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达:创立地洼学说
2012-11-30 10:56:56


  陈国达在进行科研工作。

  陈国达被誉为地洼理论的“第一代引路人”,与李四光齐名并称为“南陈北李”。

  70多岁高龄的陈国达仍在野外考察。

  1984年8月,陈国达作为特邀代表出席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被安排在主席台前排就座。(翻拍)

  陈国达在张家界研究地貌。
  创立地洼学说
  寻找大地矿藏
  院士
  小传
  陈国达(1912-2004),祖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国际著名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地质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四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89年湖南省特等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历任中山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南矿冶学院副院长,国家科委地质专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所所长,湖南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系国际大地构造及成矿学理论体系——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成矿理论)及其学派创始人。他先后入选《国际杰出领先者名人录》、《世界五千名人》;他所创立的地洼学说被列入《简明世界科学技术史年表》;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资深院士”称号。著有《广东灵山地震志》、《地台活化说及其找矿意义》、《中国大地构造》(英文版)、《地洼学说文选》、《陈国达诗选》等。
  他出身于看风水墓地的家庭,却成为世界知名的地质学家;他不曾留过洋,其学说却飘洋过海,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学术思想;他被誉为地洼理论的“第一代引路人”,与李四光齐名并称为“南陈北李”;他一生勤勉,勇于实践,70岁生日都在南岭山脉的矿区度过;他创立的地洼学说不仅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而且享誉全球,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性学派,在当代地质学界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就是我们这期要介绍的院士——陈国达。
  记者近日采访了陈国达院士昔日的学生木士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导)、刘亮明(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彭渤(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从他们那里领略到陈国达院士“德勤、勇慎、严实、坚恒”的科学大家之风。
  人物
  对话
  1
  创立地洼学说
  【100多年来,人们公认的传统地质构造理论,是由美国和奥地利学者创建的“地槽—地台”学说。按照这个理论,我国东部从大兴安岭到海南岛这片辽阔地域应属于稳定的“中国地台”区。1936年4月,陈国达在广东灵山地震灾区调查后发现,从东汉以来,灵山地区先后发生过150次地震,若按照“地槽—地台学说”的观点,中国东部的广阔地区已进入稳定的地台阶段,又怎么会有如此密布的地震、褶皱和断层呢?“地槽—地台”学说这一传统学说的权威性,第一次受到挑战。而挑战它的,竟是陈国达这一个初出茅庐的24岁中国小伙子。】
  
  江门日报:陈国达院士的主要学术成就是什么?
  木士春:先生最大的成就是创立了大地构造新理论—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成矿理论)。地洼学说突破了100多年来在地质科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由美奥两国学者创建的“地槽—地台”学说传统观点,被列入世界科学技术史大事年表,被称为决定当代地质学发展的新学说之一。中国也由此被称为“地洼学说”的故乡和发源地。
  “地洼学说”的创立,以及随后在寻找矿藏活动中的广泛运用,奠定了先生在国际地质学界的地位,也赢得了“地洼之父”美称。如今,地洼学说不仅在国内广泛运用于区域地质、成矿构造、找矿勘探、地层古生物和地震、水文、工程地质等方面,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