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平洲举人村:清代曾经“盛产”举人
2006-8-29 9:12:45
上图中,这些“举人碑”原本竖立在村口,是历代村民为获取功名的族人而立。石碑用当地的花岗岩打成,长约1-3米,宽40厘米左右,碑上以正楷刻写阴文,内容分别记录某年某人考中何种功名。ÿ
台山市端芬镇上泽村委会平洲村曾经出过不少名人,清代尤以“举人村”而闻名。我国现代眼科奠基人之一的陈耀真教授也是出自平洲村。建国后和改革开放以来,平洲村出了不少大学生,人称此地是人杰地灵之地。为了探寻“举人村”的历史脉络,记者多次来到平洲村寻访。
清代以来人才济济
去年5月,端芬镇平洲村村民在挖掘鱼塘时,挖出了十几块石板。据端芬镇文化站站长、平洲村人陈强新描述,村民们发现这些石板上刻有道光、咸丰、同治等字样,经村里的老人确认,这些石板都是村里雕凿于清代的“举人碑”。这些“举人碑”原本竖立在村口,是历代村民为获取功名的族人而立。石碑用当地的花岗岩打成,长约1-3米,宽40厘米左右,碑上以正楷刻写阴文,内容分别记录某年某人考中何种功名。
据村中老人回忆,清朝村中族人凡考取功名者,都会凿制这样的石碑,以光宗耀祖,激励后人。据称,当时全村共有各类石碑几十块,可惜年代久远、社会变动,这些石碑要么被破坏,要么被人拿去家中做了门槛或者平洲影剧场的石凳,一些甚至被用来围猪圈,文革期间“破四旧”,剩下的“举人碑”都被拿去修建鱼塘了。如今,这批从鱼塘中挖出的“举人碑”,又重新立于村口,“碑林”成了村内最引人注目的景观。
平洲村的另一文化品牌就是从台山市端芬镇上泽村委会平洲村走出去的陈耀真教授。他是我国现代眼科奠基人之一,1934年从美国回到祖国从事医学教育事业。1964年在中山医科大学(现并入中山大学)建立了眼科研究室,1965年建立了中国高等医学院校中最大的一所眼科医院。1983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集眼科教育、医疗、科学研究和防盲等任务于一身的新型眼科综合体——中山眼科中心。现在的中山眼科中心已成为世界20个大眼科中心之一。
“举人村”举人知多少
平洲举人村到底出过多少举人呢?在台山端芬文化站陈强新的帮助下,记者找到了曾经重修过《平洲族谱》的陈持秉老人。据今年84岁的陈持秉老人介绍,平洲村的始祖陈和刚于乾隆六年(1742)携妻及四子由台山三八镇冲泮圣堂村牧鸭南迁至此,陈和刚认为此地平枕云峰,洲环泽水,能生彩凤、起文龙,遂将此地取名平洲,安家在此,此后,平洲陈家的后人就按照《平洲族谱》命名,辈分为“建宇平洲贻绍业,安居上泽展先猷”。陈持秉老人告诉记者,平洲村历史上出过许多武举人,其先祖陈清华就是村里最早的武举人之一。
陈宝田是现今村中知道族人故事最多的人,现年82岁,属绍辈。陈宝田老人说,先祖陈和刚带着四个儿子来到这里后,陈家就分为四房,在清朝时,平洲村陈家一房的子弟最多,有上百户,出过17个举人,他自己就是一房的后人;二房、三房共20多户,没有出过举人;四房约30户,出过1个举人,就是陈清华,陈持秉就是陈清华那一脉的后人。对于这18个武举人,陈宝田拿着《平洲族谱》讲述着,其中有陈洲传、陈贻彪、陈洲拔、陈贻拱为父子两代同为武举人,有道光年间的陈清华,咸丰年间的陈仕平,光绪年间的陈贻禄等。
记者翻阅了《新宁县志》,看到清朝年间台山中举的武举人名字和中举年份都有记载,按照陈宝田老人告知的名字逐一查证,却发现因老人告知的多为家族字而《新宁县志》中多为名而难以对照,后在台山市博物馆叶玉芳副馆长的帮助下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