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广海镇山背大三洋村陈氏家族清明祭祖

[日期:2012-01-02] 来源:江门日报  作者:佚名 [字体: ]

 

祭拜先祖

维系感情

记者跟随广海镇山背大三洋村的陈氏家族清明祭祖

看着大人拜祭,小孩也有模有样地学起来。

  自从清明节被列为我国法定假期后,有更多人在清明节能回老家走走,拜祭祖先。清明节当天,记者跟随广海镇山背大三洋村的陈氏家族“行山”去也,了解台山乡村的清明拜祭传统。

  热 闹

  各地亲人

  高兴相聚

  大约是早上10时多,祠堂前就陆陆续续聚满了人,出发祭祖扫墓。

  83岁的陈庄是这一家族的大家长,是最老资格的一辈。一路上,只见他在队伍中来来去去,吩咐这吩咐那,忙得不亦乐乎。

  据陈庄表示,清明去“行山”,拜的是家族的老祖宗。他算一算,约莫是前八代,也就是200多年前的先辈,是搬到这条村子定居的那位祖宗。当天,前往拜祭的陈氏后人,有四代,共有50余人。有的是留在老家的农民,有的是在外地谋生的生意人,有的是远在国外的华侨。无论身在何方,听到大家长的召集,陈氏后人都陆续赶回老家,参与一年一度的大事。

  听说,因经济发展的需要,陈氏老祖宗的坟墓从如今西部沿海高速经过广海镇的地方搬迁到如今靠近村落的小山丘。因为路途不远,地势不高,“行山”对于陈氏后人来说,也就成了一件轻松的事。

  “行山”,还是乐了小孩。陈皓今年4岁,是这一房里最小的一个。只见他一鼓作气,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直接就跑上了要拜祭的山上。问他,为何这般兴奋。陈皓指了指后头,笑着说:“有烧猪吃啊。”

  传 统

  “分猪肉”是“重头戏”

  陈氏家族一行浩浩荡荡。一路上,最引人注目的,当然就是大烧猪了。“今年的烧猪还不算大,才40多公斤。如今,很多人出了国,留在家里的人渐渐少了。以前,最大规模的时候,曾有100多人一同拜祭祖先。当时的烧猪可大了。”陈庄用手比划着。

  64岁的李仲是陈皓的奶奶。她说,过去,“行山”并没有烧猪。

  上世纪70年代,也就是李仲刚结婚的时候。中国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那些传统而又繁琐的习俗都废除了。当年的元月过后,后人便挑选一个好日子,修葺先人的坟墓,那就是当时的“行山”。因为农民并不富裕,一般都是用椰菜、芥蓝头等做六款菜肴,在家里拜祭祖先的。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舍得花钱了,买糕点、鸡、鹅、烧猪等拜祭祖先也渐渐流行了起来。

  中午12时,一轮扫墓拜祭仪式过后,到了当天的“重头戏”——分猪肉。在祖宗墓地前,将烧猪分成一块块的,猪头、猪肉都会搭配均匀,不论贫富,每家一份。“分猪肉”有一个名堂,那就是“祖宗是不管本族人贫富大小,都会给大家平均分配的,绝不会偏心”。

  意 义

  维系亲人间感情

  陈庄大声道:“今年大家都很支持,踊跃筹款。扣除了今年扫墓拜祭的费用,还剩余了7000元。明年,我们又可以买大烧猪,吃一顿好的了。”扫墓拜祭过后,陈氏家族一行就聚集在村里的小酒楼吃午饭。

  虽然就餐的环境不算豪华,餐桌上也没有美酒佳肴,可是,酒楼里一直回荡着欢声笑语。

  40岁的陈建中是陈庄的儿子,在深圳从事五金销售的生意。他认为,每年都必须按照传统习俗到祖宗的墓前拜祭,以表达自己的心意。“平时工作很忙,没有什么时间回老家走走。发展到今天,清明节不仅是传统扫墓拜祭的日子,它更多地成为了亲人们难得相聚的日子,成为了维系亲人之间感情的一种方式。”他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glen | 阅读:
相关新闻       台山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