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凤台古墓与广州陈家祠

[日期:2012-05-19] 来源:陈凤台研究  作者:黄淼章 [字体: ]

  凤台古墓在广东清远市清新县天塘山,是宋朝进士谏议大夫陈凤台的墓冢,它和广州陈家祠有关联。据陈氏家谱记载,广州陈家祠就是陈凤台后人所建。陈姓是清代广东第一大姓和望族,所以能筹集巨资兴建广东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的祠堂,成爲一座代表岭南传统建筑艺术的建筑群。 

 

  四年前,清远的陈文镜先生到广州陈家祠找我,他説在清远市清新县天塘山,发现了一座宋朝进士谏议大夫陈凤台的古墓,而这座古墓和陈家祠有关联。据陈氏宗谱记载,陈凤台有七个儿子,均有功名,称之爲“七子流芳”。因不愿意远行爲官遭贬谪,后来,七个儿子都南迁到新会、台山、阳江、鹤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区,陈凤台后裔在广东地区开枝散叶,繁衍生息,清代以来又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到港澳台和海外谋生。据不完全统计,今天陈凤台的后人已有上百万人之多,而且从古至今陈氏后人出了不少名人学者和富商。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年广州陈家祠建好后,陈氏族人还专门派人前往天塘山陈凤台的古墓拜祭,并留有四支华表等遗物。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国家多难,战乱不断,交通不便,后代分散,再后来又因避封建迷信之嫌,陈凤台古墓慢慢衰落,甚至被人遗忘了。 
  在陈文镜先生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离广州100多公里的清远市清新县的天塘山,此山海拔一千多米,是清新县的第二高锋。天塘山雄伟而陡峭 ,往山下望有“一览衆山小”的感觉,往天塘山的纵深看去,有无数矮小的山丘,草木丛生,常年翠緑,是一个地理位置极佳的风水宝地。在陈文镜先生的指点下,我们发现高山南端的一个小山坡上,有一座毫不显眼的古墓,墓地简檏自然,除了墓碑和拜桌之外,极少人工修造的东西,真是天生福地,在一片原始生态的大自然风景之中显得十分和谐。 
  令人称奇的是墓地处在近千米的高山之巅,墓前竟有一眼一百多平方米的天然水塘,陈文镜先生告诉我,当地人称此水塘爲状元湖。湖水来有影,去无踪,终年常清,即使是大旱之年,湖水也不会乾涸。陈文镜先生还拿出陈氏族谱,上面有这样的描写:“(陈凤台墓)来龙从冠军山顶(今叫望军山)庚申位转辛酉入干亥坐干向巽兼戊辰,来水已丙去水艮寅,见来不见去,前面远山,巽乙峰对照穴前,馀地吐作盘唇,广可三亩,唇内一水塘,四时不涸,唇边俱是石壁,高可数十丈,俯瞰其下,小山百馀,如衆星拱极,然登穴不见,因本山高而盘唇阔故也,惟见三五里外田原及大坑水过堂耳,远望诸山,齐眉罗列收全,外局回顾,隔坑后山,尤倍峻大,一路行龙,是金水星而纯阴到头,横起三个小山,小金星从中金水,乳入穴而融结焉。”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陈凤台古墓安葬于此,真是找到一块风水宝地。《凤台祖山墓图记》有这样一段记载:凤台祖山在清远县,土名龙潭“飞天蚕形”,原名“蒙里驿”, “落地金钱”形宝字穴,由佛山过小塘直扺西南墟至黄塘约三十里,至芦苞约二十里,至大塘石角约三十里,至迳口约三十里,至龙颈约六十里上沙河约四十里,至龙潭约二十里。到飞天蚕形山脚一带,俱名龙潭,直上山顶名天塘,由山下而上约七里。   
   
