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裔作家陈天璇 (HANSON CHAN),人在美国,追根溯源,寻祖觅宗,可以查出其直系上延33代全部祖先的名号和有关纪录。他说,皆因陈氏族谱众多,能够用来互相引証,加上,他的祖先之中,曾有一些特殊事迹流传,更增加依据和可觅程度。
根据陈家所存族谱,华裔作家陈天璇是广东进士陈司爟的第6世孙,亦是广东父子解元陈遇夫、陈瀚的第8、9世孙。然而,陈天璇说︰「我只是一位小作家。并非要与先祖辈广东名儒陈遇夫、陈瀚、陈司爟等人相题并论。然而,血缘是可以一代又一代地追溯出来的。在认祖寻宗时,可添无穷乐趣。最大的变化是,我已移居美国四十多年。我家在美国前后已五代。早辈曾往还中美,我也常来回中美。但后辈都是美国土生土长了。所以,把祖籍渊源记下来,好让后辈更易寻根。意义在此。」他说︰「将来后辈出一个真正文学家也是有可能的。无论如何,这是家谱也是族谱,就留个追踪纪录吧。」
陈天璇在广东台山六村槎洲村出生。童年时随父母赴香港,少年后只身赴美加。。。。他是(父)陈百齐(母)刘银仲的第四个孩子。长姊陈嫦娥、二姊陈娇娥、长兄陈天伦。陈天璇是排行第四,曾有第五小妹出生后因正处抗日战争困难时期而被弃养翌日夭亡;他们均在槎洲村内出生。他还有一位小妹陈婉娥是其后在香港出生的。全家大小分别先后移居美国。又他父亲(是陈成烈长子)同时有同父所生的姊弟妹合共八户人及其后代均先后移居美国,分处各州,各自繁衍。至今已延五代,人丁逾三百多。中外联婚不少。
陈天璇的血缘纪录,直系祖先上溯33世祖。他说,自他父亲、祖父、曾祖父、高曾祖父,可以一直追溯每一代的直系父、祖名号,直至第33世祖陈文,由福建隆溪携眷迁入广东南雄珠玑巷。其中,由近世起,他的第6世祖陈司爟是嘉庆壬戍年(1802)进士,第8、9世祖陈遇夫、陈瀚是「父子解元」(于康熙庚午、甲午年先后高中广东举人第一名),为「台山六村槎洲陈氏」开族始祖。再上溯有第23世祖陈有志(即陈提领),第25世祖陈从善(天祥)是六村陈氏「东山朗尾」开族始祖,第29世祖陈猷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由广东南雄珠几巷迁居古岗州之石头乡,为「陈氏新会石头」开族始祖,又,第30世祖陈辉(即陈凤台)宋朝进士,官至谏议大夫于开禧元年率七子(包括次子陈猷)迁离南雄珠几巷入珠三角,墓葬清新县禾云镇桂湖村天塘山,墓现时被列为重点保护文物。第33世祖是陈文,是由福建隆溪携眷迁入广东南雄珠玑巷。历代名号可寻,分支谱系均在。陈天璇说,陈文源于颖川侯,应可溯至陈实,上接汉代陈平。
以下是由陈天璇作起点,直系一代一代向上接延,逐一开列︰
1. 亲生父︰陈百齐,(字林家,陈成烈翁之长子,有弟百昌、百辉、百志、百忠;有长姊陈焕金、二妹陈焕秀、三妹陈焕珍、四妹陈焕爱。其中,百忠早殁;其余先后均移居美国。其后人现分居各州,继续繁衍,美国土生。这群近亲现居美国逾三百人。
2. 亲祖父︰陈成烈(讳英南,陈树苍翁之长子,有弟英儒。他少年曾随叔父陈树芗赴美国,在三藩市唸中学,故通英语,后返香港上环开设「常新酒楼」,抗日起,返槎洲。胜利后曾历任六村乡长、槎洲村长。1950年在槎洲因脑溢血病逝家中,列富农、华侨。
3. 曾祖父︰陈树苍,是「陈玉球」翁之次子。有兄树献、弟树蔼、树芗、树苹、树荽。
4. 高曾祖父︰陈玉球,是「陈滋灵」翁之独子。(又,槎洲村子孙族谱,自这一代开始了新对联排次,是︰「玉、树、成、林、皆、秀、发。」因此陈天璇取号「皆洋」。)
