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明清家谱乱象对现代家谱世系溯源研究的影响

[日期:2022-09-26] 来源:台州傅氏  作者:傅浙辉 [字体: ]

一.明清家谱乱象产生的原因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同宗共族的血缘集团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家谱编撰活动起于先秦,繁荣于汉唐,这几个阶段的家谱编撰多属于官家行为,家谱最早的功能大多是作为公开的炫耀家族地位的依据。宋代是家谱发展的分水岭,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逐渐兴盛。家谱的功能彻底从“门第”的象征依据,变成了世系和家族资料的记录载体。今天留存的多数家谱为私修,年代多为宋代之后。

  家谱文化的发展史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一起沉沦和繁荣。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五代十国、五胡乱华时期的社会动荡;金元灭宋百年战乱,中原地区百姓流离失所被迫多次向南方迁徙。许多家族的传世家谱资料遗失泯灭,丧失殆尽于战乱之中,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以至现代人很难见到宋代以前旧谱。宋代家谱学奠基人欧阳修说“自唐末之乱,世族亡其家谱;今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此话指出了当时这种家谱资料遗失,世系不能断代的事实。除了孔子家族这类特殊人群以外,平民想要厘清宋以前几十代先祖世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明朝中期发达的商品经济逐渐造就了一些富有的商人阶层,他们为了获取政治利益和商业利益急于寻觅血统高贵、门第显赫的祖宗,如果寻觅不到,就干脆用银子买一个回来。要买到真的家谱并不那么容易,于是暴发户们退而求其次,买本假的也行,只要它看上去像是真的。陆容《菽园杂记》中记载:成化年间,常州有个孔姓暴发户,用一船米之资为自己购买续入孔氏(孔子)家谱。看上去似乎偶然的事件,预示了一种趋势和可能。既然市场出现了新的需求,自然就会有人来满足它。家谱似乎可以造假了,家谱序言造假,家谱世系源流造假,家谱祖像造假,……明清家谱的乱象出现了。

明中叶以来,最初家谱造假大多发生在经商的暴发户阶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更迭,到了清代家谱造假之风逐渐向民间蔓延,伪造家谱不再是以光耀门楣满足部分人虚荣心为目的。伪造家谱的目的也开始多样化,如:拉亲扩族为修建祠堂筹措更多的资金;扩展名望、虚构实力、虚张声势以便于在和其他姓氏的宗族争斗中高人一等;

 

二、明清家谱乱象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明清家谱造假,首要是乱认祖宗。因缺失家族自信感,刻意在家谱中借助本姓或外姓有名望的人来增光;

由于早期家谱大多没能保存下来,现存家谱大都是明清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所修,而所述先祖事迹却都远远在明清以前,甚至上溯到受姓前后,其间相距数千年,在历史资料难以保存的情况下,想要做到家谱资料真实可靠那可是困难重重,甚至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因此,明清时期的修谱者在追述祖先源流、先人事迹时,张冠李戴者往往有之,混淆颠倒基本事实、与历史不符合的现象也很常见。究其原因,有些可能与编修的人为了光宗耀祖、光耀门楣故意做假有关。所以明清时期撰制的家谱所记载的上古家族起源和显赫的祖宗家世事迹很多是杜撰的。

  “谱匠”模块化造谱是其二。

 明清时还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明末松江人李延昰的《南吴旧话录》记载,当时有人开设了赝谱专卖店,家谱造假开始产业化。“谱匠”利用事先准备、不具姓氏的通用家谱作为“模板道具”,每当有人延请修谱,填上姓氏即大功告成。这样修出的家谱至今仍有所见,其中大多托始于南宋,有几乎一样的名人序跋、远祖遗像、朱子题辞等,咋一看来天衣无缝,但赵钱孙李百般家谱几乎一个面孔。

  旧时修谱者有一本必备的书叫《尚友录》(通用的有明万历四十五年廖用贤编),该书以韵为纲,以姓为目,记载各姓的来历、郡望以及自上古至宋代出过的名人及其籍贯和主要事迹,修谱时随便挑选一个做祖先,然后设法将本家族与他联系起来。由此可见家谱这方面内容的编纂是何等随意。

