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祺家族兴学强国义举
2012-6-13 20:24:30
澄波小学(原澄波学校)是新会最早兴办的侨校之一,大大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陈瑞祺先生像。
澄波小学教学楼重建后,教室宽敞明亮。
澄波小学校园环境优美。
1938年,陈瑞祺在罗坑修建的澄波小学校舍。
具有80多年历史的新会罗坑澄波小学——
澄波小学(原澄波学校)是被誉为“爱国爱乡慈善家”的新会旅港乡亲陈瑞祺,为了纪念父亲陈澄波并继承父亲兴学乡里的遗志,于1927年在家乡新会罗坑陈冲乡创办的。次年,他又在陈冲山咀创办澄波第二小学。当时的学生,只要自己出钱买文具、书本,就可以在两所澄波小学学习,不需要交学费。陈瑞祺负担学校的所有费用。陈瑞祺的儿子陈经纶先生,在父亲顶着“地主”的帽子过世后,接过了家族兴办公益学校的事业,并将之发扬光大。在今年12月2日广东省侨务办公室和南方电视台联合举办的“2009南方·华人慈善盛典”上,陈经纶先生荣获“慈善人物奖”。
“2009南方·华人慈善盛典”对陈经纶先生的颁奖辞是:为民建乡,造福当代;为国树人,功在明天。他的家族传承国家兴亡之责和社会改良之志,三代人接力投身公益逾百年;他的善举遍及家乡和京杭,创下中国基础教育界的“经纶教育品牌”。
澄波小学是新会最早兴办的侨校之一。近日,本报记者走近罗坑澄波小学,重拾陈瑞祺家族三代人热心家乡教育、办学兴教的历史。敬请关注。 (编者)
1 陈瑞祺继承父亲遗志办起两所澄波小学
在走访澄波小学时,记者联系到了原新会县侨办秘书股股长陈华炯,他也是陈冲人,小学6年都在澄波小学读书,毕业后又在香港陈氏公司做过工。今年80岁的陈华炯听说记者要采访澄波小学,立即表示愿意做“导游”。有“陈氏家族第一号知情者”的老干部做“导游”,可谓天赐良“人”。
陈澄波是清末出生于新会罗坑镇陈冲乡的贫苦农民,年轻时曾去佛山做工,后来到了香港。在香港,陈澄波先给人打工,后做大米生意,慢慢成了商人。生活有所好转后,陈澄波加入了爱国知识分子教育救国的队伍。他意识到中国的落后源于中国人大部分是文盲,于是开始着手改良文字,成为“切音字”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据了解,中国人的汉字拼音运动就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1921年,罗坑镇的陈氏亲族与一户姓林的发生械斗,陈家败走,流离失所到广州、新会、开平和江门等地。陈澄波念及都是自己的同姓手足,于是和陈氏华侨出钱组织他们重归故里,为他们盖了600多间茅棚,购置农具、耕牛,帮助他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陈澄波在重建家园的第一年,便向乡亲们每月赠送一银元,以后逐年增加。乡亲们重新安居乐业之后,陈澄波发现小孩们没有书读,于是又为他们办夜校,进行扫盲和普及教育。
陈澄波去世后,其子陈瑞祺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兴学乡里,于1927年在家乡陈冲乡创办了澄波小学,次年又在陈冲的山咀村创办澄波第二小学。当时的学生在澄波小学学习,只需要自己出钱买文具、书本,不用交学费。陈瑞祺负担学校的所有费用。
学校办起后,陈冲乡的小孩纷纷回到学校读书。1948年,陈瑞祺修建澄波第一小学校舍,又在家乡建成“慈贤孝医院”,配置中、西医和助产士等医务人员,免费为本乡患者治病和为孕妇接生。
2
重视学生品质教育
1937年,年仅8岁的陈华炯进入澄波小学读一年级。到了陈华炯念书时,澄波小学在家乡四周已是远近闻名了。
陈华炯购买了商务印书馆的教科书后,便开始读书了。语文科学的是“开学了、回家去……”等简单的认字。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