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蒙里驿:千年古驿道 传奇故事多

[日期:2012-08-25] 来源:清远日报  作者:陈玉梅 高峰 [字体: ]
      相传在三子陈英的陪同下,陈凤台与清远知县深入滨江山区体察民情,促成了汉族与瑶、壮等少数民族的和谐共处,一起共赴国难———抗击元朝的入侵,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历史诗篇。

  陈凤台长子陈谟在《谟翁遗牒》中写到陈凤台墓葬在“清远县蒙里驿九龙潭飞天蚕形”。在采访期间,陈文镜等村民边走边说,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历史变迁,蒙里驿古道已经隐藏于山涧田野之中,但山麓下还有一个村庄叫龙潭村,龙潭村前的小溪旁有一个地方叫龙潭庙。在下任坑路口到桂湖小学门口留下240米长用石头铺设宽1.5米的驿道遗址(横岗村人叫石街路)。

  从史料上看,蒙里驿的北端为英德的浛洸为起点,往南穿越众多群山峭岭,经下迳、六甲洞等地,直出浸潭大陂头、沙河、桂湖而到达广宁、四会等地,而桂湖横岗村就是镶嵌在这条古道上的一颗明珠。蒙里驿道英清段在历史上也是英商和清商交流贸易的重要通道,更是浛洸通往清远的必经之路。因为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浛洸县,是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经济繁荣的千年古镇,曾经是郡治和州治的所在地,在辉煌鼎盛的时期,所辖的版图横跨今天的韶关、清远和郴州三市,是粤北及湘南地区的政治、经治和文化的重镇,更是英德西、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地位十分突出,故素有“未有英德,先有浛洸”之说。

  ●蒙里驿见证滨江山区发展史

  与横岗村村民一起行走在充满历史沧桑感的蒙里驿千年古道,仰望山道两旁巍峨矗立的群山峭壁,聆听村中长者口述的家族故事,我们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那个金戈铁马、群雄并起的冷兵器时代……

  从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到清代宣统末年(1910年)的五百年间,蒙里驿周围的冠军山、大小罗山等山区的瑶、壮同胞曾多次举行暴动,反抗官府的压迫。为了防止官兵进山清剿和外族入侵,他们在冠军山上修筑了石城墙、城门和集市等防护设施,这些遗迹至今仍然清晰可见,如横档圩遗址、望军山城门、天塘山城墙等。

  民国时期,蒙里驿道曾发生过多次军事行动。民初军伐混战,广西军阀借道清远攻击广州,被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击败,败军从蒙里驿撤退回广西。军阀沿途抢夺物资,强拉挑夫,杀人放火。蒙里驿一带百姓纷纷躲藏到山中暂住,可谓闻兵色变。

  抗日战争时期,桂湖的百姓为了防止日本军队从沙河方向进入蒙里驿,预先就将龟颈迳至响水迳这段路挖断,把桥梁拆开,还配合抗日游击队沿途伏击日寇。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秦皇山游击队派遣丘源、梁灿等人组成筹粮小分队,打扮成小商贩,住进蒙里驿古驿道旁的福祥客栈,一面开展宣传活动,一面为部队筹粮,分别进入担川坳、根竹坑、白花山、大洛等村庄开展筹粮活动,得到桂湖人民的大力支持,先后筹得稻谷两万多斤,磨成大米后在晚上悄悄运上秘密联络点望军山仙庙。鉴于桂湖人民为解放战争作出了杰出贡献,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桂湖24个自然村为“革命老区”的光荣称号。

  新中国成立初期,蒙里驿古道沿线村庄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工农业生产飞速发展,商品流通活跃。据陈文镜等村民介绍,英德、九龙、石潭、浸潭等地的茶叶、竹笋、黄豆、幼猪等特产,用人力挑担经蒙里驿古道运到石坎墟出售,销售到周边的乡镇,然后又从石坎墟买回日用品家用。每逢农历二、七石坎墟期,在蒙里驿桂湖段,整天都是人来人往,上午挑货物去石坎墟,下午从石坎墟回程。有些客商因为太劳累,加上天黑路远,就在蒙里驿沿途的客栈住上一夜,第二天早上才继续上路。蒙里驿桂湖段不愧为滨江地区商品和农副产品的交流通道,从龟颈迳至铁炉迳的短短六公里路程就有新聚龙、义合、福祥、合昌、厚安、胜安等六间客栈,成为匆匆过客的最佳歇息地。从1957年起,乡村逐步实行农业合作化,政府对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乡镇有了通往县城的汽车,至此,这条繁荣了千年的古驿道逐渐冷落,渐渐被人们遗忘,桂湖段的六间客栈也随之破落。