  欧阳修、苏轼、朱熹、文天祥、方孝孺、王士性等这些大名鼎鼎的儒学大师、民族英雄非常忙碌,数百年来在谱学题跋序言领域中被广泛出现;当写及家谱两宋人物时,著名的岳麓、石鼓、白鹿洞、宣成等宋朝书院被多本家谱的祖辈在不同的时间进行重复的建设;名著《资治通鉴》也被多本家谱祖辈重复著述;两宋和明清进士名录中查不到名字的进士、状元也频频出现在许多家谱的序言和名人传记中,拿来光宗门楣;帝王后代隐于山野,将相后辈行走在街市。林林总总,怪事连连,其实这些“文章”都是这些“谱匠”造谱的杰作。

  庶出不入谱是乱象之三。

  明清时代大户人家一妻多妾,妻生的子女为嫡,妾生的子女为庶,家里在分财产的时候是嫡长子继承制,大部分的财产都要留给嫡长子。剩余的再由其他嫡子分一分。嫡子都分完了,财产庶子哪有可能拿到。嫡子继承一切,庶子在家主过世以后往往一无所有.被迫远走他乡自谋生路。随着家中地位卑微庶子出走,他在的家中的信息资料也会慢慢消失,家谱上自然不会有他的只言片字。庶子离家时带走了家主(父母亲)的名字和家乡的名字,并且记入他发达后修的家谱成为的始主和祖地。庶子后人去祖地认祖归宗时,面对祖地缺位的家谱世系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哀伤。

 

三、明清家谱乱象对现代家谱溯源研究的影响

  庶出不入谱这一个明清时代遗留问题,开明的现代人解决起来还是比较方便的。在寻亲和世系接续溯源过程中有许多的线索可询,比如乡音,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以及家谱资料核对等等。

  至于明清时代“谱匠”们造的家谱根本无法研究世系源流。“谱匠”造谱贻害无穷,很多家谱资料错漏百出,张冠李戴,混淆颠倒基本事实与历史不符合。很多的家谱世系研究爱好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家谱和世系资料越研究越迷茫,明明按照家谱资料追溯世系源流,得出结果却和事实不符,甚至感觉“南辕北辙”被家谱资料带偏研究方向,感到困惑不解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好在现代的家谱研究爱好者们已经渐渐对明清时代谱匠们造谱有了一定认识,不再盲从,谨慎审慎地看待明清谱匠造的家谱。

四、如何鉴别明清时期所修家谱资料的真伪。

  家谱编修过程中,涉及得姓、迁徙、分布、派别、世系、人物、事迹、序言、家族发展史等内容。造假失实情况多出现在派别、世系、人物、事迹、家族发展史等内容部分。对于这些内容考察时往往是有迹可循的。

从官职、爵位、诰封来看,是否和朝廷规制相符,记载的官职当朝有无设置,爵位名是否已取消,配偶是否符合诰封,世代间隔是否合理,名号是否避讳统治者或同时代圣人。人物在地方担任太守、刺史、知府等职务时,相关地方可否有相应记录等等;

  状元、进士等记录可以和宋元明清时的进士名录中核对。自隋唐至明清1300余年间,大约考取进士162450人,武进士2万余人。其中,明清两代先后举行进士考试201科,取中进士51624人;历朝历代的进士名子都可以查到。

  对于书写政绩时所写开办某某书院等,唐宋元明清时期比较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宣成书院、万松书院等等,现代网络上有它们的建成时间和建设者资料,且十分丰富,核对一下便知真伪。

  名人的题跋序言,要注意看文章格式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还要看写作时间,比如文天祥所写题跋序言,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开始,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抗击元军保卫朝廷上,生活在颠沛流离中,所以德祐元年以后不可能还有文天祥对家谱写的题跋序言。

  明清时代到底造出了多少假家谱,现已无法得知,从当时人所批评的“圣贤之后,为小人妄冒以欺世者多矣”来看,数量应是比较可观。那些假家谱传入民间后,各姓的子孙每过几十年就会虔诚地重修一次,其方式、规格均与真家谱无异;各姓的子孙还会对这些家谱记录的资料当着事实深信不疑,容不得半点质疑和反对意见;把这些家谱记载的人物事迹编成故事代代传扬;把这些家谱置之高阁谨慎保存。于是今天拿到这些家谱的重修本,就连研究家谱的专业人士也很难判断其本源究竟如何,而且即使是明末赝谱专卖店的产品传至今日,那么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当年的假家谱到了今日也已成真文物。想想那么多的精心保持的姓氏家谱,只有文物价值,没有一点人文科学意义,心里真的哀叹不已。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家谱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