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走进天马村,触摸历史痕迹

[日期:2012-11-01] 来源:江门日报  作者:冯瑶君 [字体: ]
  陈氏祠堂是天马村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闸门楼由天马村委会和海内外乡亲、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捐资兴建。江门日报记者 梁长其 摄
  秋日阳光下,一河绿水将天马村一排古民居倒影成画。
  天马村旧村是一片青砖瓦房景观。

  核心提示

  秋日阳光下,一河绿水将一排古民居倒影成画,绕村而行,河涌、小桥、水榕、稻田、葵围、蔗林、柑园、鱼塘依次映入我们的眼帘。

  天马村,会城地区一个充满岭南风情的水乡。一提起它,更多人想到的是小鸟天堂。然而,560年历史的天马村受到赞誉,并非靠吃小鸟天堂的老本。这个村落至今仍保存着“环绕马山向四面倾斜延伸”的聚落格局,村内有古祠堂、古民居、古庙、古桥、古石碑、旧匾额等,还保留着浓厚而古老的民俗、传统工艺……这些,都证明天马村是珠三角一个颇具特色的古村落。

  近期,天马村获评“广东省古村落”,这是新会历史上首个获得该项荣誉的村落。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天马村是如何幸运地保存了一大批古建筑、历史遗迹以及民俗特色?带着这些问题,在会城街道办工作人员以及新会地方掌故专家林福杰的陪同下,我们走进了天马村。

  新会首个“广东省古村落”——天马村至今仍保存着“环绕马山向四面倾斜延伸”的聚落格局,村内有古祠堂、古民居、古庙、古桥、古石碑、旧匾额等,还保留着古老的民俗、传统工艺……

  A 团结奋进的乡村精神

  天马村地处乡镇和城区交界处,从会城出发到天马村并不远,穿过南新区、新会经济开发区,10—20分钟车程便到了天马村。天马村人口有1.2万,90%为陈姓,是新会区数一数二的大村落。

  来到天马村闸口前,一个非常大气的门楼首先抢了我们的眼球。这是一座器宇轩昂的特色建筑,以红色为主色调,砌以青砖,显得古香古色。

  今年10月24日,天马村为闸门楼落成等6项工程使用剪彩。闸门楼耗资约380万元,由天马村委会和海内外乡亲、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捐资,天马和谐乡村联谊会筹建,成为天马村入口一大景观。门楼高16.8米,宽31.8米,其规模和工艺,在新会地区乃至江门地区都属于佼佼者。

  天马村经济主要以旅游、农业为主,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过6610元。然而,这个并不富裕的村,靠村民建成这样恢宏的闸门楼说明什么?这点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采访中,一对不愿意透露姓名,曾向天马闸门楼捐款的村中夫妇告诉记者,给天马村造一个闸门楼,一直是天马人的夙愿,“我们花了一两年筹集资金,从设计到动工修建,都是村民齐心协力想办法,再难,我们也要做好这件事情,因为天马村人历来很团结。”

  而在闸门楼落成使用剪彩当天,新会区领导对此的评价为:“它作为进入天马村的地域性标志建筑,展示了天马村团结、和谐、自强、奋进的精神面貌。”

  从中,我们看出了这个村的精神——团结。也许,这种精神不少见,特别是在富有乡土气息的农村,但在天马村,我们的感受特别强烈。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这种淳朴的集体主义精神,不断地印证着我们的发现。

  B 有重视教育的传统

  走进村里,10多公里长的中心河道绕村而行,连着小鸟天堂。两边,则是富有特色的古榕树。天马村土地总面积6.5平方公里,属下分6个自然村、33个村民小组。

  以天马河为界,靠近一边陈氏祠堂为旧村,一片青砖瓦房景观,天马河另一边则为新村,各种现代化小洋楼拔地而起。陈氏祠堂是天马村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堂号为“务本堂”,古祠前还有龙门牌坊,显得格外庄重。从外观上看,这是修缮一新的祠堂。和大多数的农村祠堂一样,务本堂分前座、中座、后座三进,采用岭南地区惯用的凹斗式大门做法,门前有石柱门廊,梁架均做斗拱及梁头做雕花装饰。

  务本堂到底有多少年历史,村民说法不一。1997年重修务本堂时,村民发现梁顶上有道光年间(1821—1850年)的铜钱。有村民认为,此建筑可能在清道光十年(1830年)左右兴建。从掌握的历史资料来看,与陈氏祠堂并排对称而建,同样具备前座、中座、后座三进的文澜书院也建于道光年间,可作参证。

  陈氏祠堂堂号称之为“务本”是什么意思?林福杰认为,“务本”有两层意思:一是要遵从封建道德的根本——孝悌,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封建时代最重要的道德标准。陈氏后代要人人相亲,以祖祠维系宗族团结;二是旧中国是农业社会,以农耕为本,务本又即务农。因此,务本可视同祖训。

  走在天马村里,我们总是能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氛围,这也是今天天马村人非常引以为豪的事情。

  在陈氏祠堂,我们看到了存放在角落里的“文澜书院”石匾。据村民介绍,文澜书院在清代道光年间设立,有前、中、后3座,与相邻的陈氏祖祠规模相当,在当时乡办书院中屈指可数,可见天马当年实力。1874年9月刮了一场强台风,吹倒了文澜书院中座、后座。之后,全县书院、社学逐渐为义学、教馆、私塾和家塾所代替。

  从一系列的历史遗迹中不难发现,天马村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族中设立“书田”、“学谷”,鼓励支持村中子弟读书。清代《马能村务本堂祠规》还作出很多激励措施,因此清代功名鼎盛,根据天马村的史料记载,天马陈族晚清出了3名武进士:陈朝光,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武进士,钦点蓝翎将军;陈朝卓,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第九名武进士,钦点蓝翎侍卫;陈炽昌,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第四名武进士,钦点金殿传胪。

  清代文武举人有陈献墀、陈士翘、陈文泉等,达14人之多。获取官职名位,含加衔、封赠的达110多人,还有未取得官爵的文武生员70多人。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glen | 阅读: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