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台长眠天塘山,情系广州陈家祠
2006-8-28 17:01:11

    清远市清新县的西北面有一座名山叫天塘山,海拔一千多米,是这个县的第二高锋,天塘山东南连着沙河,西南连着石坎,西北连着浸潭,纵横几十里。从山下往上看,雄伟而陡峭 ,到了山上又是另一番风景,回头往山下看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往天塘山的纵深看去,有无数矮小的山丘,草木丛生,常年翠绿,简直是一片高山顶上的平原,更是一个自然生态的植物王国,据文史记载这里曾经是田亩纵横,耕户林立,可见当时这座山上有不少人在此耕山种地,但终因当时自然条件恶劣,在此难以谋生,山民逐步外逃。到解放前,这片空旷之地没有几户人家,没有污染,只有天然的草木,自由的飞禽走兽,清泉小溪,是风清凉,水清甜的一片原始净土。
    这座高山的南端的一个小山坡上,山上有一座古墓,墓地简朴自然,天生而成,除了墓碑和拜祭桌之外,看不出有多少是人工修造的,真是天生福地,这又与它处在一片原始生态的大自然风景之中显得十分和谐。在墓中长眠的是宋朝进士,谏议大夫陈凤台。四支华表记有重修时间为光绪二十年(1894年)。更令人称奇的是墓地处在高山之巅,墓前有一眼一百多平方米的天然水塘。当地村民叫状元湖。陈氏族谱有这样的描写:“来龙从冠军山顶(今叫望军山)庚申位转辛酉入干亥坐干向巽兼戊辰,来水已丙去水艮寅,见来不见去,前面远山,巽乙峰对照穴前,余地吐作盘唇,广可三亩,唇内一水塘,四时不涸,唇边俱是石壁,高可数十丈,俯瞰其下,小山百余,如众星拱极,然登穴不见,因本山高而盘唇阔故也,惟见三五里外田原及大坑水过堂耳,远望诸山,齐眉罗列收全,外局回顾,隔坑后山,尤倍峻大,一路行龙,是金水星而纯阴到头,横起三个小山,小金星从中金水,乳入穴而融结焉。”当地百姓认为这就是风水宝地的象征。
    陈凤台的先祖在唐朝因中原战乱,一路南迁到南雄珠玑巷定居,生有七个儿子,长子谟,次子宣,三子英,四子润,五子凯,六子图,七子仁,均获功名,称“七子流芳”,后因受“胡妃事件”牵连,陈氏家族继续南迁到广州、顺德喜冲、潮州、洛阳村、东莞、茶园、新会、开平、恩平、富坑、榕村、鹤山、霞洞、阳江、邓冲、香山(中山)、新宁(台山)、清远、等地谋生。
凤台祖墓图记是这样记载:凤台祖山在清远县,土名龙潭“飞天蚕形”,原名“蒙里驿”,(今属清远市清新县禾云镇革命老区桂湖客家村天塘山),“落地金钱”形宝字穴,由佛山过小塘直抵西南墟至黄塘约三十里,至芦苞约二十里,至大塘石角约三十里,至迳口约三十里,至龙颈约六十里上沙河约四十里,至龙潭约二十里。到飞天蚕形山脚一带,俱名龙潭,直上山顶名天塘,由山下而上约七里。
    广州市陈家祠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保存最完好的传统祠堂建筑,也是全省观众最多和最受欢迎的文化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它曾被评为“羊城十大美景”之首,又以“古祠留芳”入选新世界羊城八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1894年落成。是清朝末年广东省72县的陈姓族人捐资,并聘请广东各地能工巧匠兴建的合族祠,供奉陈氏祖宗,同时也为广东各县的陈姓子弟赴省城读书应考、诉讼、议事等提供临时居所。
  陈姓在全国是大姓,也是广东的名门望族,在清光绪年间,归国华侨陈瑞南,陈照南和广州的陈香邻、东莞陈伯陶等为了更好地培养陈姓子弟,便于各地学子到省城应考和发扬祖先的遗教遗德,倡议在广州筹建一座全省性的陈氏合族祠堂。这一倡议得到广东全省72个县的陈姓家族热烈响应,还有不少海外的陈姓华侨也积极支持建造陈家祠。1888年筹备工作基本就绪便抓紧破土动工。为了建设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