5. 第5世祖︰陈滋灵,号华三,是「陈司爟(荣礼)」翁之三子。有长兄滋荣、二兄滋钦、四弟滋生、五弟滋芳。
6. 第6世祖︰陈司爟,字荣礼,嘉庆壬戍年(1802)进士,是「陈之桐」翁之四子。有长兄司炜、二兄司燿、三兄司熹,五弟司炳。(五弟陈司炳亦考取举人。)
7. 第7世祖︰陈之桐,是「陈瀚(处下)」翁之第八子。开始槎洲村第八房。有兄弟共十人。因而分为十房,全居槎洲村内。
8. 第8世祖︰陈瀚,字本深,号处下,康熙甲午(1714)解元,是陈遇夫翁之子。陈瀚共有十子︰长子之樗、二子之桢、三子之楩、四子之楠、五子之楷、六子之櫹、七子之槐、八子之桐、九子之机、十子之楀。自此衍生十房子孙。陈瀚生平著作有︰《观海堂书义》和《屿门集》。
9. 第9世祖︰陈遇夫,字廷际,号交甫,又号泽农,又号荻园,晚年再更号雨村,康熙庚午(1690)解元,是「陈佩璿」翁之子。生有一子陈瀚。生平遗下木刻版著作有︰
《史见》、《白沙陈子年谱》(陈献章年谱)、《白沙门人录》、《白沙先生语录》、《正学续》、《迂言百则》、《从谓草》、《鸿泽集》、《即次集》和《涉需堂文诗集》等十部。另民国期间有商务印书馆重印《史见》、《正学续》、《迂言百则》和《涉需堂文诗集》单本发行。
清初名儒陈世倌(金庸流行小说「书剑恩仇录」所指红花会陈家洛之父)曾为其作序盖印。陈遇夫择地至槎洲建房立村,孙子繁衍。(这是台山六村陈氏迁居槎洲之始。据台山县志的纪录,在明清两朝内台山只曾出了一名进士、及11名举人,其中唯一的一名进士陈司爟就是陈天璇的直系上延第六世祖、至于11 名举人中的父子解元陈遇夫、陈瀚就是陈天璇的直系上延第8、第9世祖,另外还有一名出自台山六村的举人就是进士陈司爟的胞弟陈司炳,所以,槎洲村前入口那座牌坊刻上「父子解元、兄弟科甲」。进士陈司爟是解元陈瀚之孙,他是陈瀚第八子陈之桐的第四子,又陈之桐的第五子是陈司炳,亦中举人,二人同是解元陈遇夫的曾孙。)
以上是追溯陈天璇在中国祖先,至第8、9世祖享「父子解元」」美誉的陈遇夫、陈瀚二人,只列直系血缘有关祖先名号;然后,再可直溯族谱所列始祖陈猷,他由广东南雄珠几巷于宋开禧元年(1205)迁至新会石头,亦是记载中陈氏进入珠三角的开始。
以下,是继续追溯全部有关其直系血缘的祖先名号如下︰
10. 第10世祖︰陈佩璿,讳式来,生于天启五年(1625),终于康熙五年(1666),是「燕垣」翁之长子。有遗作「纪变录」。妻麦氏亦于康熙五年殁。(故此,其子陈遇夫幼年父母早亡,随姊投靠到梅家放牛。16岁以「梅遇夫」之名考为秀才,其后于1690年高中解元,因而广东旧通志内有「梅遇夫」中康熙庚午解元的记载,原因在此。)
11. 第11世祖︰陈燕垣,讳性初,是「振中」翁次子。生于万历十七年(1589),终于崇祯五年(1632)。广州府儒学生。
12. 第12世祖︰陈振中,字于权,号仰皋,是「陈大为」翁长子,据族谱载,生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终于天启元年(1621)。
13. 第13世祖︰陈大为,字相宇,号朗川,是「陈虚白」翁之子。本邑儒学生。生于正德十二年(1517),终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
14. 第14世祖︰陈虚白,讳真宁,字永清,号虚白,是「陈存规」翁之次子。生于成化十八年(1482),终于嘉靖十八年(1539)。
15. 第15世祖︰陈存规,讳范,是「陈东皋」翁之长子。
