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发展,天马人有意学周庄
2008-4-19 9:43:49

         
   

天马村文革遗迹

“文澜书院”是有些年头的文物了


陈氏祠堂是天马陈族精神文化的根。

龙门牌坊是新修的


小鸟天堂 谢富瑞 黄少玮 摄
  前不久,在新会区人大会期间,有代表提出获得“广东省最美丽的乡村”称号的会城天马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就是要向苏州的周庄学习,依托小鸟天堂品牌和南国水乡的自然风光以及历史遗迹,在保护中发展水乡旅游文化产业。这些话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天马与周庄有哪些可比性?天马能学到周庄的什么呢?会后,记者来到位于新会圭峰山下、银洲湖畔,距会城城区6公里的天马村,实地考察地物风貌,于是便留下了对于天马河、对于这条500多年生生不息古村落的遐想涟漪……
  小鸟天堂:天马古村落的名片
  去的那天是下午,春光明媚,会城文化站的林站长作陪。林站长介绍说,天马村已有550多年的历史了,总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5000多亩。常住人口10100多人,以陈姓为主,属下6个自然村,33个村民小组。村里河道纵横,民风淳朴,颇有南国水乡风情,还保留着一些历史文化古迹。
  车子顺着一条沿河的车道开着。只见一河两岸以桥相连,车水马龙,商铺林立,绿榕成荫;新建楼房琳琅满目,村民安居乐业。河边还有一处高大的龙门牌坊,雕龙刻凤,很气派,但石材看起来比较新,红漆也明显是不久前刷上去的,不像是古迹。整体上看来,还是比较普通的南方小城镇的风貌。“这和周庄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记者心底正有些失望,车子已开进了绿荫浓郁的天马村委会院内。
  进了一楼办公室,却发现静悄悄的没有人,原来村委会的成员都在楼上忙于换届的民主选举工作。墙上贴满了邓小平关于发展经济、关于改革开放的指示,如“多干实事,少说空话”、“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看得出,村委会的班子是很有进取心的一班人。
  记者正在寻思,林站长找来了村里的宣传委员小陈。小陈陪着我们沿着河道往前走几步,一扭头,看见了天马河中间那块翠玉一样的小岛,以及那令无数人到过新会就过目不忘的古榕树。“这不是闻名世界的雀墩——巴金笔下的鸟的天堂么?”记者惊喜地问。
  “正是,也是新会的招牌。大约在300多年前,在天马河中间渐渐形成了一个小岛,小岛上一棵榕树独自繁衍,遮盖全岛,形成了‘小鸟天堂’奇观。先人们把大榕树看作风水树,把小鸟看作是神来之物,世世代代宣传爱树护鸟。在《陈氏族谱》中记载的村规民约中专门写有‘不准捕捉小鸟,不准杀生,不准破坏榕树周围的环境,否则就要浸猪笼’的字样。”小陈微笑着回答。
  不过雀墩真正成为风景区,还是在解放后。据天马村老人回忆,1958年,当时的中共中南局书记、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1908—1969)和时任广东省省长的陈郁由县的领导陪同来天马视察,陶铸慧眼识珠,提出将这一独特景观建成风景名胜区。于是在鸟岛的隔岸对面开辟了小公园,筑了现在的巴金亭。上世纪80年代起,又建起观鸟楼等配套景观;90年代起,天马管理区将周围的250公顷范围辟为生态环境控制区,“天堂”里的鸟类由以前的1.5万只增加到3万只。2002年,新会区决定大力发展旅游业,将小鸟天堂打造成大型旅游景区,当年成立了新会小鸟天堂旅游有限公司,向天马村租赁经营小鸟天堂旅游景区,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统一管理,并重新规划扩建。
  “小鸟天堂对我们天马村的发展有极大的拉动作用。”小陈介绍说,&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