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雄公,一洪公”是否同一人的探讨
2022-9-23 16:56:41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所录内容不断丰富,其功用也不断增加和变化。编写族谱是南中国的民间普遍习俗,也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考古学和历史学方面来看,家谱反映了家族血统关系和人口迁徙历史,是地方志的基础资料,也可作为国家正史的有效补充。
从历史上看,宋元时代民间私修家谱尚未形成风气,并不普遍。就算当时已修有族谱,但宋元政权更迭之际,战争动乱导致大多数谱系资料在战火中被破坏。尤其是元朝异族的统治之下,对汉文化的禁锢与摧残,当时的民间族谱面临断代失传的危机,在清乾隆年的《新会水东陈氏族谱》的谱序中或直接或委婉的表达可见一斑:“自始祖以至五世,皆得其略。六世以后始之其详,祸因宋元离乱,屡遭兵火,是以湮没不传。”而这一情形的转变主要是在明代。到了明朝,具有“尊祖、敬宗、收族”作用的家谱与汉人政权的朱元璋实行的“孝治”文化政治所契合,而且在明朝时期,经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再加上科举考试要求考生世代清白的政审,这也促使了家谱编修工作的大幅度发展。儒家文化“三纲五常”是明朝家谱的灵魂所在,儒家的纲常思想贯彻于谱序、族规、家法等等内容当中,成为维护明王朝统治的重要手段。维护朱熹的伦理思想,宣传忠孝节义的道理,让家谱在明朝时候发挥了其政治作用。凤台公世系的陈氏宗族的各房族谱也大多数在这样的背景下编修的。所以,在编写明朝以前的世系及年代,大多数是根据当时的长辈口耳相传,或逮后世,难免会出现纰漏谬误之处。
经纬兄是我所敬重的兄长,他对族谱资料的研究,利用前贤只语片言的信息找到新的证据,焚膏继晷,无私分享的精神更值得我学习。但他在《新会水东陈一雄公究竟是恺祖哪一房的后裔?》一文对“宗元→东五→应德→一雄”的世系中,他倾向一雄公是三江宗大公所出,然后过继水东的应德公。对此观点,我不敢苟同这一看法。愚之所见,三江的一洪公与水东的一雄公根本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若以凤台公陈辉祖为始祖,三江的一洪公为第五世,旧谱显示:配妣黄氏叶氏。而水东的一雄公为第七世,配妣罗氏。不但太婆的姓氏不同,而且还会把第五世的一洪过继给自己侄辈的应德?在高度注重伦常文化的古代,这完全不合乎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制。
二﹑ 三江旧族谱的记载宗大生一洪,一濯,旧谱编写的顺序为一洪居右,一濯居左。按古人以右为尊的排位文化中,一洪应为宗大公的长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子嫡孙是优先继承家族爵位、功勋、财产、家族地位等社会关系。长子嫡孙不轻易出继他房。反而水东的第六世应德公生二子,长一雄,次一濯。一濯作为次子,他出继的可能性较大一点。
三﹑ 三江的一洪公与水东的一雄公不但不同一辈人,而且名字也不同字,仅是同音而已,三江族谱记载一洪出继水东,而水东也记载一濯出继三江。除此之外,新会水东及台山六村谱均记载有一个叫从善公的同名,他们都说是过继到对方。针对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能搁置争议,各自尊重各自的表述。在传统的农耕社会,村落之间,姓氏之间通常会因土地,水源,经济等利益而产生争执,从而演变成械斗。所以同宗之间要同气连枝,守望相助。或许是当时两地修谱者事出有因,有意而为之。
四﹑ 据三江族谱记载一洪公为南宋时期的人,曾担任山东太守。但南宋版图仅限在长江以南地区,包括山东在内的北方地区分别在来同时期里被金,元所控制。宋朝还没有行省的概念,而且太守这一官衔已在唐代更名为知府事。而新会水东谱没记载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