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再谈《凌村兄弟义士坊中“圣旨》

[日期:2023-10-19] 来源:陈凤台研究  作者:陈立明(美) [字体: ]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圣旨也经历了三个演变。一是先秦的帝王诏令,分为六体:典、谟、训、诰、誓、命。后来合并为诰、誓两种,诰是行政命令,誓是军事指挥。
    二是自秦至宋朝以前,皇帝下行文书统称诏敕谕旨。分别来说,秦朝把上古六体中的命,更名为制,蔡邕《独断》云:“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又改令为诏,此后制诏常一起连用。两汉称为制诏,唐初改称诏书。武则天称帝,因她名叫曌,与诏书的诏同音,为了避讳,改诏为制。可见在宋以前,尚没有圣旨的出现。在一些唐朝以前的古装戏中,若出现接圣旨的场面,都是违背历史实际的,应称为接诏书才合于历史事实。造纸技术是后汉才有,若后汉前有古装戏把诏书写在纸上,也不符史实,应写在竹简。
    三是宋至清朝,才称皇帝下行文书为圣旨。这样在古装戏中出现接圣旨的场面,才符合历史。但是,由于编剧的人不懂历史,在表演圣旨下达时常闹出笑话,如出来跑龙套之后,皇帝把圣旨抛下说:“接旨”。这就不符合历史的规范。
    诏书或圣旨,都不是由皇帝亲自颁发的。一般都是由内阁发到朝廷中枢机关,以正式公文加盖朱印缄封颁发。汉代是通过宰相、三公府。唐宋是通过三省(中书、门下、尚书)。明朝取消宰相制度,圣旨通过内宫颁发,清朝则通过军机处。
    “圣旨”做为皇帝下达文书的专称,乃始于宋朝,《辞源·圣旨》条云:“……至宋代始明称帝命为圣旨”。凌村陈氏秘书长陈积柱说:“有学者研究凌村这“圣旨”是绝无仅有的凤头龙尾(代表杨太后听政)。可见这位学者想象力很丰富。但是这位学者有一点是说对的了,这圣旨是杨太后代帝昺下达的。
    我们细看这“圣旨”上部是双凤朝阳,下半部是双龙出海,这位学者称这圣旨是“凤头龙尾”,他是懂历史的,这比喻是戏话,千万不要当真。至于圣旨的颁布,那就十分严肃了。由金凤衔诏书顺墙而下,礼部官员用朵云盘跪接,然后放入龙亭,由执行部门颁布执行。这一运作,可能根据《穆天子传》的记载,周穆王会西王母,通过青岛传递信息,改青岛为金凤,遂出现金凤传圣旨的运作。至于刻在“凌村兄弟义士坊”中的“圣旨”,那应该是圣旨的封面。左右的龙凤印纹,龙象征皇帝,凤乃为金凤传圣旨之意。圣旨二字楷写,以露锋落笔右伸,用按下回锋收笔,而出现左尖右圆的笔划,不能理解为“凤先龙后”,更不能理解为“凤上龙下”。因杨太后垂簾听政,不是自立为女皇帝,怎能骑在皇上的头上呢?这是历史常识。

凌村义士坊的“聖旨”
美国三藩市陈立明
2023 10 8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凌村  义士  陈立明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