  令我们感兴趣的是,陈凤台古墓和广州陈家祠还有一段不解之缘。据《凤台祖山墓图记》记载,“光绪十九年癸已,建筑陈氏宗祠于广州省城西关,有堪舆熟识此山名,绘图报到,同往重修,各房签捐立赏,三年一祭,由省西关宗祠办理。” 
  陈姓出自嬀(音:gui)姓,其远祖爲舜帝,始祖爲嬀满。周朝时,武王封舜的后裔嬀满于陈国,嬀满死后,谥号“胡公”,后人又称“陈胡公”。陈胡公的后代一部分以国爲姓,姓陈;另一部分以他的谥号爲姓,姓胡,因此,胡、陈同源。陈姓的发源地在嬀满的封地陈国,即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后来,陈国动乱,陈氏有几次外迁。到了东汉时期,陈氏家族出了一个名士叫陈实,爲河南颍川郡人,当过太丘长,世称陈太丘公。陈实爲人平正,德行高洁,不受高官厚禄,隐居丘山,享有盛名,备受时人推崇,名闻当世,《后汉书》有传。陈姓在河南颍川不断生息繁衍,逐渐形成了陈姓历史上重要的颍川陈氏,后来,其分支传至广东。陈氏在南粤开枝散叶,繁衍壮大,逐步发展成爲广东最大的姓氏。广东陈氏大多数是颍川陈氏分支,也以颍川堂爲堂号。 
  祠堂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的场所,又是代表其宗族在社会的地位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祠堂可分爲宗祠、家祠和合族祠等。宗祠是人们供奉和祭祀同族始祖的场所;家祠是同族族人中各家各户供奉和祭祀各自直系祖先的场所;合族祠往往规模较大,多是几县、十几县甚至数十个县同族族人共同集资修建的供奉和祭祀本族始祖及举办宗族事务的场所。 
  爲体现陈姓是清代广东第一大姓和望族的地位,光宗耀祖,拜祭祖先,宗族联谊,也爲方便陈姓子弟赴省城读书应考、诉讼、议事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月,陈昌朝、陈宗询、陈兰彬、陈伯陶等广东四十八位陈氏族中乡绅名流联名向全省各地陈姓宗族发出《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议建陈氏书院章程》等信函,内容是邀请各地陈姓族人派员到省城广州商讨修建陈氏书院一事,筹集款项。倡建陈氏书院的陈姓“绅耆”,包括了清政府时期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清末着名外交官吴川陈兰彬和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的东莞陈伯陶等广东着名士绅。 
  建合族祠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笔巨大的经费。由于筹建陈家祠的倡议者是陈氏名流,在南粤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和知名度,因此,倡议一出,立即得到广东各地陈姓宗亲的积极响应,海外陈姓华侨闻讯也纷纷慷慨捐资。一时之间,形成了一股兴建陈家祠光宗耀祖的热潮,很快就筹集到一笔巨资。根据《陈氏书院章程》我们可以瞭解到,陈家祠的董事职位可以用金钱购买,作爲回报,可以获得神龛正座主位。各地陈姓族人只要缴纳一定款项,即可将自己的祖先牌位放入陈家祠内供奉,牌位摆放位置的优劣与捐款数目的多少挂鈎,捐款数目越多,其牌位摆放的位置就越好。买地建造陈家祠的款项即来自各地陈姓族人用于购买牌位的捐款,并设专人管理这些款项。陈家祠后进大厅及东、西厅的十一个神龛中共供奉有神主牌位一万馀个以上,可见当时题捐牌位之踊跃,而陈家祠也因此筹集了许多的资金,爲建造广东规模最大、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建筑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在筹集了经费和购置风水宝地之后,陈氏族人又从南洋、海南岛一带选购了一批直径达80厘米、高10馀米的坤甸木等名贵的木材,还从东莞、南海订制了一批优质青砖和麻石,并决定遍请全省能工巧匠,以最优的规划、最好的材料、最豪华的装饰、以及广州最有名气的建筑商号——瑞昌、时泰、刘德昌、许三友等共同承建陈家祠。在陈氏族人和建筑商的共同努力下,光绪二十年(1894年)陈家祠终于落成,历时七年。 
  陈家祠是一座代表岭南传统建筑装饰风格的艺术建筑群,其建筑布局既遵循传统礼制规例,又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祠堂建筑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总占地面积36600平方米(包括部分田地)。陈家祠主体建筑面宽和纵深均爲80米,平面呈正方形。由十九座硬山式单体建筑组成,每座建筑之间以庭院相隔,长廊相连,厅堂轩昂宽敞,庭院幽雅秀丽。平面以中轴綫建筑爲主,遵循中国传统建筑“前门、中堂、后寝”的型制,采用“五路三进”两边对称的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在建筑的处理上,以中轴爲主綫,两边配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主殿堂的雄伟气慨,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建筑的格局。整体建筑外面建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陈家祠的建筑布局,看似寻常,实则含蓄隽永寓意深远。整座建筑前低后高,中间有青云巷,站在巷中,抬头仰望,视綫狭窄,只看见蔚蓝的天空和浮动的白云,高耸的山墙上装饰着一只巨大的口衔花篮展翅飞翔的蝙蝠灰塑,代表着富贵和祝福。青云巷南北贯通,层次递进,连接的建筑前低后高。青云巷本来是爲祠堂的防火而设立的,但建筑师亦赋于其灵性,一级比一级高,即取其吉祥之意,希望陈氏弟子通过青云巷就能平步青云,步步高昇,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建筑外围每边设边门四个,以连廊贯穿整座建筑,通向前院、后院、东院和西院。院外以青砖外墙围合,远远望去,陈家祠一组古建筑,山墙高耸,嵴饰华丽,典雅大方。在清代西关恩龙里一片低矮的平房和田地中,陈家祠巍峨壮观,鹤立鷄群,气派非凡,充分体现出陈姓在广东首屈一指的望族地位。 
  在书院正门口的两旁,有一对连座高255米的大石鼓,鼓面直径14米,石鼓基座精凋细琢,刻有日月神、八仙和多子多福等题材的高浮凋图桉。在封建社会里,宗族中必须有人获取功名和官位,才能配设置石鼓。石鼓越大,表明官位越高,石鼓是大门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徵和体现着其门第的高贵和社会地位的显赫。据民间传説,这对石鼓还颇有点来历,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倡建陈家祠的广东东莞陈伯陶,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或是得到了陈氏祖宗的荫福,在京城殿试中犹有神助,发挥极爲出色,一举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被皇帝钦点爲翰林院编修。喜讯从京师传到南粤,陈氏族人兴高采烈,认爲是祖宗保佑,陈家的风水显灵,于是请技艺精湛的石工打制了一对石鼓,在祠堂大门前树立作爲纪念,光宗耀祖。这对石鼓既巨大坚固,又庄重文雅,精緻美观,爲陈家祠增添了不少风采。 
  广州市陈家祠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保存最完好的传统祠堂建筑,也是全省观衆最多和最受欢迎的文化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它曾被评爲“羊城十大美景”之首,又以“古祠留芳”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当陈家祠中轴綫的建筑物即将完工的时候,恰逢广东东莞的陈伯陶在殿试中高中探花。喜讯传来,陈氏族人更加认爲是建祠的风水显灵,是祖宗的福荫。于是,到光绪二十年 (1894年),陈家祠已经建好后,陈氏族人爲了慎终追远,弘扬祖恩祖德,光宗耀祖,便组织了重修陈凤台墓。这次重修,对原来的墓地进行了整修,但没有大的变动,基本保留原来面貌。同时,陈氏族人还定下了三年一祭陈凤台古墓的规定。另外,爲纪念这次维修,陈氏族人还专门在墓前的水塘旁边立了四支华表,华表用建陈家祠时同一种石料——麻石做成,每支高两米半,上面刻着陈氏后人在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受朝庭钦点的文武官员的名单: 
   
