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凌村纪事:举人石

[日期:2012-05-17] 来源:陈凤台研究  作者:陈积柱 [字体: ]

在鹤山市凌村斌塘里有块花岗岩凿成的石碑,上面直书“道光乙未年恩科举人风来立”。陈风来系陈凤台二十三世孙、凌村陈氏二十二世祖,居住新会大泽,道光乙未年(1835年)考中举人,回祖居凌村拜祭先人,在宗焕祖祠堂前面树立此石(旗杆夹原来四块)光宗耀祖。

望子成龙,千古不变。封建时期,长辈最担心子侄们不文不武,所以太公们都会起书馆、建武场,让子侄学文练武,要求子侄勤学苦练,希望十年寒窗而一举成名。封建时期实行科举制度,明清二朝基本是三年一科,明朝共开考83次,清朝共开考112次。科考程序大致分为四级,第一级叫童试,又称府试或县试,被录取的人称为“生员”,通称“秀才”;第二级叫做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被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三级叫做会试,是中央一级的考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进士”;第四级叫做殿试,名义上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复试,被录取的人称为“天子门生”,殿试又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名额不限。殿试被录取的人,往往被授予较为重要的官职。

那时考中举人是全族光荣、惊动四乡的大事,只要公榜一出,便有报子飞奔而来,向举人家长报喜,目的是领点赏钱。一二天后,新科举人在吹手乐队和接送队伍的簇拥下,披红戴彩,高头大马或四抬大轿,凯旋而归。举人主家忙着接见前往贺喜的四乡绅士、地方权贵,就是县大爷也会送些贺匾等礼物。中了举人已经成为有头有面的人物,跟着要上京会试,一旦取得进士,谁知皇上封个几品官?所以地方大小官员谁不留条后路。那些族长、太公们齐集祠堂,商议如何设宴招待宾客、拜祭祖先、安排戏班等琐事,忙得不亦乐乎!

清朝时期,凌村陈氏家族考中举人的有:陈式叔、陈廷佑、陈风来、陈风林、陈风祥、陈培之、陈云龙等,由于历史资料不全,难于综合举人们的其他情况。历史资料显示,陈风来和陈云龙都是武举。陈云龙武艺高强,已成为世代美誉,他不满清朝腐败,跟随天王洪秀全,担任太平军武教官。陈云龙当年练武的石礅,今亦存在斌塘里。陈风来的举人石保留至今已经历170年,实在难得,但可惜人们不识宝,把历史文物当作一般石块,几十年来一直把举人石横架在沟渠上,当作过桥板。可怜那昔日风光无限的举人石,让人们脚踏鞋拖,石面已经磨损严重,如不加以保护,很快就会字迹模糊,有望乡中有识之士重视,拯救拯救举人石,还历史文物的本来面目,让举人石流芳千古。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glen | 阅读: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