16. 第16世祖︰陈东皋,讳琏,字庙器,因居朗美东篱,号东皋,是「陈辉」翁之长子。在世时,为陈白沙所识重,藏其墨迹最多。卒于弘治十四年(1501)。
17. 第17世祖︰陈辉,是「良佐」翁之次子。有兄陈德、弟陈缨。
18. 第18世祖︰陈良佐,是「以道」翁之次子。(他曾过继为其叔「以和」翁之后)有兄贤佐、弟观佐。
19. 第19世祖︰陈以道,是「信」翁之长子。(有一弟以德。)
20. 第20世祖︰陈信,是「元康」翁之长子。(有二弟陈仁、三弟陈义。)
21. 第21世祖︰陈元康,是「七一」翁长子。(有一弟元福。)
22. 第22世祖︰陈七一,是「有志」翁之长子。(有二弟七二、三弟七三。)
23. 第23世祖︰陈有志,是「梦麟」翁之子。因曾官至「提领」,族谱内世称「陈提领」,有遗嘱自云「三代孤单」,故应无兄弟。妻梁氏生三子,即七一、七二、七三。但七二、七三于明永乐二年(1404)溺海亡。(唯长子七一,生二孙,元康、元福,是为「陈提领」翁之后。六村陈氏全数由此繁衍而出。)
24. 第24世祖︰陈梦麟,是「陈从善」翁之子。娶妻翁氏,生子取名有志。
25. 第25世祖︰陈从善,是「陈仁甫」翁之长子。(陈从善,讳「天祥」,自新会石头迁东山朗尾,亦即「坐峒里之上阁东山」,后属新宁,今日台山,故六村陈氏「东山朗尾族谱」以陈从善为始祖(亦即台山朗美六村陈氏一世祖。)娶妻梁氏,生子取名梦麟。又,陈从善,又名「陈天祥」,有一弟陈天任,依然留居新会石头,可详见「新会石头族谱」。另,陈遇夫撰有「家谱录」三卷及「颖源记略」,再上溯祖先的承传,直追南雄始祖陈猷。文中,对世传胡妃之说曾存疑,提出了年代的差距问题。
因而,陈天璇可再上溯,获直系血缘祖先名号如下︰
26. 第26世祖︰陈仁甫,居新会古岗州石头乡,是「陈迪」翁之长子。(仁甫有三弟,义甫、礼甫、智甫。)
27. 第27世祖︰陈迪,号惠菴,是「陈巧」翁之子。聚妻谢氏,生有四子。
28. 第28世祖︰陈巧,字仲义,号景夷,是「陈猷」翁之次子。是乡贡生,常隐庐山学道。据载,生于南宋淳佑二年(公元1242年)九月廿六,终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寿128岁,称「六真君」,并见载族谱陈遇夫著「陈真君本传」。又云,古时庐山有六真君庙,是当地人祀奉他的行医救危而兴建的。陈巧娶妻谢氏,生一子名「迪」。
29. 第29世祖︰陈猷,号南乔,字世道,举明经科。据族谱载,陈猷于明经年(一说,南宋开禧元年,即1205年)始由广东南雄珠几巷迁居古岗州之石头乡,今之新会。娶妻何氏,生有三子,长子龙壑、次子凤壑、三子麟壑。凤壑讳仲义,号景夷,法号巧。又,陈猷,被奉为台山陈氏的始祖,是溯源「石头谱」所载。据称,陈猷先世祖,因避金人乱,由汴梁(今河南开封市)迁广东南雄之保昌县珠几巷。但这一节显然有错误。据现所发现新资料,是从福建隆溪迁广东南雄。(这是陈氏台山各谱开族所载始祖源头。)
然而,陈天璇追溯有关始祖陈猷记载,又发现了以下纪录︰
30. 第30世祖︰陈辉。又,「陈辉」翁,号凤台,宋朝进士,官至谏议大夫,娶南雄珠玑巷大尹公邝谕平之女为元配邝氏宜人,生四子:谟、宣、英、恺;妾侯氏生三子:闰、图、仁,共七兄弟。南迁散居珠江三角洲及潮汕各地。其中陈辉长子陈谟、二子陈宣、三子陈英、四子陈恺,其后裔主要迁居台山、新会、江门。长子「陈谟」翁为新会三八冲泮陈氏一世祖。次子「陈宣」翁,讳猷,号南乔,为新会古岗州石头乡陈氏一世祖。陈辉,即「陈凤台」,从现人发现有的资料中,对陈凤台的记载甚少,只从其族谱中知道是宋进士,官至谏议大夫,墓葬清远县蒙里驿九龙潭(即现时清新县禾云镇桂湖村的天塘山)。