  近年政府投资修建的滨江二线公路的走向与蒙里驿道的走向基本一致,千年驿道就是新公路的雏形,充分体现了古人选择驿道的智慧。滨江二线公路自东向西穿过桂湖全境,北接英德浛洸,西达广宁、四会,这两年又从公路修水泥路村道延伸到各个自然村,交通路网飞速发展,四通八达,蒙里驿桂湖段不再闭塞,冠军山不再难行。徜徉在静静躺在荒草丛中已荒废的千年驿道,追忆它曾经辉煌的历史,更惊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清新县交通路网的飞速发展。

  ●蒙里驿是抗元军民的战略要道

  话说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陈凤台及其家族从珠玑巷南迁,先是从南雄到英德浛洸,然后再从蒙里驿道沿着九龙、浸谭、大陂头、樟坑迳到达冠军山,在此谋划抗元大计。他七个儿子及家族逐渐南迁到珠江三角洲各地,冠军山下的蒙里驿从此成为了“七子流芳”的发源地。

  然而,历史总有一天会拨云见日,露出真容。经文史工作者研究发现,清远蒙里驿古道竟然是南宋“宋元交战史”中“陈家军”的抗元路线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正史中有关清远抗元的历史记载得并不详细,而陈凤台墓的发现,是探究这段历史难得的重要遗迹和史料。

  最近文史专家的研究成果,印证了清新政协出版的《天堂山古墓之谜》中关于抗元英雄陈凤台在蒙里驿组织“陈家军”抵抗元兵的传说。安葬在清远蒙里驿的陈凤台是南宋末年抗元的精神领袖,是“陈家军”的代表。陈凤台被贬时,便开始将家属南迁,布置陈家的后人分散到广东各地,他的七个孙子也从珠玑巷来到清远蒙里驿,组织“陈家军”在当地抵抗元兵。崖门大战后,“陈家军”成为南宋抗元的重要支柱力量,在抵抗元军过程中,“陈家军”力战到底。

  陈凤台是个深谋远虑的人,在设计整个撤退路线的时候,首先选中珠三角作为最后一个堡垒。从历史地图上可以看到,从清远蒙里驿出发到珠三角,可以连成一条的抗元防线,每个点设置关卡,每个关卡都是一个堡垒。

  俱往矣。沧海横流,历史的风烟已逝。行走湮没在山涧田野里的宋代古驿道上,我们忽然觉得,南宋谏议大夫陈凤台,一生都在为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的复兴而鞠躬尽瘁,他应该是南宋王朝的一等功臣啊。

  ●陈凤台父子同葬蒙里驿

  纵观历史上的清远,它东连东莞、潮州,南连广州、新会,西连封开、广西,北连韶关、湖南,有“三省通衢,北江要塞”之称,是珠三角与粤北山区的结合部,也是中原通往岭南的重要纽带和驿站。可以说,从南雄珠玑巷南下珠三角的人士,绝大部分都要经过清远,并作一番短暂的停留,而清远蒙里驿就是宋朝沟通中原与岭南的一个重要驿站。

  陈凤台家族在珠玑巷是一个兴旺发达的家族,他本人是宋进士、谏议大夫,所生七子均有功名,史称“七子流芳”。墓葬在清远县蒙里驿九龙潭,陈凤台为何安葬在距离珠玑巷数百公里外的崇山峻岭冠军山上?这个千古之谜曾经难到了文史专家。他的三子陈英(宋进士、广宣议大夫),也随父亲安葬在冠军山上。但由于岁月蹉跎,世事沧桑,陈英的墓穴已荡然无存,是安葬在陈凤台的墓左抑或墓右?也成了一个难解之谜。

  数百年来,关于陈凤台父子葬在清远蒙里驿九龙潭之谜,当地民间流传这样一个传说:陈凤台随第六子陈图定居清远城里,第三子陈英后来也来清远陪伴父亲。陈凤台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谏议大夫和文人学士,相传他到滨江山区考察时,被当地热情的瑶胞所挽留,同意教授瑶胞子弟读书识字。为了保境安民,他指导瑶胞在山上修筑城墙,安营扎寨,并由他和三子陈英出面收编南下难民,与当地的瑶、汉、壮等族人组成“陈家军”,共同抵抗元兵,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陈凤台父子兵败殉国,瑶王悲痛万分,将陈凤台父子妥善安葬在蒙里驿九龙潭,从此,陈凤台、陈英父子二人被誉为“抗元英雄”。

  陈凤台后裔特别注重对祖先的崇拜和敬仰,将其视为与社稷并重,是家族精神的象征,八百多年来,“凤台文化”已成为海内外陈氏族裔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和观念。

  从清远历史发展来看,它就是由古代驿站起家,逐步进化到当代这样一个的大都市,我们不能忘记千余年的历史,在我们的身里身外到处有着古人的印记,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古代的优秀遗产,传承文明,弘扬优良历史,赢得社会新的进步!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glen | 阅读: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