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凌村兄弟义士牌坊史话(修正篇)
2024-9-6 9:16:09

早前己有多篇文章介绍凌村兄弟义士牌坊,鹤山凌村兄弟义士牌坊是南宋末代皇帝赵昺给我们的老祖宗陈辉(号凤台)历史平反恢复名誉证据。
南宋孝宗时,陈辉与外父方俞平同朝为官,最风光是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方俞平长女方淑丽册封皇妃,宋帝御赐邝姓,封邝俞平宣城侯,吃邑安徽宣城,掌管刑部,次女(邝淑贞)婿陈辉进士出身封刑部谏议大夫。后又有陈辉长子陈谟,三子陈英,邝俞平次子邝一声先后中进士,陈英封广宣大夫,邝一声封朝议大夫,陈谟封刑部侍郎。邝陈两家位高权重,可是树大招风,奸佞眼红。南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元攻宋,翁婿上“缓金伐元疏”建议绥化与金国世仇联合伐元,被奸臣乘机诬陷宋帝拒纳谏,同时陈英也因差抚夷不行,陈谟封刑部侍郎未就,邝陈两家一损俱损同时被贬辞朝南迁。(见谟翁遗牒)宋理宗七年(1234)宋帝不听忠言,不用正确国策,反而用“会元伐金”下策助元灭金。金亡后元加紧攻宋,六十一年后的祥兴元年(1278)南宋兵败如山倒,退至新会崖门。陈辉七子陈仁南迁到凌村的五世陈源辅陈英辅兄弟赈粮三千石救助宋军,南宋陆秀夫等忠臣醒误“缓金伐元”之正确,在危难时加封兄弟义士,追封凌村始祖仁翁(字珠仕封号汴南)以先祖陈凤台之职赐进士出身为“谏议大夫”刻于牌坊后面,此实是为陈凤台平反。当初宋宁忠听进忠言南宋历史或可改写。但是太迟大势己去,结果是崖门失玺,陆秀夫背起八岁赵昺投水自尽,南宋灭,元朝建立。
献粮后,宋室下旨大司徒令翔龙县令鸠工建兄弟义士木质牌坊立于凌村门首。明弘治元年(1488)进士陈经纶重修牌坊。明嘉靖二十四年(1546)巡按御史陈朱储秀,两广总督张岳,新会知县何建仁重修牌坊。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5)十二月二十五建大宗祠,立牌坊于祠内。同治九年(1871)八月廿四狂风潦水浸至宗焕祠三级石面跌牌坊。(欠一次建查不到)民国十九年(1931)被误导拆毁牌坊。民国廿六(1933)年鹤山县政府令重建牌坊即是现在见到的水泥牌坊。
鹤山凌村兄弟义士牌坊是一本无字族谱,它真实记载了凌村陈氏五世祖源辅英辅承继南宋諫议大夫陈凤台的祖德不避族祸忠心报国,尽倾家财救宋室的事迹。据历代口传是元相伯颜劝阻元世祖的灭族令,凌村才免大祸,宋木牌坊得幸存。但是为避族祸文字资料尽毁,族人四散逃离,凌村元气大伤。至今留存极少古谱抄本内容不详不尽就是明证。一座不起眼的小牌坊,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篇小记,它真实地记载了宋亡元兴的历史。义士兄弟杯水车薪救不了倾到的宋室。积弱腐败的南宋小朝庭,哪能抵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要一统大中中华的元兵。
历经七百多年多次大重修的原木小牌坊,变今天水泥建坚不可摧的牌坊,可见历代先辈极为重视宏扬祖德。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进则退。在怀宗念祖之中,须知积弱必亡,振兴中华是正道。这是先祖留下的无价真宝。


2024甲辰龙年八月




鹤山凌村兄弟义士牌坊历年修建宋末祥兴元年(1278),宋帝呙退守新会崖山,凌村五世祖源辅英辅兄弟因世受宋恩,独奋大义,仗义勤王,献粟三千石赈济宋军。蒙宋太司徒令翔龙县令鸠工建兄弟义士牌坊立于凌村门首。
明弘治元年(1488)陈英轴商孙十一世祖进士经纶重修牌坊。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6)巡按御史陈储秀(泉州南安梅溪人)两广提督张岳,新会知县何建仁重修牌坊。清乾隆三十年(1766)村首牌坊迁于果基已位。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5)十二月二十五建大宗祠,立牌坊于祠内。
清同治九年(1871) 八月二十四狂风大作潦水至宗焕祠三级石面,是时人物大均受损并跌牌坊。
(至少还有一次重修牌坊查不到)
民国十九年(193|)牌坊被拆毁。
民国二十六年(1938)鹤山县政府令重建兄弟义士牌坊,即现在水坭牌坊。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