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陈白沙的茅龙笔书法

[日期:2013-02-04] 来源:江门日报  作者:陈福树 [字体: ]


  陈白沙茅龙笔《大头虾说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上世纪四十年代香港捷元笔庄仿制的白沙茅龙笔。

  陈白沙(即陈献章)以其特制的茅龙笔,写出苍劲、峭拔的书法,风格迥异,在明代中国书坛甜熟软弱书风的笼罩下,崛起岭南而特立独行。他在书法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与其在理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一样,在明代蜚声全国,影响深远,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成为岭南书法崛起的第一座丰碑。

  陈白沙创制茅龙笔

  关于陈白沙创制茅龙笔的缘起,在江门、新会一带流传着多个故事。其一为白沙先生南归后在圭峰山筑茅舍讲学,某日一位客人慕名而来请他写字,当时他身边没有大毛笔,于是急中生智,就地取材,束茅代笔,蘸墨挥毫,竟有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客人满意而去。其二是白沙先生在煲中药后,发现药渣中的茅根纤维柔顺,于是萌发了用茅草制笔的念头。其三是他看见村里小孩用茅草扎成的扫帚在地上比划写大字而受到启发。等等。

  关于陈白沙发明茅龙笔的记载,最早见于陈白沙去世后次年由其弟子张诩撰写的《白沙先生行状》。文中曰:“山居笔或不给,至束茅代之,晚年专用,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好事者踵为之。”陈白沙50岁时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客来索我书,颖秃不能供。茅君稍用事,入手称神工”的诗句。

  由此看来,上述关于陈白沙发明茅龙笔的第一个故事较为接近张诩《白沙先生行状》中的记载,同时亦与陈白沙诗中的自述相吻合。陈白沙发明茅龙笔的过程虽有偶然性,但真正促使陈白沙发明茅龙笔,是他对书法艺术的创新精神。陈白沙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从茅龙笔的书写实践中发掘书法艺术的生机,从而实现了其学术个性与艺术个性的融合。书写工具的更新,无疑使陈白沙的书法艺术更具特色,使他最终成为明代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书法大家。

  传世的陈白沙茅龙笔书迹

  陈白沙传世的书迹多为碑刻和墨迹(即原作),还有少量为木刻。据不完全统计,陈白沙手书的碑刻至今能保存下来的有近20方,其中用茅龙笔书写的有8方。

  明代初期,岭南刻碑之风相当盛行,至今广东能保存下来的明碑虽不少,但大多是没有书法艺术价值的寺庙碑刻。而陈白沙的茅龙笔书法碑刻则独具特色,是广东明碑中少见的行书碑和草书碑,不仅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如立于南京求雨山文化园的《白马寺联句草书碑》和立于广州南海神庙旁边章丘浴日亭的《浴日亭次东坡韵诗碑》,分别是陈白沙56岁和58岁时的茅龙笔草书精品。而立于新会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崖山祠古碑廊的《慈元庙碑》是陈白沙72岁时即明弘治十二年(1499)书写的最经典的茅龙笔行书作品,该书迹苍劲雄浑,枯润有致,纵横错落,浑然一体,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在岭南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历来受到学术界和书法界的称颂。

  至于陈白沙的墨迹,历经500年沧桑以及由于南方气候潮湿等种种原因,能保存下来者当是其中的极少部分。据广东省博物馆朱万章先生著《广东传世书迹知见录》所载目录列有47件(多藏于各地博物馆),而实际数应在50件以上。据笔者收集到传世的陈白沙墨迹图片和相关资料显示,当中约有20多件为茅龙笔书法作品。

  这些传世的陈白沙茅龙笔书法墨迹图片大部分在笔者的研究专著《陈白沙的书法艺术》(广东旅游出版社2008年出版)以及由秦有朋主编的《陈献章书法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中都有刊载。其中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头虾说轴》、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种萆麻诗卷》、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的《病中咏梅诗卷》、藏于香港艺术馆的《送张进士廷实还京序卷》以及藏于江门市博物馆的《题九十一翁邝筠巢诗轴》和藏于新会博物馆的《雨中偶述效康节诗卷》等都是难得一见的陈白沙茅龙笔书法经典墨迹。    文/图 陈福树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glen | 阅读:
相关新闻       陈白沙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