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洪圣”是一家
2012-5-19 19:47:16
不少年轻人对洪圣始祖馆怀有感情。
洪圣始祖馆摆放着以前习武的兵器。
陈享坟墓显得孤寂冷清。
洪圣始祖馆是一座清代古建筑,青砖黛瓦,古色古香。
馆内正面挂着陈享的遗像。
名扬四海的蔡李佛拳创始人、杰出的武学奇才、传奇式的民族英雄——陈享(1806-1875),字典英,号达亭,是新会崖门京梅村拱北里人。他年青时曾先后拜蔡福、李友山、陈远护3位大师为师。陈享学成后返乡,在乡中父老邀请下,在家乡京梅村“缘福陈公祠”设立“洪圣”馆,传授武学。因陈享武艺非凡,开馆后很快名震四方,周边武术爱好者纷纷投于门下,及至后来风行亚、欧、美、澳等地区。
现场寻访
名扬海内外的
武林体系源于小乡村
陈享是个传奇式的人物,他在1839年至1840年间,曾协助林则徐“禁烟”,训练义勇水师。在鸦片战争中,陈享率领众弟子投入广州虎门水师衙门麾下,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陈享制服外国恶霸基利士,击败俄国大力士,赤手空拳击毙美洲虎等许多事迹,至今为人传颂。在京梅村,老人、小孩都能说出一段陈享的事迹。
作为外乡人的记者,3年前来到新会工作,才听说过这一名武学奇才。早前,看过新会作家写的有关蔡李佛拳始祖陈享的小说,“那盘缠头额上的乌黑辫子,受过雨露渗湿,显得蓬松紊乱。剑眉下,一双坚韧而炯炯有神的大眼,隐约掠出一道欲离不舍的凄然目光。”小说的描写,多次让记者在脑海里勾画着陈享的样子。
工作之便,曾多次来到蔡李佛拳的发源地——洪圣始祖馆,但每次都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没有细看,甚为遗憾。在一个雨过天晴的早晨,朝霞映照晴空上的片片淡云,仿似飘动着的绮丽轻纱,记者约几名当地学者朋友来到洪圣始祖馆。洪圣始祖馆坐落在新会崖门镇的京梅村,从会城驱车出发,约40分钟到达。下车后沿着乡间水泥路继续前行,大约1000米即可去到。在通往京梅村的路上,没有一块显眼的景区标识标牌,沿线残旧落后的乡村面貌,也掩埋了洪圣始祖馆的光辉与神圣。“这无形中削减了蔡李佛拳本身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一位朋友对周边环境表示不满。在记者心目中,蔡李佛文化底蕴深厚,经170多年孕育、创新、发展,不仅是一个享誉寰宇的武术体系,并且是一种共生共荣、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边环境与其实在有点不符。
之前,记者通过互联网,对陈享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一路上,大雨洗涮涤净过的群山,翠绿碧透、气象万千。树林间幽幽渗出芬芳,阵阵清爽的凉风拂面而来。约5分钟路程,一座用8条花岗岩石柱支撑,面积约300平方米的两进式祠堂显现在记者眼前,“这就是名扬海内外的‘武林圣地’。”同行的学者告诉记者。
朝圣“武林圣地”
洪圣始祖馆又称缘福陈公祠,是一座清代古建筑,青砖黛瓦,漆红大门,古色古香。门口楹联:“洪材定取文章事,圣算还推武略通”。
据朋友介绍,洪圣始祖馆是岭南武林中的一大流派蔡李佛拳创始人陈享开设的第一间武馆,民国24年(1935年)曾重修,面积约300平方米,两侧带厢房,中间有天井。记者细细观看这一“武林圣地”,馆内的椽梁为坤甸木料,虽经近200年风雨,仍完好如初。这座用8条花岗岩石柱支撑的建筑物,外墙用48厘米厚的水磨青砖砌成,墙体1米以下为花岗岩,十分坚固。屋脊为石灰砌的双龙抢珠拱梁,两侧檐角向上挑起,檐角饰有雌雄两只石狮子,整体建筑气势磅礴。
馆内正面挂着陈享的遗像,虽然遗像是陈享年老的样子,但剑眉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隐约掠出一道威严的目光,让人想起当初的那一位虎虎生威的青年,如同小说里描写的那样&ldquo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