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古韵犹存 诉说岭南古村专属记忆

蓬江区潮连坦边古村

[日期:2022-11-07] 来源:江门日报  作者:文/朱磊磊 图/林立竣 朱磊磊 [字体: ]
坦边现存的多座祠堂展示着过往的宗族生活画卷。
坦边古村既保留有蚝壳民居,也有蚝壳祠堂。
功名碑彰显坦边人崇文好学的优良传统。
坦边古村的镇安楼。



    屹立千年的“绿岛潮连”,汇聚了璀璨而独特的祠堂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华侨文化和民俗文化。而就在这座岛上,历经数百年时光沉淀的坦边古村,至今依然是名动一方的存在。

    作为岭南古村落的典型代表,这里不仅风景优美,宗祠家庙、民居、古巷道、古井、古树众多,人文底蕴同样深厚无比,村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展示着坦边古村的无尽风情。如果你想要短暂逃离都市的嘈杂喧嚣,感受生活的惬意与美好,那么这里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宝藏秘境。

    文/朱磊磊 图/林立竣 朱磊磊

    A 古祠堂 展示宗族生活画卷

    徜徉西江畔古村落,数百年光阴弹指匆匆而过,岭南古村依然鲜活灵动。

    当真正进入坦边古村后,你会发现世界好似瞬间安静下来了一般,让人感受到一股别样的恬静淡然之意,就好似那繁华喧嚣的世界被瞬间隔离在外。

    沿着古老的步道缓缓前行,穿过外围新建的房屋,一排排古色古香的民居古建筑便浮现在了眼前。首先映入眼帘的则是古村内一大亮点——陈氏宗祠。

    据了解,陈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坐西向东,背靠龙岭山,砖木构筑,台梁与四柱穿斗相结合的梁架结构,原二进深,如今宗祠还基本保持着原貌。

    陈氏宗祠在建筑风格上与江门其他村落的祠堂大同小异,采用砖木构筑,内有木、砖、灰、石雕,整座建筑气势雄伟壮观,极具岭南建筑风格。走进祠堂内,石雕、砖雕、木雕、彩绘等作装饰,虽然有些雕刻或许已经破损,有些彩绘或许已经模糊,但艺术水平之精妙可见一斑。

    “建设祠堂最初的功能便是祭祀,通过对先祖的祭祀供奉,从而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以求宗族的兴旺发达,是族人间一条重要的精神纽带。”据村里老人介绍,祠堂还是村民重要的议事场所,族内如果有重大事情商议,都会选择在祠堂内进行。除了祭祀与会议外,祠堂还承载着文化教育功能,在祠堂内开设学堂,将祠堂变成传授知识的课堂。

    “村内的每座祠堂,均有明确的宗亲关系。”熟悉坦边祠堂历史的老人介绍,坦边的祠堂还有好几个,如潘氏宗祠、钟氏祖祠、宋氏宗祠等,古朴的祠堂加上传统的广府民居,以及古楼、古水井、古榕树,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见证并诉说着坦边几百年来的岁月变迁。

    祠堂前的路上,偶尔有路人匆匆而过,余下时间里,这里的时光几乎是静止的。从祠堂中走出,漫步于古村的长街小巷之中,感受着岁月在此留下的厚重气息,不知不觉间思绪也随之飘向远方,似乎透过那悠长的时光长河便可窥见坦边古村过往的繁华喧嚣。

   B “蚝宅” 见证岭南特色建筑岁月变迁

    坦边古村里,有不少幽深的巷道,每条巷道都见证着无数家庭的变迁,承载着村民生命的延续。而其中一条巷道中,却有一位特殊的见证者,在这里,一座凝聚着坦边先人建筑智慧的蚝壳屋,经历历史的风雨洗礼,见证了这座古朴村落百年岁月变迁。

    沿着小路走到尽头,便可看到坦边特色的蚝壳墙。

    这是一座使用蚝壳作为墙体建筑材料的房屋,全墙为蚝壳砌造。凹凸不平的墙体上,使用蚝壳数百只,一块块蚝壳以向下45度的方式整齐垒砌,侧面望去极为壮观。层层叠叠的蚝壳整齐地铺在墙面上,建筑外墙呈现出非常独特的纹理效果,外露的蚝壳如鱼鳞般镶嵌成墙体,发出耀眼的银光,给人以神奇和华美的感觉。

    蚝壳屋是当地人就地取材,将垃圾变宝贝的建筑典范。蚝壳屋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祠堂、民居都可见蚝壳,成为岭南水乡特色建筑风貌。

