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儒洞陈氏宗祠访古

[日期:2008-05-20] 来源:阳江日报  作者:梁玉芬 [字体: ]

        听说阳西儒洞陈氏宗祠雄伟壮观,保存完好,心早就向往着能一睹其风采。四月里的一天,春风拂面,暖意融融,我们驱车从阳西县城出发,直奔陈氏宗祠而去。
      车行至儒洞墟,在当地友人的带领下,我们穿过几条街,就到了坐落于民居中的陈氏宗祠。友人介绍,陈氏宗祠共有3家,我们见到的只是其中2家———制度公祠和始祖祠,还有一家为炎公祠,炎公祠距离儒洞墟较远,在儒洞大村小学附近。
        在祠堂门口的街道放眼望去,我们不由为陈氏祠堂的气派和古老所震撼。制度公祠和始祖祠两家祠堂比肩而立,建筑物结构严整,面积广阔。在喧嚣的街道中,和周围现代气息浓郁的民居相比,它们就像是历经风雨沧桑而依然气度不凡的老者,静默地立于流转的岁月中,福佑着一代又一代的陈氏人。
        那天,始祖祠正在修缮,只有制度公祠对外开放。进入高耸着两块大圆鼓石的朱红大门,在制度公祠内信步,只见整个祠堂成长方形结构,处在祠堂中轴线上的建筑物,前楼、中厅、正厅、后堂,彼此前后相通,中间无砖墙阻隔,房顶主要由高大的石柱或木柱撑起。这些建筑物的两侧,则是一些呈对称结构的走廊和小厢房。正厅供奉着陈氏历代祖先的神位。
        2003年陈氏人曾对制度公祠进行修缮,但毕竟经历了500多年的沧桑变化,祠堂内的石柱、木梁、飞檐、斗拱、雕刻等建筑物明显可见时光的痕迹,但这并不影响它的美,反而以其古老的气息,给人以时光倒流的回味和无限联想的空间。祠堂里的一景一物,最让人留连的是那些工艺精美的雕刻,雕刻物的色泽在风雨的侵蚀下已经有些褪色了,但这种洗尽铅华的暗淡调子使祠堂看起来更多了一份历史的沉淀感。
       整座祠堂的梁柱上的雕饰、构图和做工都很讲究,疏与密、精与粗、方与圆、刚与柔、线与面等,均富于变化而又工整。青色琉璃瓦下的横梁雕满了各种装饰图案:缭绕的祥云,绽放的莲花,奔走的麒麟,长鸣的凤凰,枝头欢歌的喜鹊……鸟兽虫鱼的形象生动逼真,引人遐想。摒除心中杂念,在祠堂大厅内眺望祠堂粉白高墙上的黛色瓦片,一种缥缈旷远的感觉油然而生,似乎500年岁月变迁的缩影就凝固在祠堂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柱中,心底不禁升起几分感慨:历史沧桑,雕梁画栋今仍在,只是换了人间。
        提起制度公祠的来历,祠堂里的老人娓娓向我们道来。据陈氏族谱记载,陈氏宗祠的祖先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时的陶公(即陈凤台六子陈图,本网注),陶公官至南宋朝议大夫。陶公的次子炎,即炎公,因为救小皇帝宋恭宗有功,被诰封为救驾侯,得南宋朝廷重用。老人说,制度公祠就是陈氏后人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炎公而建立的,制度即炎公朝后的官阶名。陶公之后,陈氏先祖历代人才辈出,有文功,有武卫,屡立功绩,得民所称赞,为朝廷所重用。到公元1422年,为纪念功勋显赫的陈氏人,朝廷特颁旨建陈氏祠堂。次年,祠堂建成,供陈氏后人缅怀先祖,振奋后人。
       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现在,古老的制度公祠已经不仅仅是陈氏后人纪念先祖及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它被赋予了更丰富而深广的涵义。祠堂里,各类休闲设备齐全,在里边活动的老人或挥毫或读书或弹唱或拉家常,充满一种怡然的生活气息。祠堂的老人介绍说,2003年制度公祠修缮后,陈氏人响应政府号召,将保存完整的祠堂腾出来,作为老人活动中心、老人大学和图书馆的专用场所,男女老少皆可进来休闲娱乐。


绿树掩映中的祠堂大厅

yj0708a303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glen | 阅读:
相关新闻       阳江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