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长眠天塘山 福荫广州陈家祠
2012-5-17 11:23:56
离广州10 0多公里的清远市清新县的西北面有一座名山——天塘山,海拔一千多米,是清新县的第二高锋。天塘山东南连着沙河,西南连着石坎,西北连着浸潭,纵横几十里。从山下往上看,雄伟而陡峭 ,到了山上却又是另一番风景,回头往山下望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往天塘山的纵深看去,有无数矮小的山丘,草木丛生,常年翠绿,简直是一片高山顶上的平原,更是一个自然生态的植物王国,据历史记载这里曾经是田亩纵横,耕户林立,可见当时这座山上有不少人在此耕山种地。但由于岁月流失,山民们经不起城市的诱惑,逐步外迁。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片空旷之地成为一个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没有喧嚣,没有污染,只有满山的草木,自由的飞禽走兽,清泉小溪,是风清凉,水清甜的一片原始净土。
在这座神密的高山南端的一个小山坡上有一座古墓,墓地简朴自然,天生而成,除了墓碑和拜桌之外,看不出有多少是人工修造的,真是天生福地,在一片原始生态的大自然风景之中显得十分和谐。在墓中长眠的是宋朝进士、谏议大夫陈凤台。墓的周围有四支华表,记载着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陈氏后人重修陈凤台古墓时间。
令人称奇的是墓地处在近千米的高山之巅,墓前竟有一眼一百多平方米的天然水塘。当地村民称此水塘为状元湖。陈氏族谱有这样的描写:“(陈凤台墓)来龙从冠军山顶(今叫望军山)庚申位转辛酉入干亥坐干向巽兼戊辰,来水已丙去水艮寅,见来不见去,前面远山,巽乙峰对照穴前,余地吐作盘唇,广可三亩,唇内一水塘,四时不涸,唇边俱是石壁,高可数十丈,俯瞰其下,小山百余,如众星拱极,然登穴不见,因本山高而盘唇阔故也,惟见三五里外田原及大坑水过堂耳,远望诸山,齐眉罗列收全,外局回顾,隔坑后山,尤倍峻大,一路行龙,是金水星而纯阴到头,横起三个小山,小金星从中金水,乳入穴而融结焉。”当地百姓认为这里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凤台祖山墓图记》有这样一段记载:凤台祖山在清远县,土名龙潭“飞天蚕形”,原名“蒙里驿”, “落地金钱”形宝字穴,由佛山过小塘直抵西南墟至黄塘约三十里,至芦苞约二十里,至大塘石角约三十里,至迳口约三十里,至龙颈约六十里上沙河约四十里,至龙潭约二十里。到飞天蚕形山脚一带,俱名龙潭,直上山顶名天塘,由山下而上约七里。
陈凤台生有七个儿子,长子谟,次子宣,三子英,四子润,五子凯,六子图,七子仁,均获功名,称“七子流芳”,后来,陈氏家族继续南迁到广州、顺德喜冲、潮州、洛阳村、东莞、茶园、新会、开平、恩平、富坑、榕村、鹤山、霞洞、阳江、邓冲、香山(中山)、新宁(台山)、清远、等地谋生。
陈凤台古墓和广州陈家祠一段渊源。据《凤台祖山墓图记》记载,“光绪十九年癸已,建筑陈氏宗祠于广州省城西关,有堪舆熟识此山名,绘图报到,同往重修,各房签捐立赏,三年一祭,由省西关宗祠办理。”由此看来,地处偏僻的天塘山和繁华的省城陈家祠还有一段不解之缘。
陈姓出自妫(音:gui)姓,其远祖为舜帝,始祖为妫满。周朝时,武王封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国,妫满死后,谥号“胡公”,后人又称“陈胡公”。陈胡公的后代一部分以国为姓,姓陈;另一部分以他的谥号为姓,姓胡,因此,胡、陈同源。陈姓的发源地在妫满的封地陈国,即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后来,陈国动乱,陈氏有几次外迁。到了东汉时期,陈氏家族出了一个名士叫陈实,为河南颍川郡人,当过太丘长,世称陈太丘公。陈实为人平正,德行高洁,不受高官厚禄,隐居丘山,享有盛名,备受时人推崇,名闻当世,《后汉书》有传。陈姓在河南颍川不断生息繁衍,逐渐形成了陈姓历史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