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湖边上的望柱
2015-3-20 20:07:46

 
        在清远海拔近千米的天堂山顶上,有一座宋代古墓,在古墓的墓道前面有一汪清澈的湖水,天然而成、在阳光的映射下波光粼粼 ,更为神奇的是在千米的高山顶上的悬崖边上这汪湖水竟然四时不涸,湖面不大却被称为天湖;俗有"天湖不涸、龙气见盛、绵远留长"之说。天湖的边上立有四支石质望柱,围绕着天湖成对称排列,十分壮观,它像是4名威武的卫士,忠诚地拱卫着这座古墓,尽享这高处的清风、晧月与幽静。墓的主人是宋代的一位进士叫陈凤台、官至谏议大夫,相传陈凤台生有七子,谟、宣(猷)、瑛、恺、润、图(陶)、仁,各有功名族称七子流芳。谱牒记载,南宋时三子瑛因抚夷不行遭贬,举家从南雄珠玑古巷向南迁移,在迁移中陈凤台与六子图留在清远,后来三子瑛也过来陪伴,陈凤台死后安葬在天堂山顶上,其余各子则散居在旧古冈州各处,至今七子的后代遍及海内外,人口已超过百万。望柱也称华表、天堂山上所立的四支望柱由于上面刻有清朝探花陈伯陶的名字,当地人又称探花柱,这四支望柱的顶端原来雕有一只蹲着的瑞兽文革时遭毁坏,蹲兽底座残留在望柱顶端仍然可见,蹲兽的底座有二支是四边形,另二支是八边形,蹲兽底座下部为圆柱状、柱身高约2.5米;望柱上的刻着十二名陈姓的文武官员的名字及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的字迹、虽过去了一百多年依然清晰如新。望柱上的这十二名陈氏文武官员应该是陈凤台的后代。再一细看望柱上也刻有陈伯陶和陈兰彬的名字,难怪一直以来有人以为他们也是陈凤台的后代,出处应是于此;可是根据他们各自族谱的记载,其实不是。既然不是凤台后裔为何又记载在凤台墓前的望柱上呢?原来,这四支望柱是在清光绪二十年修建广州陈家祠时、由广州陈家祠建祠公所负责、合族捐资同时对陈凤台古墓进行重修时所立。陈伯陶和陈兰彬是当时倡建广州陈家祠的48位发起人中的2位,又戴有朝廷钦点的官员的光环,在广东陈氏族裔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和影响力,是当时广东陈氏合族的代表人物,由他俩代表广东陈氏合族向陈凤台古墓誌祭也在情理之中;从他们的名字排位在望柱文官的前面,可以看出这是广州陈家祠建祠公所的刻意编排。在望柱上记载的另十人中,据现有资料记载显示他们都是陈凤台的后裔,分别是五文、五武。
   
 
           
    先看在天湖左边两条望柱,一文、一武;
    文望柱顶端蹲兽的底座为四边形(左图);
    文望柱上面记载着由陈伯陶、陈兰彬及陈凤台的后裔五位文官立。
   
光绪壬辰科钦点探花及第陈伯陶,(東莞)
咸丰癸丑科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陈兰彬,(吴川)
陈凤台的后裔五位文官:
1、敕封绥靖伯陈仲真,(台山)
2、3、崇祀郡学乡贤父子解元陈遇夫、陈翰,(台山)
4、光绪甲午科钦点翰林院编修陈华耿,(新会)
5、光绪甲午科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陈昭常,(新会)
 
另一条是武望柱顶端蹲兽的底座为八边形(右图)。
武望柱上记载由陈凤台的后裔五位武官立:
1、同治乙丑科钦点蓝翎将军陈朝光,(新会)
2、光绪丙子科钦点花翎侍卫陈英刚,(新会)
3、光绪癸未科钦点金殿傅胪陈炽昌,(新会)
4、光绪庚寅科钦点蓝翎侍卫陈运超,(阳江)
5、同治辛未科钦点蓝翎侍卫陈朝卓。(新会)
     
陈伯陶,(1854~1930),字子砺,号象华,晚年更名永焘,又号九龙真逸,中堂风涌人。广东东莞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科刘福姚榜进士第三人。任翰林书院编修,江宁提学使,广东教育总长等职务。
陈兰彬,(1816~1895)晚清时期大臣、学者,首任中国驻美公使。字荔秋,广东省吴川市黄坡镇黄坡村人。咸丰癸丑科(1853年)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曾在清进任刑部主事。1858年管理洋务,1872年后,率领四批(120名)留学生到美国学习,其中有詹天佑、唐绍仪等都是那个时期的留学生,1875年后为清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