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陈毓铮】“凤台文化”是 “海外华侨联系清远的重要平台”
2015-5-5 9:59:12
陈毓铮。
←光绪年间修葺陈凤台墓时立的华表。
美丽俊秀的天塘山,因山顶有一口四季常青的水塘而得名。从山顶往下望去,整个禾云、沙河圩镇尽在眼底。10月31日下午,美国纽约华侨陈树荣先生一行,在省侨联和清远市侨联领导的陪同下,走一段歇一段,一直登上了天塘山顶,拜祭长眠在此的先祖——南宋抗元名臣陈凤台。
“凤台文化”在海外影响如何?趁休息时间,记者独家采访了省归国华侨联合会荣誉主席陈毓铮。
华侨纷纷集资打造“凤台文化”
记者:近年来,清远“凤台文化”在海外有广泛的影响,您又长期担任省侨联领导。您可以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陈毓铮:100多年前,就已经有许多陈凤台后裔移居海外,目前分布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尼等90多个国家。在全球华人中,陈凤台后裔有50多万人,可谓影响深远。其中,有著名华侨陈宜禧。他年轻时跑去海外修铁路,一直到60多岁才回国。1904年,他回到家乡台山筹办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新宁铁路,并提出“不用洋工、不用洋资”,历经14年终于建成铁路,被孙中山先生评价为“中国伟大华侨”。目前,陈宜禧的后裔仍在美国,他的第五代传人与我是好朋友,听说清远“凤台文化”之后,他非常激动。
一百多年前,海外的华人在国外受欺凌的多,于是他们在当地成立一个社团陈颍川堂,把华侨的力量团结起来,至今有130多年历史,后来发展为陈胡袁至孝笃亲公所。这一社团组织在美国华人圈内影响很大,是我国侨务工作的重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与海外华侨社团取得了紧密的联系。
记者:
他们对清远“凤台文化”怎么看待?
陈毓铮:2006年6月,首批来清远祭祖的陈树荣先生,回到美国之后一宣传,当地华人反响很激烈。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就有100多人回清远祭祖。年龄最大的有86岁,最年轻的10来岁。当时上天塘山的公路还没有修好,大家都是走几个小时山路。现在他们都非常积极地募捐,愿意集资来打造“凤台文化”。
“凤台文化”是一本爱国教科书
记者:
您对陈凤台及其后裔在历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如何看待?
陈毓铮:历史资料中对陈凤台的记载并不系统,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他为官40年,守贞不阿,堂堂正正,尽心尽责,是爱国之士。南宋宁宗时期,有人提出联合蒙古消灭金国。70来岁的陈凤台向皇帝上奏折,名为《缓金伐元疏》,不被皇帝采纳,反而遭到奸臣的诬害。将要被贬时,陈凤台逃离老家珠玑巷,并吩咐七个儿子更名隐居在广东珠三角一带,他本人则来到了清远。他为何会隐居清远?我们查阅资料后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他的第六个儿子在清远监狱里担任要职;他娶的第二个妻子是清远本地人;当时的清远比较偏僻,远离官府,可以躲避蒙古人的追杀。
陈凤台过世不久,后人写过一首诗:素抱忠贞任去留,青灯黄卷几春秋;明知逆耳心难恝,不杀元人恨不休。这首诗一直被收录在陈氏族谱里,真实反映了陈凤台生前所遭遇的情形。
陈凤台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为国担忧,殚精竭虑。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宋朝与金国经过长时间的打打停停,都已经弱下去了,而蒙古国刚刚兴起,陈凤台看到了元政权才是宋朝的最大威胁。
南宋末年(1278年),大臣陆秀夫带着宋朝末代皇帝赵帝昺逃到新会崖时,陈凤台的后人陈源辅、陈英辅将征集起来的数千石粮食送到了宋军手中。陆秀夫很激动地问,我们是打了败仗的军队,你为何还来送粮食。兄弟俩如实告知,他们是陈凤台的曾孙。陆秀夫才恍然大悟,并感慨道,假如先帝能听进陈凤台当年的劝告,可能宋朝不会最后被元所灭。
记者:
这段历史非常感人,对我们后人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爱国主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