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陈凤台历史文化与舜文化的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
2012-5-28 9:31:05
一座距今近千年的古墓被发现,引发了舜裔河南省颖川堂陈氏海内外子孙宗亲的寻根认祖热潮。这座古墓的主人便是宋谏议大夫陈凤台。
该墓座落于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县禾云镇桂湖村天塘山,故尔,清远市、清新县、墓地所在村镇以及广东省各有关部门和社会热心人士审时度势(亲情势不可挡),顺应民情,成立了陈凤台历史文化研究会,取得了可嘉的成绩并获得民众的认同。该会做了大量艰苦繁杂的工作,但还任重而道远,因为这不仅是一姓一族的宗亲续谱工作,更是弘扬民族文化,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史,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和华夏复兴的大事。
现就我之拙见谈以下几个观点。
一、陈凤台文化是舜帝历史文化的延续
陈姓氏是华夏民族自有姓氏以来最早的姓氏。陈姓氏起源于有虞舜帝时代是有历史记载的:《史记·陈杞世家》载:“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妠,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之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是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把舜帝的34代孙妫满封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建立陈国,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妫满死后,溢号“陈胡公”,后人称胡公满,其子孙就有以国名为姓者。《左傅·襄公二十五年》载:虞的后裔陈与夏的后裔杞、商的后裔宋合称为“三恰”,同受周人礼遇。
姓氏是人之根,祖之魂。从伏羲氏“正姓氏,别婚姻”至今已有八千年历史。
陈姓是舜帝后裔最大的姓氏之一。现今遍及世界各地的舜裔人口近5亿,约占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在国内,陈姓汉族约占百分之四点五三,而广东省陈姓汉族最多,约占百分之十,仅“陈胡公”海内外子孙人口已达八千多万。据考,台湾的陈姓是随郑成功入台的,至今已繁衍成台湾最大的姓,约250万人,俗称陈林半天下,约占台湾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一点五,福建的陈姓是东汉时期居住在河南的颖川陈氏陈实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而迁到福建同安,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另有唐高宗派陈政率兵入福建平息叛乱后其子孙成为“开漳圣王派”陈氏。
舜裔不忘本,世代修谱。距今四千多年历史的江洲《陈氏族谱》就记载了该族出过七个王朝的帝王和安南车(今越南)15代国王。陈凤台教导子孙以忠孝为本,其长子陈谟修制《谟翁遣牒》告诫后人“三世不修谱,大不孝也……”可见其舜裔德孝之基因根深蒂固!
二、陈凤台后裔现象是舜后裔优秀基因的延续
从《陈凤台历史文化研究会刊》一二辑诸多资料介绍得出一个结论:自陈凤台受奸臣所害,避祸于天堂(塘)山之后,从七子流芳至今,人才辈出,丁财两旺,繁衍不息,遍及全球,再也没有遭遇横祸的记载,而是世世不忘祖训,代代德孝双全,家家和谐睦临,人人尊崇先贤。
陈凤台后裔的兴旺,印证着舜帝后裔的兴旺。这不仅是天塘山凤台墓风水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舜裔优秀基因的遗传。这得从人类遗传基因和优生优育谈起。舜帝是黄帝的后裔,而尧帝是炎帝血统,其二女(娥皇、女英)嫁给舜所生的孩子有着皇帝和炎帝血统和遗传基本因子,其后裔皆炎皇子孙也。其主要是舜的遗传基因的优越性。中医理论肾主生育,主晴(瞳子仁)而舜降生后是双瞳仁,故又取名重华。又因古代人从伏羲正姓氏,别婚姻起,就知道同族近亲不能结婚。山西省洪洞县有羊獬、历山二村,据传尧帝是羊獬人,舜帝是历山人,尧帝将二女嫁给舜帝后,其两个村的后人因有血亲关系而从不通婚,四千多年来没有一桩婚事,而舜帝历山村人将羊獬村男人称舅舅,女的称姑姑,历山人称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