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石头数百年
2012-5-28 9:23:48
接龙桥、接龙亭、观龙路、观舟园、古赛道,起龙舟、赛龙舟、吃龙船饭……当你走进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你会感到这方美丽的水土“龙”气十足——
鸣炮之后,父老乡亲、外来嘉宾、亲朋戚友就围坐在村中的祠堂前吃龙船饭,气氛热闹和谐。
百闻不如一见。不进石头村,不知这个距离江门市区三公里的村竟然如此美丽,更不知这里的龙舟文化如此深厚。
5月22日,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陈念本,带着记者从中心里的接龙桥出发,沿着石溪河追寻龙舟文化。
石头村访古
“这是太祖湖,是端午龙舟必到之地,现在能有这么好的自然生态有赖台山陆村华侨陈策文先生的大力支持和村民的合力整治。那是接龙亭,‘接越群雄千百众,龙腾万丈护乡民’,亭上的对联就是石头村龙舟文化的写照。那是陈氏宗祠,是石头村的根,陈氏在石头村开枝散叶的历史可追溯到723年前。”船到太祖湖,陈念本一边划船一边介绍。太祖湖不大,但美丽如画,有点像微缩了的西湖,绿色的湖水,飘浮的水仙花,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陈念本说,“石头村面积大,14条自然村,9.8平方公里,6300多人,旅外乡亲5000多人,可算一个小‘侨乡’。”
船过通天闸,岸边的瓜菜越发诱人,田野间满目苍翠,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陈念本挥手一指,“左边的叫龙山,右边的叫大岗神山。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龙山、富山、大岗山都是露出海面的礁石,海水退去后才形成这块土地,所以古人叫它‘石海’。龙山古庙上有一块拴船用的黄头石、插篙用的洞,还有庙门‘庙镇黄浦石,江湖碧带泉’的对联,均可供考证。如果你有空登上龙山顶,还可看到慈湾村就像大海上的一个漩涡。”
“又传石头村陈氏祖先陈宣号南乔于清顺治年间带领村民开挖水运河,采石筑堤,为民造福。因水运河两岸河堤均用石头筑叠而成,十分牢固,后人为了铭记祖先筑围建村,既畅通水路运输又排除水患的聪明才智而把本村命名石溪,后改名为石头。”
人杰地灵 名人辈出
石溪河很美,像一条碧罗带环绕着石头村,村村碧水相接。
船绕过生态村慈湾,缓缓进入北角村,小桥、流水、人家,让人仿佛进入了周庄水乡。细细品味,更像广州市海珠区的小洲村。
陈念本说:“石头村,源远流长,人杰地灵,热心公益的卢观桓父子,爱国爱乡的华侨、港澳同胞陈永、陈国泉、唐珍琰、陈国伦,被毛泽东称为‘国宝’的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垣,曾受江泽民接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等都出自石头村。文化遗产颇丰,建于乾隆年间的接龙桥,嘉庆十四年重建修的龙母古庙,道光子寅孟冬重修的龙山古庙,广东省重点保护文物陈垣故居,岭南建筑瑰宝陈氏宗祠等等,都是一张张闪亮的名片,既有历史价值,也有旅游观赏价值。”
船沿着石溪水道缓缓前行,穿过十八座小桥、省卫生村梅湾,抵接龙桥,不知不觉记者已环游了石头村三分之一的村庄。
龙舟文化 源远流长
陈念本指着接龙桥说:“我们石头村既是鱼米之乡又是龙舟之乡,龙舟文化底蕴丰厚,几百年前已有龙舟活动,这座接龙桥建于乾隆年间,在这座桥修建之前,这里的龙舟活动已十分活跃。现在,14条自然村中共有12艘龙舟,每逢端午节龙舟活动都十分热闹。”
在村委会办公室,陈念本拿出两个条幅,“团结拼搏,和谐奋进”八个大字柔中带刚。“这是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聂党权的手笔,这八个字就是我们石头村的龙舟精神。他送这八个大字给我们,就是希望我们用龙舟精神,打造好石头村的龙舟文化,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