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宗祠依旧在 15幢洋房说变迁
2012-9-8 9:19:01
始祖宗祠依旧在 15幢洋房说变迁 700多年墩头陈氏 华侨建筑整齐划一 历史韵味长留村中 摘要:在斗山镇墩头村委会,现居住2 0 0 0多陈氏,他们同宗同源,但开枝散叶分落各自然村的他们,却有着各自不同的风味故事。他们的开族老祖村也叫墩头,现在仅居住着20 0多人,这个村里坐落着8间陈氏祖祠,在外华侨人数极少。
均安村建筑整齐划一,立村以来就有长远的规划。
均安村有一间武馆,如今少有人来。
均安村民正在整理抽水灌溉农田的水管。
墩头陈氏族史见证人:
陈裕勤 70岁
墩头陈氏第28世,2003年参与台山墩头陈氏族谱编辑工作。
在斗山镇墩头村委会,现居住2 0 0 0多陈氏,他们同宗同源,但开枝散叶分落各自然村的他们,却有着各自不同的风味故事。他们的开族老祖村也叫墩头,现在仅居住着20 0多人,这个村里坐落着8间陈氏祖祠,在外华侨人数极少。
均安村建村131年,是墩头的陈氏大村,这个村子里居住着1000多陈氏,在海外的有2000多人,这是一个典型的华侨村,整齐规划的华侨建筑林立。在墩头,还有浮月、五福里陈氏等,他们的故事也相当耐人寻味。
墩头村一共有8间陈公祠,其中部分用于居住,新中国刚成立时,有村民太穷没有房子住,就分给他们住了。
根据旧族谱记载,始祖从善公到斗山来,已经700多年了。整个墩头村委会共有2100多陈氏,在海外多于这个人数。浮月、五福里、均安村等都是著名的华侨村。浮月村的15幢洋楼见证着这个村里陈氏的出海史。
墩头村内有8间陈公祠
70岁的陈裕勤接孙子放学后,回到墩头村,对于村中历史他最清楚了。陈裕勤在2003年参与台山墩头陈氏族谱编辑工作,他对自己的祖先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墩头村是墩头村委会下属的一个自然村。根据族谱的记载,这个村子建村已经500多年,是墩头陈氏公认的开族老祖村。墩头陈氏始祖从善公,也是整个斗山镇陈氏的始祖,在墩头村里有他的宗祠。
在陈裕勤的带领下,南都记者在村后,见到了两间并列的陈公祠。其中一间就是从善陈公祠,从善陈公祠已经没有使用,外面堆着竹子。“据我了解到的,在清朝的时候曾经重修过,至于建于何年,已经无从考究了。”墩头村一共有8间陈公祠,其中部分用于居住,“新中国刚成立时,有村民太穷没有房子住,就分给他们住了。”
“根据旧族谱记载,始祖从善公到斗山来,已经700多年了。”据陈裕勤称,墩头村是斗山上阁中心地区。陈从善700多年前从新会石头村迁到上阁堡东山里,五世祖时长房元康迁徙到六村朗美开族,兄弟元福仍居住在东山里,直到十世祖时方迁至现今的墩头村,至今已500多年。
陈裕勤是墩头陈氏第28世。
开族老村漂洋过海者少
在墩头村,虽有新房子,但大部分是近代的民居。“我们村,到外面去的人很少。”墩头村虽然是开族老祖村,但住在这里的陈氏仅有200多人,大部分村民以务农为生。
陈裕勤对国外的生活并不向往,在他的眼里,国外的生活有可能比家里更苦。“我爷爷就在国外去世的,78岁的时候在美国去世。”陈裕勤称,父亲不到15岁,爷爷就跟着村里的青壮年一起到美国打工。“40多年没有回来过,我从来没有见过他。”陈裕勤的父亲也没有跟着漂洋过海去美国。
“我见过一些从国外打工回来的,听他们说在外面可苦了。”这些早期出洋的打工者,每个月省吃省喝寄钱回来,大部分在餐馆打工。“如果能在外边做生意,那么生活会好一些,在餐馆里打工或者去做苦工,都不好过。”陈裕勤摇着头说。
在墩头村中间,有一间祠堂保存较为完好,木门换成了铁门,但铁门生锈多时,还上了锁。“这里曾经做过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