在陈凤台长子陈谟撰写的族谱中记载,从珠玑巷南迁各地时“是时兄弟七人,子侄二十八人,偕族人三十余人”,说明当时七兄弟均健在。“有登舟而往,有步陆而行”。大部分已到了台山、新会、东莞、鹤山等珠三角地区,其中六子图迁到清远城。不管登舟而往或者步陆而行,当时清远都是他们兄弟南迁的必经之路。特别登舟而往者,是必定要从南雄的浈江到韶兴,由北江先到清远,再到达广州,然后再到珠三角各地。由此可以推测,陈凤台可能是跟随其子在清远居住过一段时间,死后安葬在天塘山。天塘山虽然地处偏僻之地,是一幅世外桃园,现在还有残墙断壁的遗迹,可能是陈凤台隐居此深山安度晚年。从沙河路口向西望去,陈凤台墓前的山形极似一条绿色的巨蚕,墓地就在蚕背上,名为“飞天蚕形”。这座墓是一座有八百年左右的古墓。陈凤台长子陈谟所写的族谱中就有陈凤台墓在清远蒙里驿的记载。清新县已于2004年将此墓列为重点保护文物。现时是广东陈氏后人千里万里蜂涌而至的祭祖胜地。在一百多年前,广东七十二县陈氏家族捐款修建广州陈家祠时一并对地处偏远的陈凤台古墓进行了重修,并绘有详细墓图,从陈家祠到天塘山的拜祭路线和约定三年一拜祭。于1893年重修陈凤台墓时没作多大改动,只是在墓前立了墓碑,设了一块麻石的拜桌,基本保持自然生成原貌,最大的工程是在墓前的水塘边上立四支石柱,露出地面有两米半左右,每根石柱约有两吨多重,石柱上刻有清朝康熙至光绪期间陈氏族人受朝庭钦点的官员姓名12人。其中有陈遇夫、陈瀚(台山)。
再向上溯,搜得这段有关陈凤台的资料记载︰「陈凤台的曾祖父(陈文)携家人从外省(查实是福建隆溪,为颖川侯陈实后代)迁入南雄珠玑巷。文生鼎,鼎生万山,万山生辉(凤台),凤台生七子(长子谟,次子宣,三子英,四子凯,五子润,六子图,七子仁)。陈凤台的家族从曾祖父迁入珠玑巷,到他儿子这一代开始从珠玑巷南迁,经历了五代人,大约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就此,续获直系血缘上延祖先名号如下︰
31. 第31世祖︰陈万山,有长子「陈辉」(即陈凤台),次子陈炜。又,陈万山是「陈鼎」翁之子。
32. 第32世祖︰陈鼎,是「陈文」翁之子。(陈鼎有一弟陈鼐)。
33. 第33世祖︰陈文。据陈氏宗谱载,陈文是汉朝陈实51世孙,因谪官由福建隆溪迁入广东南雄珠玑巷。宗谱有此详载,「陈文自福建谪迁南雄珠玑巷,生二子:鼎、鼐。
鼎生万山、凤山;万山生陈辉、陈炜。陈辉次子宣,讳猷,号南乔,字世道,生于南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宋岁贡生,开基新会下垌(今鹤山市雅瑶镇虾洞),后迁石溪村(现新会棠下石头)。妣何氏,子三:龙阁、凤阁、麟阁(亦即︰长子龙壑、次子凤壑、三子麟壑)。陈宣长子龙阁,讳道,字孟孝,宋谏议大夫,生于南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分居新会潮莲乡芝山巷头。次子凤阁,讳考(巧),字仲义,号景夷,(据载),生于南宋淳佑二年(公元1242年)九月廿六,终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寿128岁,妣谢氏,子惠菴。分居新会石头。三子麟阁,字季慈,分居东莞茶园造靛村。」这样,直系血缘又接上了。这位始祖陈文,据陈氏颖川宗谱载,应可追溯更上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