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山非陈宜中
2012-9-23 1:32:40
近日从陈氏宗亲网读2003年新编版《阳江儒洞陈氏族谱·陈氏源流简介》(如图),发现该谱将岭南望族“七子流芳”陈氏的凤台之父万山祖与南宋丞相陈宜中嫁接为同一人,“万山公又名宜中公,宋度宗时封为殿前侍卫,宋恭宗与宋端宗时任左丞相”,并且插图有“先祖”《宜中公像》,甚为惊讶。窃以为,此说十分草率,甚为不妥。
“七子流芳”陈氏广泛分布于珠三角和粤西,以至海外各地,有无数老族谱,但未曾听有此记载。新编《阳江儒洞陈氏族谱》可谓“最新版本”。此论的抛出,石破天惊。将万山说成是陈宜中,纰缪颇多。
第一,籍贯不同里。据《宋史》陈宜中传,陈宜中(1234—1283年)字与权,浙江温州永嘉人;而陈万山祖籍福建,迁南雄珠玑巷。儒洞陈氏老族谱记“原籍浦[莆]田故里鸡施。”新谱的《宜中公像》图注“从临安迁往南雄珠玑巷定居后迁福建蒲田”,也不是永嘉。
第二,父辈不同名。各地凤台裔的《陈氏族谱》记载,万山父“鼎”,祖父“寅”,曾祖父“贾”;而读当年朝廷诰命,陈宜中父“世儒”,祖父“陈俊”,曾祖父“陈勋”。
第三,出生不同代。南宋丞相陈宜中生于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比陈万山的孙子陈谟(1173-1242年)年纪还小。2人生于年代不同。
显然,陈凤台之父陈万山与南宋丞相陈宜中应不是同一个人。
2003年新编《阳江儒洞陈氏族谱》在这一问题上没有沿用旧族谱的记载,如《阳江儒洞陈尝户谱》。旧谱不见有“万山公又名宜中公”的说法,明确记载锦发、炎发兄弟儒洞开族,他俩的父亲陶公(凤台之子、万山之孙)奉为太始祖、始迁祖。陶公字儒宗,妻聂氏。陶又写作淘。阳江话“儒宗”与“宜中”字音相同,新编族谱有张冠李戴之嫌。想借“丞相”的光,殊不知,南宋丞相陈宜中在行朝危难之时逃脱的表现,与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忠”的英雄气概有天渊之别。《宋史》记:“井澳之败,宜中欲奉王走占城,乃先如占城谕意,度事不可为,遂不反。二王累使召之,终不至。至元十九年,大军伐占城,宜中走暹,后没于暹。”又说:“宜中为人多术数。”
有学者看到该新编《阳江儒洞陈氏族谱》“万山公又名宜中公”的说法后,当为重大发现,进而推理:“陈宜中消失后,有人说他卷财逃跑了。其实,陈宜中是被困在孤岛上长达5年之久,并在当地娶妻生子,当地族谱上记载的,还留有有名有姓的三房后代。后来听说崖山要打仗了,陈宜中率领600家丁去接应宋军。‘陈家军’成为宋末抗元的精神支柱。”“陈宜中是南宋王朝的第一忠臣”。(见2011年12月16日《南方日报·清远观察》)又认为儒洞锦公祠堂大门前的石条砌法排列中有“万寿无疆”的藏字玄机,猜想可能是当年宋末小皇帝逃亡时的临时简单行宫。但是,建于清初的锦发公大宗祠,怎可以是宋代逃难的行宫呢?所谓“海陵岛中的‘陵’应是指南宋皇帝埋葬的陵墓”更是大胆推论。由于事实上陈万山非陈宜中,这些立论需要重新审视。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