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江区棠下镇石头村镇村概况
2012-6-1 19:47:45
石头位于棠下镇南部3.9公路处,面积9.38平方公里,人口6168多人,石头是著名的侨乡,旅外乡亲5000多人。
石头包括南山,椅山,双良,蓬莱,岐山,昌贤,塘,富岗,联后,梅湾,蔡边,龙湾,流滘,新巷,北角,慈湾,上冲,中心,和新市19个自然村。有陈,卢,吴,钟,谢,林,谭,张,黄,刘,邬,李,王,甘,梁,廖,郭,周,胡,黎,郑,邓,朱,赵更姓氏,其中陈姓人口最多,卢姓人口次之,据说陈氏祖先在南宋元年(1130)乾佑间由粤北南雄县珠玑里南逃到新会下峒乡(进开平市下峒乡),后宋亡(1280年)迁来石头。又据光绪三十四年(1908)新会举人谭鑪主编的《新会乡土志》载,卢氏祖先自明初(1368年),由今鹤山之迳口迁居石头,故陈氏定居石头已有723年历史了,卢氏定居石头也有635年历史了。
石头最古称为石海,后又称为石溪。传说石头很古很古的年代曾是一片大海,龙山,富山,大岗山等只是凸出海水水面的礁石。后来地壳运动,海水退去才形成今天石头这块土地,因此那时的古人称石头管叫“石海”。又相传陈氏祖先陈宣号南乔于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带领村民开挖水运河,采石筑堤,为民造福,因水运河河堤两岸用石头筑叠,十分牢固,体现出先祖筑围建村时,想到既要畅通水路运输,又要排除水患的雄才伟略。后人为缅怀祖德,故起名石溪,后改石头,沿用至今。解放初期石头称为第三区观澜乡,按不同历史时期曾分别称为:石头乡,石头生产合作社,石头大队,石头革命委员会,石头管理区等,按现行体制称为石头村。
石头是名乡大族,一向注重教育,除了很早时有私塾外,还有富山书院,励耘书屋,萃华书院,其中萃华书院规模最大。早在1928年前石头出现有培智学校,萃华小学,明德小学和宗劭文学,1929年由陈汉为首创办了石头小学,直到解放,校长均由陈汉担任(陈汉即陈珍汉,是陈垣之堂侄)。七十年代石头有了学前班,(后改为幼儿园),接着又有了管理级的初级中学。2003年7月,石头初级中学因教学形势需要归拼入棠下中学,(即新会三中),也是棠下镇首间拼入棠下中学的村级中学。
石头旅居港澳台及其他地区的华侨乡亲,历来爱国爱乡,早在1926,27年间,就有陈永(即陈宗劭)本房华侨独资兴办了 “宗劭义学”。并在龙湾村(陈永祖居地方)初步设计成花园,园林式的村庄,在民国念六年(1938年),在龙湾村尾建成“仙境门楼”,于民国二十六年(1938年)建成龙湾洪闸门楼,并在门楼出开辟了上山小径,路旁栽种了许多奇花异草等,直到解放,工程才停止了,1927年爱国华侨陈国泉捐资石头朱林围(四围)建成县内第一座机械排灌站,用35匹马力柴油机带动16英寸水泵,受益田亩1148亩,1957年6月30日陈国泉病逝于广州。其夫人,唐大姐(唐珍琰)秉承先夫遗愿于五十,六十年代在新会及石头牵先捐资兴办家乡公益事业,计有新会的龙潭水电站,机械厂,华侨电机厂,县博物馆,少年宫,儿童公园,棠下的侨联大夏,石头的“陈国泉桥”,接龙水泥桥和石头初级中学。陈国泉伉俪是爱国华侨的典范,是解放后投资建设及捐资举办公益失业的第一人。多年来在内外乡亲的支持下,石头于19--年开通了自来水,村里水渠及村道实现了“硬底化”,水泥路村相相通,其中梅湾,龙湾,北角,慈湾,上冲,中心,岐山,坑塘等村道都装上了路灯。每个村都建有公共垃圾池及篮球场。近年来,一座座村民和华侨兴建的楼房拔地而起,使石头的村容村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1993年3月为了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村民文化水平,村中又多渠道集资建成了一座石头小学新教学楼,并投放资金改善和优化了教学环境及及哦傲雪设备设施,于1997年5月石头小学被评为新会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