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儒洞陈氏不一定系凤台后裔

[日期:2008-10-18] 来源:陈凤台研究  作者:陈国良 [字体: ]

    据新编的《阳江儒洞陈氏族谱》介绍,其开基祖陈淘就是陈凤台六子陈图,其刊载的宋代陈凤台宗支也与五邑陈凤台宗支记载相仿(见下图),只是年代推后了百多年,陈凤台的父亲陈万山变成比他孙子陈谟[1173年-1242年]年纪还小的南宋丞相陈宜中[生于宋理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子二讳秉燔、秉蜃]。

摘自《阳江儒洞陈氏族谱》


    根据陈淘长子锦发公的后代另外一本老族谱则是另外一钟记载,老族谱最后一次修的时间是乾隆丙子年秋八月修的,也就是1756年(见下图)。儒洞陈氏有一支陈氏(陈淘)是陈朝奉的后代。陈朝奉号三山,宋进士,任高凉刺史,传九代到克柔公生二子,锦、炎公。陈朝奉,是吴川大院、泗岸、儒洞、吴川背墙村的陈氏始祖。

陈朝奉——二十公——念三公——念九公——四五公——五八公——崖隐(吴川大院之始祖)
                                                                                    五九公——景晨


五九公——景晨——仕英
妣李氏    号判站    仕昌
                             仕杰
                             仕谋(讳权者,吴川泗岸之始祖)
                             仕奇——克让(吴川背墙之始祖)
                                          克柔(讳淘)——锦发(子四)
                                                                      炎发(子三)



   儒洞陈氏另外可能有一支是凤台公长子谟翁的后裔。根据"《台山陈姓源流》,谟翁之子文诜,奉十一郎,文诜翁生五子:有礼、有仁、有义、有智、有信。有信生四子:长子雷秀迁居阳江儒洞,次子雷振迁海宴大坑、竹园、沙桥、路岗等地。
    炎发公的后代手抄本《儒洞陈嘗户族谱》中除了刊载陈凤台宗支,也插载了上述的陈淘正确的宗支图,一谱两记载有点奇怪(见下图)。有可能是混录了迁居阳江儒洞的凤台后裔雷秀公宗支。

 

 

以上均摘自《儒洞陈嘗户族谱》

    儒洞陈氏(包括锦发公和炎发公的后代),是陈朝奉的后代,还是陈辉公的后代,仍有待我们寻找更多的资料去探讨、考证。儒洞新修的族谱有乱录之嫌。

附:

●电白陈霖宏宗亲的留言:

    本人比较同意版主的说法,儒洞锦公和炎公的后代肯定找吴川和台山等地核对过族谱了,疑点的就是吴川分支儒洞时,吴川大院、泗岸、儒洞、吴川背墙村的陈氏始祖陈朝奉传九代到克柔,应该是在他们族谱注明克柔公携二子迁居儒洞,但是并没有注明二子的名字,而注明克柔公夫人葬吴川,所以儒洞锦公和炎公的后代怀疑是克柔生锦、炎二公。但是儒洞锦公和炎公的始祖和始祖妣在儒洞有明确的墓葬地点。所以按照我的分析才会出现儒洞臣尝户和普禄户不一样的谱序。而且在吴川分支儒洞图也注明“故疑锦、炎二公郎二子,核对吴川之谱,似乎不合宗派由来。是否,姑録之,以供参考”。
    所以一谱两记载,就是儒洞陈氏自己都不能证明到底是否由吴川分支或还是由其他地方分支而来,这并不足为奇。同样,凤台公长子谟翁的后裔。根据"《台山陈姓源流》,谟翁之子文诜,奉十一郎,文诜翁生五子:有礼、有仁、有义、有智、有信。有信生四子:长子雷秀迁居阳江儒洞,次子雷振迁海宴大坑、竹园、沙桥、路岗等地也并没有注明是哪一年迁居,
   我原以为我家老族谱能证明之,后来看了儒洞陈尝户谱序才发现亦不能证明之。在我家老族谱里同时又一谱序是陈尝户谱序,明万历己未年(1619年)注的谱序,我只记得谱中提到“太始祖闽之莆田人也,生二子,长锦发公官至高凉,次炎发公。。。。。宋末元兵煽乱。。。。。族闽下籍江邑初居石巷(因为是手抄本,到底是"石"还是"名"或"古",有点模糊),迁于儒洞发祥衍。。。。。”

  我觉得有待进一步的考究的需要。我觉得在儒洞应该有更旧的族谱存在。 本人先祖是儒洞陈氏,目前已迁出儒洞到电白约有七八代了。

●美国陈济凝宗亲的留言:

    同意你所说的,即儒洞陈氏自己似乎也不确定,锦、炎二公之先祖,究竟是吴川的克柔公,还是凤台后裔的陶公。看了《儒洞陈嘗户族谱》,感觉儒洞陈氏较为认同,其先祖为凤台后裔的陶公。 

