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在天塘 七子流芳
2012-5-17 9:18:52
——记天塘山上的陈凤台墓
清新县西北面有一座名山叫天塘山,海拔高度一千多米,是清新县境内的第二高峰。天塘山东南连着沙河,西南连着石坎,西北连着浸潭,纵横几十里。从东南山麈仰望,雄伟而陡峭,连绵十多里长的悬崖有数十丈之高,一到山脚就有令人望而却步的之感。
当历尽艰辛上到山顶后又是另一番风景,回头往山下看就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往天塘山的纵深望去,有无数矮小的山丘,草木丛生,常年翠绿,又产生了“高山出平原”的感觉。小山之间,溪水纵横,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多得无数,简直是一个动植物的自然生态王国。
据文史资料记载,这座山曾经是“田亩纵横,耕户林立”。可见以前有不少人在这座山中耕山种地。由于山高皇帝远,这里就成了穷人逃避苛捐杂税和文人学士隐居的好地方。现在还可寻找到很多古人留下的山寨、山门和聚居村落的遗迹。由于当时山上的生存环境太恶劣,山民不断向外迁徙,到解放前,这里仅剩下几户人家坚持在山上生活。从此,这座山就成了没有污染,没有喧哗的清静之地。
在这座大山南端的一个小山坡上有一座宋代古墓。坟墓简扑自然,天生而成,除墓碑和拜祭桌以外,看不出有多少是人工修造的,在一片原始生态的自然环境之中显得十分和谐,真是天生福地。坟墓前面一百多米远的地方便是百丈悬崖,悬崖的上面有一口一百多平方米的天然水塘,当地百姓称为“旺塘”。塘中一年四季都有清泉,既不会干涸见底,也不会漫顶外流,实在是奇景。水塘边在东西两面各立有两支墓表。墓表高约两米半,用花岗岩石做成,刻有陈凤台墓的重修时间(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和立表人的姓名。
陈氏族谱有这样的描写:“(陈凤台墓)来龙从冠军山顶(今叫望军山)庚申位转辛酉入乾亥坐乾向巽兼戊辰,来水已丙去水艮寅,见来不见去,前面远山,巽乙峰对照穴前,余地吐作盘唇,广可三亩,唇内一水塘,四时不涸唇边俱是石壁,高数十丈,俯瞰其下,小山百余,如众星拱极,然登穴不见。因本山高而盘唇阔故也。惟见三五里外田原及大坑水过堂耳。远望诸山,齐眉罗列收全,外局回顾,隔坑后山,尤倍峻大,一路行龙,是金水星而纯阴至头,横起三个小山,小金星从中金,水乳入穴而融结焉。”当地历代百姓都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在这块风水宝地中长眠的是宋朝进士谏议大夫陈凤台。他生前曾在京城任职,是直接向朝庭提建议和意见的官员,称得上是位高权重。
近看这座古墓并没有什么显眠和气派的地方,但从远处看就不同一般了。坟墓的后面有三重小山,一座比一座大,一座比一座高。右边是望军山,左边是大仙殿,共同护卫着陈凤台墓。墓前有四季不涸的天然的圆形水塘,好象一个巨型的墨砚,水塘边的四支墓表好似四支大笔,再往前面远望,可以看到一排酷似笔架形的山岭。墓前墓后的山林草地就如四季常新的美丽画卷。天工和人工在这里巧妙地造就了象征着“文房四宝”的奇特景观,预示着陈氏的“书香门第”代代相传。
陈凤台祖藉在中原颍川,后来徙入福建,到其曾祖父这一代从福建迁到南雄珠玑巷。曾祖父(陈文)生鼎,鼎生万山,万山生辉(凤台)凤台自小遵循陈氏家族的祖训,专心读书,长大学成之后,参加殿试获得进士及第,官封谏议大夫。
陈凤台在珠玑巷时是当地的望族,又是书香门第。凤台所生七子均获功名。长子陈谟,宋进士,授刑部侍郎,不就;次子陈宣,宋进士; 三子陈英,宋进士,授宣议大夫;四子陈恺,宋宣议大夫。五子陈润,宋庠生;六子陈图,宋庠生,七子陈仁,宋庠生。
正当风台家族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之时,由于“因差抚外夷,不行,将家属被贬,遂更名,隐于广之各处,散属寓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陈氏宗亲网-陈凤台研究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