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遇夫《颍源记略》考识
2022-2-11 8:29:35
最近,笔者从陈遇夫《涉需堂集》中,发现《颍源记略》一文,这是继《谟公遗牒》之后,一篇研究陈凤台文化的宝贵资料,其文献价值不亚于《谟公遗牒》。今参考有关资料考识如下:
陈遇夫,字交甫,台山矬峒都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解元,以垂老辞官,致力于儒学研究,著有《正学续集》,是一部探讨汉唐以来儒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又撰有《涉需堂集》两册。集中有《颍源记略》一文,对颍川祖先的渊源和后裔的分布做了专题研究。
该文开头说:“陈氏,舜后也。舜居妫汭,为妫氏。又居姚墟,以姚为姓”。这是《谟公遗牒》没有记载的。据《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说:“舜,姚姓也。……瞽瞍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亦持此说,可见陈遇夫指出舜帝姓姚、姓妫,是根据先秦至汉的有关史籍文献资料而得出的结论,是可信的。
《颍源记略》又说:“禹受禅,封舜子于虞城,思其裔也。佐少康中兴,三十二世而周有天下”。笔者主编《陈氏族谱新编(增订本)》,内有《陈氏上古世系考》一节,考证虞思是舜帝的五世孙,正与《颍源记略》吻合(也有史志记载,虞思是舜帝三世孙)。至于说虞思“佐少康中兴”。是说虞思帮助夏朝少康复国的故事。陈华新著《中国历代帝王大观》一书,对此事记载甚详。夏朝传至第四位夏王相的时候,受到外族的入侵,夏王相被杀,他的妻子后缗怀孕在身,在危急中从城墙小洞爬出逃命,逃到她的母家有仍(今山东济宁),后来生下遗腹儿少康。少康长大后,做过有仍的牧正(牧官)。杀害夏王相的人叫浇,他怕少康长大后会报父仇,便派人追杀到有仍,企图杀死少康。少康只得仓皇逃到有虞氏(今河南虞城县)。有虞氏是舜帝的后裔,虞思世代与夏朝关系很密切。他知道少康有难,鼎力相助,封他
为庖正(厨官),还把二位漂亮的女儿(二姚)嫁给少康为妻。屈原《楚辞·离骚》中有“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就是詠此事。大意说在少康没有成家的时候,便把自己的二位爱女嫁给少康。
少康和有虞建立了政治婚姻之后,双方关系更密切,封少康于纶(今河南虞城东),占地十平方里(一成),有士兵五百人(一旅),便积极准备复国。后来在虞思的鼎力帮助下,少康复国成功,此事在《左传·哀公元年》有载,史称“少康中兴”。陈遇夫说虞思辅佐少康中兴,就是指此事而说的。
《谟公遣牒》说:“予之陈,舜之后,二十八代孙虞胡公受周封地”。《颍源记略》则说舜传“三十二世而周有天下”。应该说,陈遇夫的说法,比《谟公遗牒》前进了一步。与福建闽清县的《陈氏千郎公派》的谱内世系基本相同。
陈遇夫说“武王封妫满于陈,以奉舜祀,谓之胡公。今汴梁之陈州,即颍川地也。其支庶封于越之会稽,故名其邑曰上虞、曰余姚”。关于胡公满封于陈,与《谟公遣牒》的记载是一致的。但说上虞、余姚的得名,是与舜帝后裔陈氏族人南迁会稽有关,这是《谟公遣牒》所未载。
《颍源记略》说:胡公满“九世而陈公子完奔齐,始以国为姓,称陈氏,既而食邑于田,改姓田氏”。案胡公满传九世是佗公,他是陈完的叔父,推算起来相差一代人。过去常说陈、田同音,改姓田是同音而改。《史记索隐》就这样说:“敬仲(陈完)奔齐,以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田氏”。现在陈遇夫却提出新见解,认为陈完因封于田,而改姓田的。这个说法有没有根据呢?《颍川陈氏族谱》就这样说,陈完奔齐,封食邑于营丘田邑(今山东昌乐县),因改姓田。陈宗瑜《颍川陈氏源流绎述》也提此说。古代以封地易姓是常有的事,陈遇夫认为陈完因封地于田而易姓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