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阅读新闻 背景:

开枝散叶七子流芳 科学救国两代传奇

[日期:2013-04-11] 来源:新快报  作者:陈玉兰 陈国仆 陈都 [字体: ]


 

■1920年,陈英梅和丈夫凌道扬。


  晚清,西方列强用鸦片和枪炮打开了闭关锁国几百年的“神秘东方之国”。伴随着国门的打开,相当一部分士大夫走出了国门,积极向西方学习并兴起了西学救国的浪潮。陈氏家族便是这一历史洪流中的一分子。陈言早年毕业于香港圣保罗书院,此后曾任香港裁判处通事(译员),香港《德臣报》翻译、副主笔。1871年,在伍廷芳等帮助之下,他以《德臣报》中文版名义创办《中外新闻七日报》。在香港期间他还与创办《循环日报》的王韬关系密切,并协助其翻译了《联邦名人录》。
  西报首位中国主笔
  陈言和弟弟聪慧过人,过目不忘。在圣保罗书院读书的时候,每每考试,二人总是包揽前二名。只是,与弟弟在商业上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不一样的是,他对文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据《霭庭公事略》记载,陈言孜孜不倦探索西方文学经典。毕业后,陈言受聘为《德臣报》翻译和副主笔,其文采学识可见一斑。他同时亦开创了中国人作为西报主笔的历史。
  担任西报主笔的同时,陈言痛心于殖民统治之下,香港民众将中国文化视为陈腐。深恐出现文化断层,亦有感于西方民众早有报纸开启民智而国内空白。1871年,陈言在伍廷芳的帮助下,以《德臣报》中文版名义创办《中外新闻七日报》。1872年起独立发行并改名《华字日报》,第一份中文日报就此诞生。
  著于1935年的《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在言及中文早期日报时是这样评价《中外新闻七日报》:“惟岁月既久,人事变更,今巍然尚存者,只上海之《申报》与《新闻报》,香港之《华字日报》三种耳”。
  从报人到外交官
  报馆在当时香港威灵顿街十六号,初只有一间铺位的两屋楼房,后加高两层,司理人员办公室、编辑部、营业部、印刷车间都在这里。陈言自己做编辑,报纸文字是文言文,目标读者是当时的文人学士。最初,报纸内容主要是刊登当时西方报纸内容的翻译稿件为主,篇幅也很小,因财力所限,发行量不大,销路不广,订阅者多是南洋各地华侨。
  不过,陈言的人生并未止于此。因精通英语,熟悉洋务,通晓中西文化,清朝钦差大臣张之洞赴英国参加女王维多利亚加冕庆典时选其为翻译。这次翻译经历将陈言拉入仕途:1878年他出任清廷驻美国使馆参赞,旋调任驻古巴领事(兼驻马丹萨)。在这里他迎娶了自己的第四房太太伊丽莎白,她是古巴籍西班牙人。1884年起,陈言改任驻马丹萨领事。1886年升任驻古巴总领事,1893年离任,回国后曾任开平煤矿会办。1890年代末跟随张荫桓公使前往美国。返国后任开平煤矿总办。陈言回国后,开始管理清朝实业,热心社会公益,如开矿、海运、铁路等,1905年在上海去世,时系淞沪铁路和沪宁铁路督办,官至二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glen | 阅读:
相关新闻      
热门评论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