    据台山陈氏族谱记载,雷秀为谟翁的曾孙,谟-文诜-有信-雷秀,谟翁生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如每25年一代,雷秀25岁时迁儒洞,推估雷秀大约1273年左右, 于宋末迁居儒洞。

    吴川陈氏的世系为:陈朝奉-二十公-念九公-四五公-五九公-景晨-仕奇-克柔

    据说元朝时,如不是读书人,汉人是不允许起正常的名字的,只得以生日数字为名。
    如明太祖朱元璋,旧名为朱重八,其祖父叫朱初一,伯父叫朱五一,父亲叫朱五四。
    陈朝奉应是宋末元初人,其后裔二十、念九、四五、五九,应为元朝人,景晨、仕奇、克柔应为明朝人。

    就是说,克柔公应是明初迁儒洞的。

    据《儒洞陈嘗户族谱》,锦、炎二公之先祖,墓葬石碇,祖妣墓葬石港,希望儒洞陈氏宗亲,能够提供其碑文,以供考证。

 ●陈国人宗亲的留言:

    阳江儒洞陈氏是在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重修儒洞始祖的墓碑记 。 
    对阳江儒洞陈氏为何在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重修的儒洞始祖的墓碑记时,认为"淘公"是"克柔公","克柔公"就是"淘公"。 其间定有很多故事发生。
    从chenlh2009 宗亲看到最早的明万历己未年,即1619年所修的"陈尝户谱序"(炎公八世裔孙—陈仕後所修)没有克柔是淘公的记载;(当时的吴川族谱应该也没有)儒洞陈氏并没有分岐。
    五十年后 ,到了顺治十五年(1659年)炎公十一孙修"陈尝户谱序"时才有了对吴川族谱克柔携二子不注何名及陈尝户认为不合宗派由来的记载,说明当时吴川族谱仍没有认为"克柔公"是"淘公"。
    直到一百六十五年后的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重修儒洞陈氏始祖墓碑记时,将原墓碑记改为"克柔公"是"淘公",这是个渐变的过程。(这时的吴川族谱应该有了"克柔公"是"淘公"的记载)
    从上面记载不难看出,只是到了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重修儒洞陈氏始祖墓碑记时儒洞陈氏才出现分岐,起因源于吴川族谱的谬误记载。
    只要将吴川族谱的克柔与儒洞陈淘考证清楚是否是同一人,就可以清楚儒洞陈氏的来历,好象到现在都没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克柔公"与"淘公"是同一人(主要是在时间上克柔比淘公迟出世了一百多年)。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重修儒洞陈氏始祖墓碑记时,没有考证清楚,将原墓碑记改为"克柔公"是"淘公",值得商榷,显然不能反映儒洞陈氏真实源流。儒洞陈氏后裔应考证清楚修正、记录入谱。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相关新闻       阳江 
热门评论
CHEN 发表于 2012-9-30 9:37:18
本文作者的二点论据有问题、无法支持其论点的成立:1、《台山陈姓源流》不是族谱,编者有可能对某一些自己不清楚的记载更改了,这是编写史料的大忌。作者可以翻查五邑地区陈氏族谱,仍然可以查到“雷秀迁居阳江洛洞”的记载。《台山陈姓源流》的编者是作了更改的。2、《陈赏户族谱》已经明确不合宗派由来,也就是在1659年已经有了定论。作者用来作论据没有意义。
所以“儒洞陈氏不一定系凤台后裔”的立论不成立。
匿名 发表于 2012-9-29 8:52:06
对于万山是否是陈宜中的事,是儒洞开基始祖陈淘的祖父的事情,不管陈宜中是谁,其对儒洞陈氏是否是凤台后裔没有直接关系,应该另议。
匿名 发表于 2012-9-29 9:15:20
本文的《陈赏户族谱》12页中的克柔的注解及锦发、炎发的注解,是吴川族谱抄袭儒洞族谱陈淘及锦发、炎发的注解。理由是吴川族谱克柔夫人在吴川有明确的墓葬,而在《陈赏户族谱》12页中的克柔的注解中克柔的夫人又葬在了阳西溪头石港。所以吴川分支儒洞是子虚乌有的。
匿名 发表于 2012-9-29 0:19:13
吴川分支儒洞,只是吴川族谱的记载,也是不确定只是疑是,对疑是的东西是不能认定为事实,况且连克柔二子何名也不清楚,是否分支儒洞也是猜疑。《陈赏户族谱》已经明确不合宗派由来,因此、儒洞陈氏并不存在有一支陈氏(陈淘)是陈朝奉的后代。
匿名 发表于 2012-9-29 0:33:24
“儒洞陈氏另外可能有一支是凤台公长子谟翁的后裔。”也是失实,据谟翁的后裔族谱记载及珠玑巷《陈氏族志》“有信生四子:长子雷秀迁居阳江洛洞,次子雷振迁海宴大坑、竹园、沙桥、路岗等地。”显然是《台山陈姓源流》误将“雷秀迁居阳江洛洞”记成“雷秀迁居阳江儒洞”,在儒洞查找不到有关雷秀分支的踪迹及记载。对儒洞陈氏不一定系凤台后裔的讲法依据失实,无力。
