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蚕形”和陈凤台墓的传说
2006-8-28 17:02:49
在很久以前,天上有一条神蚕来到人间漫游四方,发现天塘山的青山绿水美如仙境,加上那时候天塘山地区还未有人来耕山种地。于是这条神蚕就在这个清静的环境中尽情地享受着这里的青山绿水和满山遍野的新枝嫩叶,乐而忘返地过了一天又一天。终于有一次,天上各路神仙聚会时,发现神蚕未到。众神仙到处打听神蚕的下落,后来在天塘山找到了它,并劝它立即返回天上,但神蚕感到天塘山的美境已胜过天上的仙境,不管怎么劝说也不肯回去,众神仙只好回到天上将此事报告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听后非常生气,指责神蚕有违天条还不听劝告。为了严明天规,惩一警百,立即施展法术,让神蚕化作一座青山,让它在这荒山野岭中静卧思过。
这时的神蚕尽管身强力壮,但已被王母娘娘的法术定身,用尽力气也无法走动,只能静卧在这里吐丝作茧,层层的蚕丝又把自身紧紧地包在中间。经过漫长的岁月,神蚕吐出的丝变成了漫山遍野的青草和藤条。因为这里的青草和藤条是由神蚕吐丝转变而来的,所以生得特别细长和柔软,除牛羊特别喜欢吃这里的青草外,古时候当地的百姓喜欢割这里的野草来搭建草屋,用来避风寒遮雨水。每到春耕时节,人们也上山去寻找藤条回家栓住犁耙套在牛肩上让牛拖动犁耙进行犁田耙田。当地人一直把这种藤条叫做牛藤。它生得柔软坚韧又不怕水浸,非常好用。
这座由神蚕变成的青山,从沙河圩东面的桥头向西远望,更觉得是一条长约十里的巨蚕自西向东横卧在桂湖村的北面。因为这座山向桂湖村的一侧是悬崖绝壁直上云端,如遇春夏的多雾天气,更惊现出一种特有的奇观,云雾在半山间飘动,如一条白色的绸带挂在山腰,露出山脚和山顶。这时从远处望去,好象这条天蚕在天空中穿云破雾地飞翔,忽隐忽现,实为自然奇观。古时候有一位地理先生,看到这种奇观后,把这里的龙脉起名为“飞天蚕形”,认为这是神蚕在现身。神蚕虽然曾经违反天条,被王母娘娘施法定身,但它知错就改,在凡间静卧思过,重新修炼,吐出的蚕丝化作绿草长藤,为当地的百姓所利用,等到修炼成功之时,就会破茧而出重新升天。
通过这位地理先生的指点,陈凤台(宋朝进士谏议大夫)的后人将陈凤台的遗骨安葬在“飞天蚕形”山上的“落地金钱”福地里。从此开始,陈凤台的后代人才辈出。神蚕修成正果破茧飞天之时,正好从陈凤台墓前的水塘中冲天而起,陈凤台墓也因此沾满仙风灵气惠及子孙后代。最具盛名的后人有东莞的陈伯陶,他在公元1892年清代光绪壬辰科殿试高中探花,威震皇城,耀祖光宗。为报祖恩弘祖德,陈伯陶功成名就后立即倡议重修凤台祖墓。当时正逢广东七十二县陈姓族人捐款修建的广州西关陈家祠工程即将完工。陈伯陶高中探花又增添陈家祠的神秘色彩,于是陈氏家族决定由陈家祠建祠会所一并负责重修天塘山的陈凤台墓。重修时绘有详细墓图和广州至天塘山祭祖的线路说明。从此天塘山这座边远而偏僻的荒山就和广州闹市中的陈家祠搭上了寻根认祖的渊源。陈凤台墓前的水塘旁立着4根极为罕见的清代华表,每根高达2.5米,用花岗岩做成,重约3吨多,柱上刻着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陈凤台后代在科举中有功名的12名官员,其中有陈伯陶、陈兰彬、陈昭常等。这四支重达六七千斤的华表从哪运来又怎样搬到山上,未见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4条石柱从外地用船沿滨江河运到沙河圩,然后用人力车运到天塘山脚。当时从山脚到山顶的十多里路是悬崖峭壁上的羊肠小道,靠人工来扛抬是无法将这几条石柱运到山顶的。在大家无计可施之时幸遇一位法师,说只要依他的办法去做,第二天就可以把4条石柱运到山顶。法师在当地找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由长者陪着法师到桂湖各村有身壮力健者的家中,逐个请他们明天早上到天塘山脚帮忙抬石柱上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