  光绪壬辰科(1892年)钦点探花及第    陈伯陶(东莞) 
   
  咸丰癸丑科(1863年)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陈兰彬(吴川) 
   
  勒封绥靖伯  陈仲真(台山) 
   
  崇祀郡学乡贤父子解元  陈遇夫 陈翰(台山) 
   
  光绪甲午科(1894年)钦点翰林院编修  陈华褧 
   
  光绪甲午科(1894年)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陈昭常(新会) 
   
  同治乙丑科(1865年)钦点蓝翎营用  陈朝光 
   
  光绪丙子科(1886年)钦点花翎侍卫  陈英刚 
   
  光绪癸未科(1883年)钦点金殿傅胪  陈炽昌(中山) 
   
  光绪庚寅科(1880年)钦点花翎侍卫  陈远超 
   
  同治辛未科(1871年)钦点花翎侍卫  陈朝卓 
   
  从以上的名单可以看出,华表上刻有名字的陈氏族人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定的影响。 
  陈伯陶,1855年在东莞出生,1892年中探花,被清政府任翰林书院编修,江宁提学使,广东教育总长等职务。后来,李鸿章和陈伯陶代表清政府与戈登将军签署了《拓展香港新址专条》。这也成了我国收回香港主权的证据之一。陈伯陶一生都有忠君爱国之心,但在那饱受外国列强欺凌的时代也只能“剜肉医疮谋国计”(摘自陈伯陶诗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之后,陈伯陶移居香港九龙官富场,开始潜心着述,其中代表作有《胜朝粤东遗民録》和《东莞县志》,从1911年移居香港到1930年辞世,在香港长达二十年。 
   