    “旧时在南粤沿海地区,蚝壳易得,成本低廉,而且坚固且不易腐蚀,表面粗糙可以防盗,用这种方式构建的屋子防台风性能好,不积雨水,兼具冬暖夏凉等优点,很适合岭南的气候,因此成为人们喜欢的造墙材料。”坦边老人陈伯说,华南地区气候湿热多雨,过去传统的砖墙很容易受潮,但是蚝壳墙不会被雨水侵蚀。

    另外,蚝壳质地坚硬,以它为主体材料,黏结之物是用蚝壳灰、石灰、糯米饭、糖等混合物舂捣而成,既硬又韧,可历经百年风雨,民间更是有“千年砖,万年蚝”的说法。

    坦边为何会有如此多的蚝壳?我们可以从记载中找到一点线索。民国时期,一位地方文人在《(新会县)潮连乡志》序中,对潮连的历史有这样一段叙述:“在南宋咸淳以前,潮连仅一荒岛,渔民疍户之所聚……潮连四面环海,属西江流域,河流海坦。”从记载可知,潮连四面环海,海边的生蚝资源丰富,古人因此就地取材,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建造房子。

    据了解,最鼎盛时期,坦边至少有几十座蚝屋,随处可见蚝壳墙排列在街道两旁。但经历数百年风雨,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蚝壳墙或坍塌或拆除,被砖墙所替代,如今蚝壳屋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只有少数几面蚝壳墙留在小巷中。

    C 功名碑 讲述百年文脉传承

    隐于市,安一隅,坦边岁月流淌。如今,走在这条古村的小道上,看着沿途的古楼祠堂,仿佛还能看见昔日的繁华盛景。寻常巷陌,鸡犬相闻,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巷子里,你会发现路面早已变得光滑,岁月将这里变得温润,一砖一瓦都透露着浓重的历史气息,亦能感受到别样的慢时光。

    “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振兴,除了对古民居进行修复之外,还对村中的古迹进行了保护。”坦边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村中古建筑都经过活化和修整,村子面貌焕然一新,修旧如旧,韵味犹存。

    步入其中,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精致的绿岛水乡美丽画卷:整齐美观的青砖屋在村道边一字排开,村道旁河水清澈,岸上绿树成荫;穿过石桥,休闲健身广场上不少老人正在散步,小朋友嬉笑玩闹,一派热闹和谐景象。

    沿古村漫步,看见的不止青绿,还有道不尽的历史。在坦边,有一片古石碑群,这些石碑大多制作于明清时期,且全部采用青石条制作,展示着当地悠久历史长河中深厚的文化底蕴。

    “坦边有着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明代以来,贤才辈涌,村中便为考取功名的子弟立下了功名碑,彰显着无限荣光。”坦边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这些石碑多有损毁。近年来,村民们把存留至今的功名碑收集起来,分类整理,并将其中保存较好的石碑竖立在祠堂门口,供村人凭吊瞻仰。

    这些弥足珍贵的石碑,无不诠释着历代村民的生产与生活、文化与精神。“尽管对石碑上记载的名字感到陌生,但都知道这些先祖是坦边的骄傲,是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坦边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坦边还将继续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振兴,提高当地知名度。

    延伸阅读

    慈母石碑亭

    区越(1468—1555年),字文广,号西屏,坦边方岳里人。其父热心善事,修筑围堤,排难解纷,深受乡人尊敬。区越自幼受到父亲影响,懂规矩,行孝道。他八岁丧母,侍奉继母至孝。他的继母亦很慈爱,每当区越过河去荷塘读书晚归时,她便到河边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等候儿子归来。

    后来,区越的老师陈白沙先生写了一首《慈母石歌》,附有“谁化江边石,世传慈母名”的诗句,赠予学生区越,以歌颂其母慈子孝的诚挚亲情,“慈母石,世罕有,汝在江头天地久”,这一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佳句被后人广为传颂。后人将《慈母石歌》刻于石碑上,特意修建慈母石碑亭,以示纪念,供世人瞻仰。

    学者声音

    江门市旅游发展促进会负责人何岩:

    深挖历史 找准定位

    每条村的每一座祠堂,都有它独特的记忆。一方面,我们要深挖坦边古村及其祠堂久远历史底蕴,提取其节点文化符号,讲好古村的故事。另一方面,依托顺德、中山、江门城区等城镇商圈和周边人文与乡村资源,找准定位,融入文旅农元素,着力推进当地一些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落地活化利用,力争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商品、文创品、农产品电商创业一条街,努力完善小吃美食和茶饮等配套服务。

    其次,争取社会资金投入和政府部门及乡贤资助,打造乡村大戏台,通过鲜活的村史故事和历史遗风剧目表演,再现古村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吸引游客注目。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蓬江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