陈国人 发表于 2013-3-20 8:31:09
国良宗亲:
本文的材料无法证明 “儒洞陈氏(包括锦发公和炎发公的后代),不一定系凤台后裔”是否有更多材料提拱,证明凤台研究会认错了六子陈淘。期待。
陈国人 发表于 2012-12-7 13:56:11
儒洞《陈尝户族谱》(1659年)记载:该谱修时与吴川核对过族谱,吴川族谱里没有锦发、炎发的记载,也没有克柔讳和号的记载,因此,吴川怀疑儒洞的锦发、炎发是克柔二子,未被儒洞认可(而二子不注何名,故疑锦炎二公为二子,核对吴川族谱,似乎不合宗派由来。);吴川族谱应该是在儒洞修谱(顺治十五年、公元1659年)之后,才出现克柔讳淘号儒宗及锦发、炎发的记载,并且是照搬儒洞族谱淘公的记载。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
陈国人 发表于 2012-12-7 14:18:49
吴川大院族谱记载克柔公迁居儒洞,大约是在明永乐至景泰年间迁居儒洞的。(即公元1425年) 。据资料显示儒洞陈氏宗祠建于明宣宗(壬寅年即公元1422年左右)。如果吴川大院族谱属实 克柔未迁居儒洞前,就已经为其在儒洞建好了祠堂,然后再迁居儒洞.是否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供众宗亲探讨考证!
陈立基 发表于 2013-6-1 11:51:36
儒洞陈图为凤台六子没错,他已传26世,按陈氏平均一世28.3年一世计算,应为生于1200年左右。长子谟公应有27世。中外,凤台七子并非凌村陈仁,因他为生于北宋1063年左右。 而七子陈沅的后裔现在阳江沙扒书村。始祖陈道敏政,字道元,生于1210年左右,历25代,村中老人一些都知其有兄弟七人,他最小。从七子迁徙分颁布看,应不会错,大多在台山阳江沿海一带。
匿名 发表于 2013-4-21 16:49:26
陈国良先生将《儒洞陈氏族谱》中的“吴川分支儒洞”的记载。是儒洞陈氏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到吴川抄回吴川族谱时是以—错谱—姑且录入《儒洞陈氏族谱》并非主谱,写成“儒洞陈氏有一支陈氏(陈淘)是陈朝奉的后代。”当成是主谱。是否是唯恐天下不乱。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12)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第 12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1-12-21 17:11:16
请研究一下宗祠吧。唯一的历史文物。
第 11 楼
匿名 发表于 2021-12-21 17:22:09
回复 陈国人 的评论
吴川大院族谱记载克柔公迁居儒洞,大约是在明永乐至景泰年间迁居儒洞的。(即公元1425年) 。据资料显示儒洞陈氏宗祠建于明宣宗(壬寅年即公元1422年左右)。如果吴川大院族谱属实 克柔未迁居儒洞前,就已经为其在儒洞建好了祠堂,然后再迁居儒洞.是否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供众宗亲探讨考证!
如果这样都成立,多地方都会出现迁居,全世界都有可能,到时候可是随便记录了,完全不具备参考价值,如果真是建造祠堂后迁,哪吴川旧祠堂原在何处;罢了再继续研究研究。
第 10 楼
陈立基 发表于 2013-6-1 11:51:36
儒洞陈图为凤台六子没错,他已传26世,按陈氏平均一世28.3年一世计算,应为生于1200年左右。长子谟公应有27世。中外,凤台七子并非凌村陈仁,因他为生于北宋1063年左右。 而七子陈沅的后裔现在阳江沙扒书村。始祖陈道敏政,字道元,生于1210年左右,历25代,村中老人一些都知其有兄弟七人,他最小。从七子迁徙分颁布看,应不会错,大多在台山阳江沿海一带。
第 9 楼
匿名 发表于 2013-4-21 16:49:26
陈国良先生将《儒洞陈氏族谱》中的“吴川分支儒洞”的记载。是儒洞陈氏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到吴川抄回吴川族谱时是以—错谱—姑且录入《儒洞陈氏族谱》并非主谱,写成“儒洞陈氏有一支陈氏(陈淘)是陈朝奉的后代。”当成是主谱。是否是唯恐天下不乱。
第 8 楼
陈国人 发表于 2013-3-20 8:31:09
国良宗亲:
本文的材料无法证明 “儒洞陈氏(包括锦发公和炎发公的后代),不一定系凤台后裔”是否有更多材料提拱,证明凤台研究会认错了六子陈淘。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