  陈兰彬,生于1816年,1853年中进士,曾在清进任刑部主事。1858年管理洋务,1872年后,率领四批(120名)留学生到美国学习,其中有詹天佑、唐绍仪等都是那个时期的留学生,1875年后爲清朝政府首任驻美国公使,并积极爲海外华工服务,维护华人利益。陈兰彬同时是历五代皇帝的知名人物,算是少见。他生于嘉庆,成长于道光,咸丰年踏入官场,同治年出使美国,光绪年创外交辉煌共经历了五代皇帝。陈兰彬在吴川的故居已成爲当地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昭常(1868—1914),字平叔,号简持。广东新会人。1889年中举人,1894年与樑士诒等五人同爲清光绪二十年甲午第九科词林,授翰林院编修,后改授刑部主事,历任广西按察使,广西右江兵备道,官至吉林巡抚。1912年任吉林都督兼吉林民政长,后调广东民政长,旋病卒。着有《廿四花风馆文集》、《廿四番风馆词钞》、《延吉边务调查书》等。 
   
  陈凤台墓的四支华表(当地人叫探花柱)成对称排列,彷佛是四名威武的将士,日夜拱卫着陈凤台古墓,这也是陈凤台后裔心係祖先,崇文爱武的象徵。 
  根据陈文镜先生提供的材料和许多有关人士的努力,清新县人民政府已于2004年5月27日将陈凤台古墓定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样,陈凤台古墓得到了法律的保护。这是古墓之幸,也是陈氏百万后代之幸。但是由于古墓位于深山,并且经过近千年的历史沧桑,日晒雨淋,已不复当年的雄顔。更加上“十年浩劫”人爲的破坏,连四根华表上面的狮子都给人敲掉了,拜桌也裂开爲两半。因此,陈凤台墓现在虽然被公佈爲文物保护单位,但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因此,爲更好地保护陈凤台古墓,本人从文物保护专业角度提几点建议:
 
一、尽快做好陈凤台墓的文物保护“四有”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五条规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市、县人民政府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説明,建立记録档桉,并区别情况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记録档桉,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务院行政部门备桉。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不同文物的保护需要,制定文物保护和未核定爲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以移动文物的具体保护措施,并公告施行。” 
  文物保护“四有”工作即文物保护单位要“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説明,有记録档桉,有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而据我所知,目前陈凤台墓的文物“四有”工作中的保护范围和记録档桉还没有完善,应该尽快请清新县人民政府依法划定陈凤台古墓的保护范围。其保护范围应当包括古墓、四根华表和水塘以及附近的一些空地,由于陈凤台古墓位于深山,爲无人管辖和使用之地,因此,保护范围可划大一些。
 
二、应该在古墓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 
  《文物保护法》第十八条规定:“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并予以公佈。”目前,陈凤台古墓位于天塘山中,似乎没有新的建筑来干扰。但将来这一带会发展成爲文化旅游区。因此,目光应放远一些,未雨绸缪,爲陈凤台古墓划定一个保护古墓的建设控制地带,使陈凤台古墓有一个较好的空间保护环境。 


三、筹款重修陈凤台古墓 
  目前古墓的保护状况较差,建议成立一个陈凤台墓维修办公室,筹集资金对陈凤台古墓进行维修。陈氏族人有不少旅居海外,2006年10月,有100多位美国纽约颍川堂的陈氏后人专门前往天堂山扫墓,并表示愿意捐资对陈凤台古墓进行维修。建议应按照宋代古墓的形式对其进行维修,恢复陈凤台墓宋代古墓的原貌。 

四、对古墓旁的古仙庙进行维修,最好能扩大其面积 
  陈凤台古墓旁边有一个古仙庙,据説每到重阳节,都有许多人登山到古庙祈福转运,人数达到几千人。目前的古庙太小,也很简陋,如果能筹到资金的话,建议对古庙进行维修,扩大古庙的面积,使其成爲清远市的名胜。其实,古庙离陈凤台古墓最近,管理古庙的人员也可以兼管古墓。古庙的香火旺了,古墓也就会得到保护。
 
五、争取将陈凤台古墓申报爲清远市或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申报工作可在陈凤台古墓维修好后进行。这样,陈凤台古墓就会得到较好的保护,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清新县的天塘山和广州的陈家祠,一边是僻静的边远山区,一边是繁华的闹市,改革开放之后 ,社会发展,人民富裕。地处边远山区的清新县已成了珠江三角洲的后花园。现在从广州到清新县的天塘山水陆交通发达,公路纵横成网。从广州到天塘山有公路,两地之间只有120多公里。天塘山和陈家祠的距离拉近了,现在的汽车两个多小时就到了。 
  天塘山有清新秀丽的天然之美,广州有发达繁华的现代之美,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天工和人造的共同之美。两者之美都是现代人们共同需要之美,这两种美要让它共存,让人们共享。 


  (黄淼章: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史学组组长,岭南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研究员。)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glen | 阅读: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