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市著名地方文史研究专家林福杰先生再出新著——《新会地名溯源》,这是继2013年出版新会方言掌故集《新会方言俗语钩沉》之后,他的又一部地方民俗文化专著问世,这也是江门市地名研究的一项新成果。这部著作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请看记者与他的对话。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 崔怡娟
拼了8个月写了90多篇
记者:这部著作的出版,应该说是填补了我市地方民俗文化的空白,实属难得。写这部书是怎样的缘起?
林福杰:一直以来,江门各界都需要一本关于地名的参考读物,无论地名、史志、民俗、旅游方面;尤其基层地名工作,缺乏基础知识和历史资料。新会区地名办曾计划编写一本地名专著,并向社会征稿,无奈研究地名的人不多,未及实施。知悉此情况后,2014年春节后,我尝试进行写作。一气写了开头几篇后,得到区史志办副主任赵茂松老同学“驾轻就熟”的鼓励,于是加快了进度。
说起来,我从2004年起担任新会区地名委顾问,有十余年的研究积累,写起来真有点古人说的“厚积薄发”的感觉,虽有紧迫感,但没感到压力,随意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有兴趣、有感觉,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一边写,一边征求意见,有的还拿到报刊发表,在《江门日报》就刊出多篇。因为采用地方掌故形式,通俗,贴近大众,兼顾资料性便于使用,挺受读者欢迎,连打印的草稿也被人要去。总共拼了8个月,到10月份共写了90多篇,加上之前旧作30篇,合共120多篇,于是编辑成书。
新会这个名字再也不能丢了
记者:关于“新会”这个地名历史沿革,大家都非常有兴趣,请简略介绍一下您的研究?
林福杰:书名《新会地名溯源》范围限于“新会”,但因是古今地名研究,这“新会”是个模糊性地名,不仅仅指今天的新会区(从2002年9月1日撤市设区开始),而且包括“新会郡”名,经历了170年;“新会县”名,长达1402年;“新会市”名,10年。都说是“山长水远”,但今江门最“长寿”的地名不是圭峰山,也不是潭江、银洲湖,而是“新会”之名,始于东晋末年(420年)置的新会郡,至今有1600年历史。有说“恩平”最早,其实是唐置宋撤,明代复置。“江门”之名元末明初已有。台山(新宁)、开平、鹤山之名始于明、清。所以本书有写到历史上的六大盐场,广海卫,台山、开平、鹤山立县,民国江门设市,蓬江区、江海区的部分地名等等,虽然它们今天不属新会区的事情,但当时属新会。
像“新会”这样的古老地名在江门相当难得,我在书的代序中充分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地名一直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在1600年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中,‘大新会’的盆允、新夷、义宁、封平、封乐、初宾、始康、宋元、新熙、永昌、始成、招集共12个县名都先后消失,而‘新会’硕果仅存。又从新会析地形成江门五邑,‘新会’之名承载着江门五邑历史,新会的名字珍贵得再也不能丢了!”
不少地名与古越族地名遗存有关
记者:在调研和写作过程中,您有哪些发现特别值得一提?
林福杰:我一直留意地名问题,从小就喜欢史地,爱翻地图。本书写作时,我已对地方相当熟悉,将新会的“沙盘”装入心中,历史地貌的变迁也大致掌握,对老会城的绝大部分街巷更是了如指掌。本书写作期间,又针对性地多次下乡专程了解研究。如研究“司前”的“司(牛肚湾司)”,将详细历史文献与实地考究结合;会城明清曾有过的11个城门今位置指实。还从中发现了前人的不少差错,比如小冈地区“小汾片”有6个里坊,而1928年民国测绘地图、1929年日军地图都错将小冈“六里”(也是6个里坊)画到小汾的河对岸,其实是农田。为研究遗存古越族地名,也曾请教广西壮族人的壮语读音。
调查发现了很多有趣地名及其现象,如“滘”、“步”、“墩”、“塍”、“沎”、“背”、“迳”等等。有不少地名还与古越族地名遗存有关,如盆允、封水、天等、周郡。“那”是水田,“洞”原是田垌。又发现七堡岛一带由潭江淤积而成,地名多“冲×”,“冲”是沼泽地,就像旁边的大泽、小泽的“泽”,解决之前这批地名无法释名的问题。一批“古×”的地名也是古越族遗存地名,如古猛、古蚕、古兜、古鲁等,问操壮语人,“古劳”之音是一棵石榴树之意。本书通过调查研究,揭示了很多有趣的地名现象,不乏独特的见解。
深深感到地方文化底蕴深厚
记者:著作本书,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有遗憾的地方吗?
林福杰:写作过程中,我受到不少教益,深深感受到地方文化底蕴的深厚,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地名文化创造力,充分认识了“大新会”(江门五邑)地域的历史变迁。显然,相对于厚重的本地地名文化,这本书小小的篇幅,只能反映其中的一点点,它更不是“全书”,也不同于《地名志》、《地名录》,不能反映全貌。写作过程中,深感研究不足,学识的“半桶水”,还有很多地名问题的研究,没有积累或积累不够,暂不写留待以后。因未能全面下乡了解核对,本书肯定存在不够全面、不够准确的地方。地名还是当地人最清楚,感受最深刻,期待读者和知情者予以指正,提出意见,以便补充修改。
专著简介
前人的地名掌故著作,多从地名由来方面落墨,而本书更多地展开综合研究,包括地名与地方风俗、地名与地方历史、地名与氏族、地名与方言、地名与物产、地名与景名、地名与风水名,等等。
第一章《前生今世》,研究“新会”自古至今的行政区域变迁。第二至第四章分别以《山水释名》、《乡村名考》、《会城地名》分类展开。第五章抓住一方地名的一些特点,以《一方水土》为篇章。第六章是对地名问题的《杂谈趣说》。本书从多个侧面溯源,较有立体感。
在具体的行文写作上,本书力求“发掘新会地名现象,总结新会地名特点,解释地名词语,探究地名实体,纠正前人某些不合理的释名,并试图解读一些过去未能解读的地名及其现象。”本书将地名与历史紧密结合起来写,为其重要特点。
本书可作为宣传地方文化、普及地名地理知识,研究地名、史志、民俗、旅游的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