得天下,前期几个皇帝都很重视讲习武艺,时时强调“文武并重”,力图保持尚武的传统。清代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科举次之,但科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很大比例,加上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大部分武举人,按规定可到兵部注册,由兵部依据个人成绩分三等授予武职,也可以到本省军营中效力。总之,只要有一个武举人资格,就有了进身之机,同样也有逐步升迁的机会。 

  陈宝田老人说,村中曾建有武馆,不少子弟喜欢武艺,每有武人过村,都会向其求教,可见那时平洲村村民有尚武之风气。

举人的故事

  平洲“举人村”是端芬镇目前最大的村,不但人口多,田地也不少。说起这些来,陈宝田老人就不得不提起武举人陈洲拔。老人说,由于陈家来平洲历史较短,当时附近还有不少人家,因此那时的田地不多,粮食还不够吃饭,约光绪年间,陈洲拔中举后,在得到当时的政府同意下,在田地和山地上打下属于平洲的界桩,计得到田地1000多亩,山地4000多亩,为以后平洲族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采访中,村民提到较多的是光绪乙酋科的武举人陈贻禄。据陈持秉介绍,贻禄擅使关刀,力大无穷,武艺过人,集“弓刀石,马步箭”功夫于一身,属身强力壮、力拔千钧的勇武之人。贻禄中举后,快马报喜至村,全村一派欢腾,其回村时胸佩大红花,骑高头大马,此时村里小辈都要喊中举之人为“爸爸”,同时在村门口竖立“举人碑”一块,以鼓励后人,光宗耀祖。贻禄曾官至陆丰县令,任职期间以清廉著称,在其离任时,当地百姓都舍不得他走,送他几串钱也不曾收,归隐回乡后以宽以待人而著称于四邻。

打造一个文化旅游亮点

  平洲“举人村”和举人文化近年来已经引起了台山市领导和端芬镇政府的重视,现在端芬镇正打算根据有关专家的建议,对平洲作进一步考察,以便做出更好的发展规划。记者了解到,最近拟制定的端芬楼保护开发方案中,将以翁家楼保护为龙头,开发和利用附近5公里内的华侨建筑,其中就有平洲举人村,拟将其打造成一个文化旅游的亮点。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